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走出劇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94905
- 條形碼:9787550294905 ; 978-7-5502-9490-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出劇情 本書特色
《走出劇情:活在人生的真相里》只講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通過不斷地覺知,去看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發生。 到底發生了什么? 你做了什么創造了這樣的發生? 是你的經歷創造了你的選擇?還是你的選擇創造了你的經歷? 李雪帶你一起探尋事情背后的真相,同時也去看創造出這個現實的你,到底是什么樣子、你的自我真相又是什么。 一次次地看見,原來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原來自己是這樣的人。 直到有一天,你愿意穿過表象的迷霧,重新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成為一個新的人,創造出你真正想要的現實。
走出劇情 內容簡介
你敢不敢這樣活著——對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不再妄想自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停止所有的要求與內心戲碼。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應該是什么”。當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專享的上師。不再定義好壞對錯,允許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慢慢地向內觀看,釋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會看見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侶、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
走出劇情 目錄
序 放下劇本里的糾葛
1 劇情里沒有愛
01..允許每個人如他所是
02..做自己的解套人
03..心智發展源于體驗而非知識
04..從自體自戀走向客體關系
05..所有能量用于發展自我
06..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愛
2 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01..人格健康的標志:有能力和解
02..警惕隱蔽的權力關系
03..肯定對方的感受
04..在情感勒索中長大的男人
05..付出感,婚姻關系的墳墓
06..婚姻的底線
07..對與錯的自戀捍衛戰
3 不與真相較勁
01..成長,不要太用力
02..不優秀,不配活
03..不讓自己成為對方的囚籠
04..評判與不接納讓關系受傷
05..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06..帶著孤獨,活出豐盛
07..內向,因為關系是對自己的損耗
4 回到內在中心
01.. 積極地不改變自己—146
02.. 內耗的外驅力與創造性的內驅力
03.. 躁狂與抑郁,硬幣兩面
04.. 難以覺察的深層自戀
05.. 關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06.. 締造幸福的腦神經回路
5 當下就要幸福
01.. 關系中的自我功能閹割
02.. 百分之百的自我負責
03.. 意識與潛意識的撕扯
04.. 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05.. 邏輯思維鏈接事物本質
06.. 別讓童年的標簽定義你一生
07.. 平庸的惡與團體正確
走出劇情 節選
積極地不改變自己 有一回去做心理咨詢,我在咨詢師面前委屈地大哭,說自己活得太用力,幾乎用盡了所有辦法,拼盡全力來拯救自己。我從小身體不好,被悲催的童年折磨得體弱多病。長大后動用各種資源,認真地改善身體狀況,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有效幫助,但是因為底子太差,身體依然弱不禁風。這么小心翼翼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可還是達不到健康的目標。我感覺非常累,很無望。 由此,我看到自己的一個模式:總是在追求除舊立新,改變黑暗錯誤的現狀,去創造光明美好的未來。為什么呢?因為在童年,現狀對我來說太可怕了。我的媽媽患有精神病,她每天都把死亡威脅投射給我。從現狀中,我看不到一絲生機,所以需要想象一個有生機的新世界。我認為只有把現狀粉碎了,這個新世界才能出現。然而,我自己也是現狀的一部分,于是我每天都在粉碎自己。至于粉碎的方法,就是發現問題、改正問題。我會分析自己身上的各種問題,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為此,我甚至自學成了心理學者、精神分析高手,分析出一個問題模式,我就想像剜除爛瘡一樣將它從我身上徹底挖除。因為我親眼看到這些爛瘡長在媽媽身上,它們日夜生長、擴散,直到把媽媽折磨至死。我絕對不能重蹈媽媽的覆轍,于是走向了媽媽的相反面:每天學習心理學,恨不得“一日三省吾身”。這種自虐模式,帶給我很多收獲和成長,我的各個方面開始變得不一樣,能力逐漸加強,看問題越來越清晰,事業也發展起來。但是,這個過程中*致命的問題是,我不快樂。剜肉去瘡這樣的極端方法,在危急時刻或許是救命良方,但如果一個人每天都這么療傷,怎么可能快樂呢? 聽完我的哭訴之后,咨詢師輕輕反問了一句:“如果你接受現狀,接納自己呢?”“接納自己”這四個字,我從十年前邁進心理學大門時就一直在聽,也一直在教別人,可是這一次好像**次理解了它的真義。之前,我修行的是接受真相,不跟事實較勁,接受的是外部世界的真相、別人的真相,我也確實很大程度做到了。但是,我內在那股較勁的能量沒有消失,它轉變成了自我對抗,“既然別人不能改變,那就全力改變自己吧”?墒侨绻偕罹恳幌,連自己也不改變,會發生什么?這個念頭一冒出來,我馬上感到恐懼,劇情慢慢浮現出來:那些停止自我改變的人都是行尸走肉,等于走向死亡。 于是,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一個中正的位置,這個位置上的人既能全然接納自己,覺得沒什么一定要改變,又能保持自我更新的狀態,充滿生機呢?我想起自己在拉薩的一次經歷。到拉薩的**天,我因為高原反應,渾身酸痛、嘔吐。醫生建議輸液, 說:“如果今天不打吊瓶,后面還會更難受!蔽抑垒斠汉蟛皇娣母杏X會很快過去,但身體直覺告訴我:我不想打吊瓶。于是我拒絕了,繼續聽從身體直覺的引導:我現在需要保暖和休息。用開水泡了一點紅景天喝,穿上厚厚的羊絨衫睡了一覺之后,高原反應果然減輕很多。事后回想這件事,我覺得自己在處理問題時跟以前很不一樣,這是一種積極的不改變自己的狀態: 我接納自己“因高原反應身體難受”的事實,并沒有拼命去改變這種狀態,但也不是自暴自棄,而是聆聽身體的需要,積極地做了有益的事情。至于結果如何,睡醒之后高原反應能不能緩解, 就聽天由命了。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北京,我肯定會想各種辦法來處理:請高人治療,買昂貴的藥,還會反思自己出行之前為什么沒做好萬全的準備。但是在拉薩,一來氧氣稀薄是客觀事實,二來身邊沒什么資源,容不得我瞎折騰,于是只能聽從身體的引導,積極地入睡。 通過這件事,我再次看到自己的一貫模式:一旦我認為應該這樣,但結果卻不是,就會拼命改變。比如,我認為自己應該跟別人一樣健康,就會去做一切對健康有益的事。這背后的動力, 是我不能接納自己的身體暫時不夠健康。 我去看中醫,說自己身體虛弱,吹風就會頭疼。醫生說:“你這不是虛弱,是體質敏感。”我不信,以為醫生在寬慰我!笆澜缟夏敲炊嗳,怎么不見別人吹風就倒呢?肯定是我不健康!闭f到這里時,我突然發現,我對自己的看法居然跟媽媽看待我是一樣的!小時候,媽媽經常以這樣的句式開頭:“別人都……為什么就你不……”夏天媽媽買竹涼席給我睡,我全身硌得疼,不肯睡,她就罵我:“別人都能睡,為什么就你不能睡?”我哭著解釋:“就是很疼啊,手肘都磨破了!眿寢寷]有能力看見真實的我,反而咒罵我,因為我跟她想象中不一樣,跟別人不一樣。沒想到長大后,我同樣在用這個模式殘酷地對待自己。 我在一個小機場附近吃拉面,那家館子看上去不太衛生,但是一方面別無選擇,另一方面我想:別人都能吃,我也能吃。結果才吃了幾口,我就開始鼻涕橫流,嗓子十分難受,到了第二天,整個人跟得了重感冒一樣,全身疼痛。我又想起了那個中醫的話:“你是體質敏感。”沒錯,我有一個敏感的身體,這是事實。而我卻像媽媽一樣,堅決不肯看見真實的自己,總是拼命改變自己,要求自己變得跟別人一樣。其實,愛自己,就是接納自己的真實現狀。既然敏感,那就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吹風著涼。好好地對待自己,做自己的“好媽媽”,這不就行了嗎? 繞了一大圈,*終又回到我說過無數遍的話:看見真實的自己,接納真實的自己。只不過,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殘酷對待,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感覺不到殘酷。看見自己確實非常不容易,愿我們每個人都能被溫柔以待,積極地不改變自己。 保持這個中正的位置,需要我們對事情背后的動力有細膩的覺察。當我們做事時,背后的動力是無法忍受現狀、無法忍受自己, 是要粉碎自己、重塑自己,還是接受現狀,聆聽身體的聲音,呵護內在的欲求,順應內心渴望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這兩者的差別,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出門,有的媽媽自顧自走在前面,孩子努力追上媽媽的腳步,生怕被落下;有的媽媽則走在孩子旁邊,關注著孩子,跟隨孩子的步調前進,跟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讓我們用覺知做自己的好媽媽吧!不要把真實的身體感受拋在后面,頭腦自顧自地跑到前面。看看真實的自己在哪里,而不是“應該在哪里”。用心陪著自己,我們的內在自然會生發出蓬勃的本能,去發展自己。就像我們對待孩子一樣,只是給予愛的陪伴,剩下的,就靜待花開吧。
走出劇情 作者簡介
李雪 心理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微信公眾號“初心心理”,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系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作為心理學者,李雪的獨特之處在于“去臉譜化”,把專業知識性感地表達出來,是一種難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輕盈而深刻、溫暖而尖銳的文字,向讀者彰顯真相。 讀她的文字,你會痛,也會上癮,因為真相是如此殘忍而迷人。 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