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化遺產研究(第4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6079
- 條形碼:9787030666079 ; 978-7-03-06660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遺產研究(第4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編的學術論文集,包括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考古現場文物保護與實驗室清理、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研究、文物分析測試研究、出土文物研究·文物信息技術·其他等方面內容。 本書適合從事考古、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以及文化遺產研究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以作為大專院校考古學、文物博物館學、歷史學、藝術學等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資料。
文化遺產研究(第4輯) 目錄
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
新時代考古文保新思考杜金鵬(1)
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路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理論體系探析劉衛紅呂趙祎(14)
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的反思與建議郭薛(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文化遺產管理思想的演進與創新王京傳(36)
地下文物資源的保護困境及探索——以上海為例鄭秀文黃翔陳杰(45)
“特修斯之船”悖論在文物價值認知中的應用龔鈺軒喬成全聞豪龔德才(49)
關于文物保護修復科學技術的一些理論思考梁宏剛(56)
基于環境適應性理念的遺址博物館潮濕土遺址保護研究探索——以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為例陳家昌張良帥閆海濤劉海旺(69)
文化遺產網絡傳播現象研究鐵錚(78)
考古現場文物保護與實驗室清理
論不同區域環境下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問題聞豪喬成全龔德才龔鈺軒(84)
城頭山遺址城墻剖面科技保護試驗與實施張濤羅婕李梅英陳磊(93)
京山蘇家壟出土青銅器室內考古清理的探索與實驗方勤張吉(120)
韓城盤樂村宋代整體搬遷壁畫墓評估與研究嚴靜趙西晨王嘯嘯宋俊榮(124)
考古出土脆弱復雜遺存的整體提取與保護——以海昏侯墓園五號墓玻璃席為例劉勇楊軍李文歡李存信韓向娜陳坤龍(133)
陜西西安昆侖公司隋唐墓葬M2出土冠飾的實驗室清理與保護張全民楊軍昌杜靜楠蔣鳳瑞邵艷兵石建剛(141)
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研究
氫等離子體還原法在鐵器保護中的應用研究綜述張有才梁宏剛潛偉(160)
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青銅器的科學保護與修復杜平(168)
中國出土青銅器腐蝕狀態與埋藏環境關聯研究現狀胡毅捷陳建立(198)
室外鑲嵌展示對石刻文物保存的影響分析劉佳旭宋權帥劉鑫(209)
隨州葉家山出土青銅器價值與保護修復研究李玲張濤衛揚波(217)
對歷史不當保護修復的審視——現代文物石雕群像的保護修復案例梁宏剛劉鑫(241)
文物分析測試研究
傳世戲服的檢測與研究——以一套牛戲服為例王丹(252)
考古木材的吸濕性能及其內在影響機制郭娟楊弢殷亞方(265)
新疆哈密化石和圍巖的風化成因初探趙文華韓向娜汪筱林(275)
云南東川玉碑地遺址出土爐渣初步研究李碩陽李曉岑李延祥(288)
湖南江永上甘棠村古建筑灰漿成分分析邱玥張曉英(309)
界面處理對水泥灌漿治理滲水的影響方世強張秉堅周儀潤(317)
廣西河池紅軍標語制作材料與工藝研究郭宏李季璋王力丹( 328)
出土文物研究 文物信息技術 其他
劉敦愿先生著《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于保田(335)
先秦時期復合材質鐵器的制作工藝及相關問題研究李曉敏陳建立(343)
湖北曾國墓葬出土玉器綜述杜澤瑜(361)
西漢諸侯王墓車馬埋葬研究李說(375)
文化遺產保護中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研究熊友誼王勇高斐張文金王陽(405)
一把漢代鐵鎖結構的無損解析葉琳楊小剛都云昆(415)
文化遺產研究(第4輯) 節選
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 新時代考古文保新思考 杜金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歷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對我國文化遺產事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發展方向、路線、策略有清晰而正確的認識,科學推進文化遺產科學體系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考古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其研究目標從以復原古代社會、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高任務,向搶救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服務社會發展的方向拓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推動著考古學向綜合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闡釋、保護保存、展示利用、傳承創新一體化的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的文化遺產科學體系演變。這一歷程不僅反映了考古學的時代發展,也反映了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基本脈絡。 洋溢著文化遺產保護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之濃郁風氣的前所未有的社會環境,已經形成;一個高度重視、全面推開的文化遺產新時代已經到來。同時,我國的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一日千里,為考古文保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良好條件。而方興未艾的“一帶一路”又為考古文保創造了國際發展平臺。可以說,我國考古文保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一科學發展理念,也是指導新時代考古文保工作科學發展的新理念。 新時代考古文保改革創新,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號召“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 這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客觀、科學分析,指明了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為新時代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歷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對我國文化遺產事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發展方向、路線、策略有清晰而正確的認識,科學推進文化遺產科學體系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二、新時代考古文保新特征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2] 考古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其研究目標從以復原古代社會、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高任務,向搶救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服務社會發展的方向拓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推動著考古學向綜合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闡釋、保護保存、展示利用、傳承創新一體化的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的文化遺產科學體系演變[3]。這一歷程不僅反映了考古學的時代發展,也反映了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基本脈絡。 (一)我國文物考古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創建以來,文物考古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舉其要者,如: 全面創建了史前文化區系框架,首次描繪出中華文明起源進程,科學勾勒出中華文明發展基本脈絡。 從空前規模的基本建設和日益活躍的生產活動中,搶救、保護了大量文化遺產。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護一大批文化遺產——在全國開展三次大規模文物普查,共發現不可移動文物76.7萬余處,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12萬余處,其中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萬余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萬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截至 2017年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2項(文化遺產已有39處),使我國的世界遺產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達39項,位列世界**。重點推動大型考古遺址保護,至今已經形成了以“六片、四線、一圈”為重點、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大力推進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努力尋求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與協調,至今已批準掛牌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布和保護一大批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其中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3座、名鎮252個、名村276個;開展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涉及文物一億多件(套),按照統一標準登錄完整信息者達 6400多萬件;全國已有博物館4500多家,其中免費開放博物館達到3700多家,全國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總數達到7億多人次。 考古和文物保護學科建設成就斐然。中國考古學已經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和較高國際地位的“顯學”——體系比較完善、理論方法先進、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融、成果突出、日益親民深受公眾關注,全國文物考古科研機構122家,具有考古發掘資質單位80家。田野考古精彩紛呈,水下考古異軍突起,實驗室考古嶄露頭角;文物保護科學從學習、追趕外國同行達到乃至引領國際先進水平——大型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管理、各類文物古跡的保護、出土文物的保護修復,無論理念、方法、技術,均不輸世界同行。而所完成任務之數量與難度,堪稱全球**。諸如長城保護、大運河保護、三峽水利工程文物保護、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等,皆屬舉世無雙之文物保護。 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建設成就斐然,《文物保護法》《非物質遺產法》等一批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成為文化遺產事業的保障。國務院制定了《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長城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等行政法規,多次頒布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文件,國家文物事業主管部門制定大量相關規章制度。 (二)新時代文物考古工作新特征 在成績喜人的同時,我國的文物考古工作也面臨一些阻礙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誠如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前夕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所說: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4]。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更具體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文物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基礎工作不斷夯實,資源狀況基本摸清,保護經費和保護力量持續增長,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博物館建設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文物利用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文物拍賣市場管理逐步規范,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日益擴大,文物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同時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的矛盾日益顯現,隨著文物數量大幅度增加,文物保護的任務日益繁重,文物工作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困難。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法治觀念有待提升,文物保護的配套法規體系尚需完善;一些地方履行文物保護的責任不到位,法人違法行為屢禁不止;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因自然和人為因素遭到破壞,一些革命文物的保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加快;文物建筑火災事故多發,盜竊盜掘等文物犯罪屢打不止;文物執法力量薄弱,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時有發生;文物拓展利用不夠,文物保護管理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面對文物保護的嚴峻形勢和突出問題,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的文物工作[5]。 結合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新矛盾和新方略、新要求等變化分析可以發現,新時代文物考古工作表現出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現為老矛盾與新問題的交織存在。就筆者關注而言,主要有: 文化遺產保護與基本建設、城鄉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這是一個永久性問題,也是典型的發展中問題。尤其是當前面臨全面和高速的城鎮化建設、交通和水利等各項大型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形勢十分嚴峻,矛盾依然突出。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依然存在。這個問題由來已久,雖然隨著認識的提高、社會的發展,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但并未徹底消除。 文化遺產資源的有限性與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無限性矛盾依然存在。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它在人民生活需求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不應求”,必須科學、合理利用。在大力倡導“讓文物活起來”為人民現實生活服務的今天,這個矛盾更加突顯。 文化遺產保護需求與保護能力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國是文明古國,文化遺產大國,文化遺產保護需求巨大,而我們現在的文化遺產保護力量,依然相對比較單薄——無論是人力、財力、科技,均不能滿足正常需求——雖然一直在努力、在改善。 文化遺產保護不平衡狀況依然存在。就全國而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原因,文化遺產保護在不同地區間存在不平衡,同一地區的城鄉之間也存在不平衡。此外,不同類別(如地上文物與地下文物)的文化遺產之間保護力度也存在不平衡。 上述既有矛盾,正在發展中得到逐步解決。而在發展中日益突出或者新生矛盾,也需要高度關注并在發展中予以解決,如: 日益復雜繁重的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工作與不勝重負的文化遺產科研和保護隊伍的不匹配。隨著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一體化,文化遺產科研和保護展示任務急劇加重且日益復雜,但科研隊伍人數不足,直接導致多數科研、保護單位變成“急救中心”和“消防隊”,大家忙于應付緊急任務(搶救性工作),無暇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無法落實長遠科研規劃,不能及時整理、發表研究報告和保護成果;人員結構學科不全、學術層級過低,直接影響科研和保護工作的高度與效率。這方面問題*突出的表現,是考古隊的“單兵化”“單科化”(一個科研人員獨撐一項考古工作,甚至一人同時承擔多項考古發掘的領隊,考古發掘一線日常工作由考古技工承當)現象日益嚴重,直接導致發掘水平的低下、科研工作的低效、文化遺產資源的空耗浪費;專業教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實用人才培養滯后。 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創新利用,與相對落后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手段之間的不匹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在許多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但是,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利用的科學技術——包括新方法、新材料、新技術等,相對進步緩慢。 日益深化的文化遺產學科發展需求,與依然陳舊的工作模式之間的不匹配。文化遺產科學是綜合性極高的多元學科,必須是學科與專家的高度集約與結合。雖然,考古和文物保護一再講求多學科結合與科學技術的利用,但是真正的學科融合遠不理想。考古隊伍“單科化”現象依然嚴重甚至還有所趨重,科技考古人員并未真正融入考古隊,文物保護人員尚未深入考古一線,文物展陳人員遠離考古發掘、疏遠文物研究。 日益擴展的考古科研需求與日漸減少的考古資源與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考古遺址是不可再生的稀有文化資源,考古科研的長期、深入開展,消耗大量考古資源,尤其是一些對于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興起與發展研究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