-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7573
- 條形碼:9787518437573 ; 978-7-5184-3757-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 本書特色
在“雙減”下,《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提供家庭、學校教育的新理念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 內容簡介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分兩大部分,每部分各有8個教育故事及與之對應的心理實驗或研究故事。**部分重在建設自我系統,分別闡述態度、信念、能動性、安全與發展、明確目標、揚長補短、榜樣學習和堅持運動在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將元認知和認知系統整合起來,講述情緒管理、向內歸因、用好從眾、多角度審視、記憶策略、巧用評價、抗拒誘惑、刻意練習等,以促進生活、學習中相關策略的掌握。本書對家長、教師在“雙減”政策的現實情況下,具有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 目錄
1 基本態度:選擇相信
1.1 兩把剪刀的故事
1.2 心理實驗故事
1.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1.4 怎樣才能堅定地選擇相信?
1.5 選擇相信,運用期望效應的步驟
2 自我信念:我能行(I can)
2.1 兩個學習遇困孩子的故事
2.2 心理實驗故事
2.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2.4 幫助孩子樹立“我能行”的信念
2.5 擺脫無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議
3 能動性:主動突破
3.1 綠色回收站站長的故事
3.2 心理實驗故事
3.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3.4 促進孩子內部狀態發生變化的策略
4 安全與發展:愛的能力
4.1 孩子不當行為背后隱藏著什么問題
4.2 心理實驗故事
4.3 運用心理技術干預,分析解決教育問題
4.4 個案問題解決帶來的啟發
上篇
5 規劃人生:明確目標
5.1 家長為啥被煎熬?孩子為啥缺乏內動力?
5.2 心理研究故事
5.3 運用心理研究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6 尊重差異:揚長補短
6.1 不一樣的“學困生”
6.2 心理研究故事
6.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6.4 對動覺型孩子的教育策略
7 觀察學習:榜樣作用
7.1 小少年犯的悲劇
7.2 心理實驗故事
7.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7.4 運用觀察(榜樣)學習的策略與建議
8 身心健康:堅持運動
8.1 究竟是什么使這個抑郁的孩子一點點走出陰霾?
8.2 心理實驗故事
8.3 原因探析:為什么運動能有效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8.4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8.5 提高重視幫助孩子養成堅持運動好習慣的思想認識
8.6 幫助孩子養成堅持運動好習慣的基本做法
9 情緒管理:戰勝小魔鬼
9.1 好好的孩子,為啥突然就變成了小魔鬼
9.2 心理研究故事
9.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9.4 跟進了解深層原因,以期有效解決問題
9.5 幫助孩子戰勝小魔鬼,家長、老師和孩子應怎么做?
10 向內歸因:努力才成功
10.1 我為什么會成功?我為什么會失敗?
10.2 心理實驗故事
10.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10.4 歸因實驗運用的策略與建議
11 用好從眾:防范隨大流
11.1 為什么學姐們的意見變成了自己的想法
11.2 心理實驗故事
11.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11.4 挖掘和釋放從眾現象積極效應的策略
12 突破自我中心:角色要分化
12.1 從伊索寓言到出力不討好
12.2 心理研究故事
12.3 運用心理研究發現,解決教育中的問題
12.4 促進角色分化,突破自我中心的辦法
13 好記性有竅門:用好兩效應
13.1 讓人頭疼的英語聽寫
13.2 心理實驗故事
13.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13.4 巧用記憶策略,提高記憶效果
14 巧用評價:追求正激勵
14.1 什么樣的評價能起到正向激勵作用?
14.2 心理實驗故事
14.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14.4 巧用評價正激勵,促進教學有辦法
15 抗拒誘惑:增強自制力
15.1 全媒體時代如何幫助孩子抵抗誘惑?
15.2 心理實驗故事
15.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解決教育中的問題
16 刻意訓練:建設學習法
16.1 我的學習故事
16.2 歷紅五步學習法
16.3 刻意訓練,建設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
后記 寫本書的內心體驗、收獲與致謝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 節選
2.3 運用心理實驗發現,分析教育中的問題
成長中,孩子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是拉一把還是推一下,結果大不相同前文中,兩個不同學段的孩子在學習上都遇到了困難,但他們的表現卻很不一樣。為什么?妞妞的爸爸在給鄭州金水區黃河路三小的其他家長分享教育經驗時說,小女兒出國前,他去給孩子買出國用的大箱子。在商店遇到了一位也在買箱子的女同志。這位女同志一下子買了兩個大箱子。他很好奇,就主動攀談。
溝通中,得知這位女同志的雙胞胎兒子同時被美國名校錄取,也要到美國攻讀博士,所以,她給孩子各買了一個出國用的大箱子。在交流教育經驗時,他們的共同感受是,自家的孩子都算不上特別聰明,而且孩子們在求學路上遇到的困難也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少。不過,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困難,他們都會帶著孩子一起解決。在想方設法地解決了困難以后,孩子們不僅渡過了難關,而且還逐漸養成了樂學、勤學,做事積極、認真,吃苦、耐勞,有毅力,不服輸、承受力強等好習慣。
妞妞的爸爸認為,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作為家長或老師尤其是爸爸、媽媽,越是在這個時候,越需要用心拉孩子一把,幫孩子越過遇到的坎兒。如果一味地指責、抱怨、貶低甚至打罵孩子,不僅不利于幫孩子解決困難,實質上是推了孩子一把,把孩子推進了坑里。時間一長,一方面孩子感到家長總是幫不到自己,慢慢地也就不會再求助于家長了,甚至因屢屢遭到貶低、打罵,而學會撒謊、逃避,乃至發生其他種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總是被貶低,漸漸地就學會了破罐子破摔,再想拉一把的難度會增大,解決問題的時間也會延長,真是得不償失。
分析前文第二個孩子的故事——那個小女孩的變化,歸根結底是當她遇到了學習上的困境時,既沒有得到媽媽的理解也沒有獲得及時且有效的幫助,反而不斷地遭到斥責、貶低乃至否定性的消極評價。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掙扎,就如同實驗中不可逃脫組的狗一樣,在努力嘗試了30次后,因為沒有取得任何效果,*終選擇了放棄。 2.4 幫助孩子樹立“我能行”的信念
學校可愛,老師可親,我能行!
2001年10月,在廣西東興市召開了全國少先隊工作學會會議。當時,我有幸作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上,心理專家曹子芳教授做了場報告。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她說上海有位小學語文老師在總結教育經驗時提出,要讓孩子覺得“學校可愛,老師可親”,曹老師又加上了“我能行”。以此,幫助孩子愛上學校、老師和學習。
2020年元月,我所在的上游學校組織10位老師前往芬蘭研修,這是我們學校自2018年以來,第三次第四批組織教師到海外研修。在芬蘭學習滑雪的時候,我們的教練(后來還教授我們體育理論),指導我們時,不僅教學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而且整個教學中,自始至終他的鼓勵令我們倍受鼓舞,非常難忘!“You can !”“Just try !”仿佛是他的口頭禪。在這種態度上的信任、技術上的支持、細節上的指導下,我們學得很快,而且漸漸樹立了
“I can !”的信念。
教育孩子,包括我們自己做事,從“Can you ?”的自我質疑乃至充滿懷疑,轉變為堅定的自我暗示與強化“I can !”是必須要給孩子的做事信念和人生信念。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能真實地感受到“學校可愛,老師可親,我能行!”
是愛上學校、愛上學習的心靈助力。同時,真切地體驗到“家庭溫暖,家人信任,我能行!”是孩子遇到重重困難有信心、有能力克服的心理動力。家庭、學校,父母、老師,同學、朋友,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他人,是孩子的心理支持系統。這個系統的鏈接越緊密,支持越有力,孩子的發展就越有后勁,越有潛力! 2.5 擺脫無助,建立“我能行”信念的建議
轉變態度,接納情緒,尊重感受,有效幫扶,積極評價教師和家長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對孩子所做出的評價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感、態度與自我評價的形成。因此,防范或改變孩子的習得性無助,首先,家長和老師需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或委屈時,更需要師長針對性的幫扶和激勵性的評價;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與他們出現的問題,多給予關心、鼓勵、幫助與支持;其三,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切忌本能反應,意氣用事,采取不負責任的指責、抱怨乃至暴力相向,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人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一個失敗的人,那么他就會不斷地感受到一個垂頭喪氣的自我,而反復的消極的自我暗示,將導致他越發地感到沮喪、自卑乃至自暴自棄,甚至在內心深處給自己貼上了做任何事都“注定”會失敗的心理標簽。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一個成功的人,總是給自己積極的自我暗示:
只要我努力,只要我用心,我就會一點點地進步,我就會一步步地成功,那么,這個人就會塑造一個不斷進取、努力獲取成功的充滿正能量的自我,于是他就會感到喜悅、自尊、自信,周圍的人也會感受到他總是充滿力量,陽光向上。由此可見,自我概念是積極性的源泉,也是瓦解無助感、消除習得性無助的內動力。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在家庭教育中,老師和家長要盡可能地多給孩子以積極肯定的評價,對他們的進步給予及時地鼓勵,引導孩子充分肯定自己的優點,幫助他們養成積極的自我暗示的習慣,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建設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歸因訓練
塞利格曼指出,對失敗的歸因在無助感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很多學習差的孩子往往把失敗歸因于能力的不足,導致產生習得性無助,造成學習積極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的心理歸因訓練,糾正他們的認知模式,幫助孩子學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努力不夠,從而把自己從失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同時,在他們失敗時,要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慢慢提高學習能力,體驗學習成效,并以此逐漸引導他們將原因歸結為積極的努力、用心的付出和點滴的積累,從而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師長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拿這個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比較,因為孩子的無助感往往是在這種比較中慢慢滋生的。所以師長首先要建立孩子自身縱向比較的觀念和做法,其次要積極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讓孩子堅信自己有特長、有能力,給孩子創造富有安全感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歸因,促使孩子不斷追求實現自我價值。
選擇相信:在心理實驗中發現教育解困的密碼 作者簡介
劉歷紅,祖籍山東,成長于河南。正高級教師,教育博士。1989年參加工作,曾任小學專職體育教師、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縣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其間,先后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東北師范大學和西北師范大學就讀。2016年,從河南鄭州金水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辭職,加盟銀川三沙源上游學校,任副校長。主要從事少兒心理輔導、教師培訓、學校課程與教學研究。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