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黃河干流中下游及河口海域漁業資源評價與管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9664
- 條形碼:9787030699664 ; 978-7-03-06996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河干流中下游及河口海域漁業資源評價與管理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黃河中下游及其河口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了黃河中下游及河口的理化環境、生物環境、基礎餌料、漁業資源結構及主要經濟種類的分布和生物學特征,分析了黃河流域的珍稀瀕危種類,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魚類資源評估,并針對區域特點,提出了該區域的漁業資源管理措施及手段。
黃河干流中下游及河口海域漁業資源評價與管理 目錄
**章 自然地理概況 1
**節 地貌特征 1
一、陜西省轄區流域 1
二、河南省轄區流域 2
三、山東省轄區流域 2
第二節 氣候特征 3
一、陜西省轄區流域 3
二、河南省轄區流域 4
三、山東省轄區流域 5
第三節 水系結構 7
一、陜西省轄區流域 7
二、河南省轄區流域 8
三、山東省轄區流域 9
第二章 水文環境 12
**節 水位與流量 12
一、水位 12
二、流量 13
第二節 水溫與電導率 14
一、水溫 14
二、電導率 16
第三節 泥沙與透明度 17
一、泥沙 17
二、透明度 17
第三章 水環境化學 19
**節 溶解氧和 pH 19
一、溶解氧 19
二、pH 22
第二節 生源要素 23
一、總氮 23
二、總磷 25
三、氨氮 28
四、硝酸鹽 30
五、亞硝酸鹽 32
第三節 污染物 34
一、高錳酸鹽指數 34
二、重金屬 36
三、有機磷、有機氯 37
第四節 水質評價 37
第四章 生物環境 39
**節 浮游植物 39
一、黃河干流陜西段 39
二、黃河干流河南段 44
三、黃河干流山東段 51
第二節 浮游動物 57
一、黃河干流陜西段 57
二、黃河干流河南段 62
三、黃河干流山東段 67
第三節 底棲動物 71
一、黃河干流陜西段 71
二、黃河干流河南段 76
三、黃河干流山東段 81
第四節 水生維管束植物 86
一、黃河干流陜西段 86
二、黃河干流河南段 89
三、黃河干流山東段 94
第五章 漁業生物資源結構 101
**節 魚類種類及區系特征 101
一、種類組成 101
二、區系特征 114
第二節 群落結構特征 118
一、優勢種組成 118
二、漁獲物組成 121
三、群落生物多樣性 129
第三節 珍稀瀕危種類及其保護建議 131
一、珍稀瀕危種類 131
二、保護建議 131
第六章 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征 133
**節 黃河中下游干流河段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征 133
一、鯉 133
二、鲇 135
三、烏鱧 138
四、赤眼鱒 140
五、鯽 142
六、翹嘴鲌 143
七、鮻 145
八、鳊 147
九、似鳊 148
十、中華絨螯蟹 150
十一、脊尾白蝦 152
第二節 黃河口主要經濟種類生物學特征 154
一、斑 154
二、短吻紅舌鰨 156
三、小黃魚 158
四、鳀 161
五、口蝦蛄 163
六、三疣梭子蟹 164
第七章 漁業資源分布 167
**節 季節變化 167
一、黃河陜西段 167
二、黃河河南段 171
三、黃河山東段 172
四、黃河口水域 176
五、黃河口鄰近水域 180
第二節 區域分布 186
一、黃河陜西段 186
二、黃河河南段 188
三、黃河山東段 194
四、黃河口水域 198
五、黃河口鄰近水域 216
第八章 漁業資源評估 237
**節 資源量評估 237
一、評估方法 237
二、漁業資源量 238
第二節 聲學評估 244
一、評估方法 244
二、聲學調查結果 247
第九章 漁業資源評價 258
**節 黃河陜西段 258
一、漁業資源結構變化 258
二、漁業資源動態變化 258
第二節 黃河河南段 259
一、漁業資源結構變化 259
二、漁業資源動態變化 260
第三節 黃河山東段 260
一、漁業資源結構變化 260
二、漁業資源動態變化 261
第四節 黃河口水域 261
一、漁業資源結構變化 261
二、漁業資源動態變化 263
第五節 黃河口鄰近水域 263
一、漁業資源結構變化 263
二、漁業資源動態變化 265
第十章 漁業資源管理 269
**節 漁業資源增殖放流 269
一、增殖放流的定義和功能 269
二、增殖放流的發展現狀 271
三、人工放流的技術規程 275
四、增殖效果評估 277
五、增殖放流存在的問題 283
第二節 種質資源保護 285
一、黃河中下游及河口漁業種質資源 286
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290
三、黃河干流中下游主要產卵場 292
第三節 休漁與總可捕量制度 300
一、休漁制度 301
二、總可捕量制度 302
三、漁業管理制度面臨的制約因素 303
第四節 調水調沙對漁業資源的影響 304
一、調水調沙期間魚類物種多樣性變化 304
二、調水調沙對漁業生產方式的影響 306
三、調水調沙對魚類及其環境的影響 306
第五節 漁具漁法 307
一、概述 307
二、主要漁具種類 307
三、主要作業方式及漁具漁法 308
參考文獻 317
黃河干流中下游及河口海域漁業資源評價與管理 節選
**章 自然地理概況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 9個省(自治區),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平原,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入海。干流全長約 5464km,水面落差 4480m,流域面積在 79.5萬 km2以上。 **節 地貌特征 黃河流域西界為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低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其中,**級階梯是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在 4000m以上;第二級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地勢較平緩,黃土高原構成其主體,階梯海拔 1000~2000m;第三級階梯為下游沖積平原、魯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階梯地勢低平,絕大部分為海拔低于 100m的華北平原。 一、陜西省轄區流域 黃河陜西段地處黃河中游,全長 714km,跨緯度近 8°。黃河自府谷縣墻頭鄉墻頭村入陜西省,途經陜西省的榆林市(府谷縣、神木市、佳縣、吳堡縣、綏德縣、清澗縣)、延安市(延川縣、延長縣、宜川縣)、渭南市(韓城市、合陽縣、大荔縣、潼關縣)3市 13縣(市)到潼關縣秦東鎮西北村出陜西省,以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為界。 黃河陜西府谷至龍門段位于秦晉峽谷,落差大,為 516m,河流比降 0.72‰,干流河谷海拔一般為 600~1000m。地勢特點是北高南低,東西高中間低;河東是東北高西南低;河西是西北高東南低。由諸多山地及其之間以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小盆地組成的溝谷交切的溝澗地和溝壑系統組成。地面崎嶇起伏,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地形主要分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沙丘沙地草灘區、基巖出露區等,其中以黃土丘陵溝壑區為主。 龍門至潼關這一段俗稱“小北干流”,該河段全長 132km,河道寬 3~18km,河床寬淺,水流散亂,主流游蕩不定,東西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該河段穿行于汾渭地塹谷凹地區。河出禹門口后,由上寬 100m左右的峽谷河槽,驟然展寬為 4km以上的河漫灘,河道寬闊,河勢浩瀚,呈西南 20°方向流向潼關,東西兩岸地形陡峻,多為懸崖峭壁地帶,黃河至潼關受秦嶺阻擋,折向東流,中條山和華山將該處河寬壓縮為 850m,形成一卡口,主流被約束在狹窄的河槽內。從地形上看,該河段分為上、中、下三段,中段為窄河段,上、下兩段為寬河段,呈啞鈴狀。屬典型的堆積游蕩型河道。 二、河南省轄區流域 黃河自陜西省潼關縣進入河南省,西起靈寶市,東至臺前縣,流經三門峽、洛陽、濟源、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 8個市 28個縣(區),流域面積 3.62×104km2,分別占黃河流域總面積的 5.1%、河南省總面積的 21.7%。河道總長 711km。 黃河過潼關折向東流至河南鄭州桃花峪,落差 231m,平均比降 6‰。其中,三門峽以上 113km的黃土峽谷較為開闊。三門峽以下至孟津 151km,河道穿行于中條山與崤山之間,是黃河*后的一個峽谷段,介于河南、山西之間,故稱晉豫峽谷。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區間流域面積 4.2×104km2,是黃河流域常見的暴雨中心。暴雨強度大,匯流迅速集中,產生的洪水來勢猛、洪峰高,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風嶺,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桃花峪至高村河段長 206.5km,兩岸一般堤距 5~14km,*寬達 20km,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游蕩不定,是典型的游蕩型河段。由于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 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 165km,堤距 1.5~8.5km,主槽擺幅及速率較游蕩型河段小,一般在 3~4km,屬于游蕩型河道與彎曲型河道之間的過渡型河段。 三、山東省轄區流域 黃河以泥沙含量大聞名于世,黃河自河南孟津由處于地殼抬升區的高原和山地進入地殼沉降區,有分流分岔、自由擺動的河道,由于泥沙淤積,河道不斷抬高,形成世界聞名的受大堤束范的“地上懸河”。 黃河流經山東菏澤、濟寧、泰安、聊城、濟南、德州、淄博、濱州、東營 9個市 25個縣(市、區),在東營墾利注入渤海,河道長 628km。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河道總落差為 93.6m,平均比降為 0.12‰。 按照河道的平面形態,一般將黃河下游分為 4種類型的河段,即游蕩型河段、游蕩向彎曲過渡型河段、受人工控制的彎曲型河段和河口段(申冠卿等,2007)。高村以上河道比降為 0.172‰,兩岸堤距 8~20km,為典型的游蕩型河段,河道中多沙洲,水流寬、淺、散、亂,河勢變化復雜;高村至陶城鋪長 165km,比降為 0.148‰,是過渡型河段,洪水期主流時有擺動發生;陶城鋪以下至河口長約 460km,比降為 0.101‰,堤距 0.4~ 5km,稱為彎曲型河段,河槽窄深,主流穩定;河口為陸相弱潮堆積性河口,尾閭處于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循環變化中。 第二節 氣候特征 黃河流域地域遼闊,山脈眾多,東西高低懸殊,各區地貌差異也很大。又由于流域處于中緯度地帶,受大氣環流和季風環流影響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流域內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顯著,表現出氣候要素的年、季變化大等特征。 一、陜西省轄區流域 黃河陜西段地處黃河中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從南到北跨越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 3種氣候帶。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短促,多風沙、常干旱;夏季南長北短,炎熱、高溫、多雨,日照強烈;秋季較短,天氣溫和濕潤,時有陰雨;冬季漫長,寒冷、干燥、雨雪偏少。 春季,蒙古高壓逐漸衰退,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開始北移西進,太陽輻射增強,日照時間延長,氣溫回暖迅速、多變、溫差大;雨少、風多、風沙大。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作用,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東南氣流盛行,降水增多,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數*多的季節,氣溫高、風速小、濕度大、降水充足。秋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下,勢力減弱,蒙古高壓發展,冷空氣開始侵入,加之日照時間縮短、強度減弱,氣溫明顯下降,降水量、降水日數逐月減少。冬季,完全處在蒙古高壓控制之下,來自大陸冷高壓的西北氣流盛行,每隔 3~5d就有冷空氣過境;寒冷、干燥、風大、降水量少,晴天居多。 (一)氣溫 陜西境內黃河的府谷至龍門段屬溫帶向中溫帶過渡區,氣溫由南向北遞減,各地的高溫相差較小,低溫相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 3.6~11.8℃,大體以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但受地勢影響,同緯度河谷或盆地氣溫高于山地。 1月氣溫*低,南部為-3.0℃,北部為-15.0℃,南北相差 12.0℃。7月氣溫*高,南部為 26.0℃,北部為 19.0℃,南北相差 7.0℃。南北的高溫相差較小,低溫相差較大。夏季極端*高氣溫南部為 39.9℃,北部為 37.6℃,南北相差 2.3℃,一般出現在 7月中旬的 13:00~15:00。冬季極端*低氣溫南部為-22.0℃,北部為-32.0℃,南北相差 10℃,一般出現在 1月中旬的 5:00~8:00。南北的極端*高氣溫相差較小,極端*低氣溫相差較大。 黃河小北干流河道窄長且地勢比較復雜,南北氣溫差異較為明顯。渭南地區年平均氣溫為 11.3~13.6℃,年平均*高氣溫為 17.1~19.6℃,年極端*高氣溫為 39.4~ 43.0℃,*高值出現在華縣(1966年 6月 19日);年平均*低氣溫為 6.4~8.7℃,年極端*低氣溫為-20.1~-14.8℃,*低值出現在合陽(1967年 1月 16日)。沿河的韓城年平均氣溫為 13.5℃,極端*高氣溫為 42.6℃,極端*低氣溫為-14.8℃。據合陽縣 1962~1990年氣象資料記載,黃河灘區氣溫*高,年平均溫度在 13.4℃,極端*高氣溫出現在 1962年 7月 11日,達 41.2℃,極端*低氣溫出現在 1967年 1月 16日,為-16℃。大荔縣年平均氣溫為 13.4℃,年平均*高氣溫為 19.8℃,極端*高溫度達 42.8℃(1966年 6月 21日),年平均*低氣溫為 8.2℃,極端*低氣溫為-16.5℃(1977年 1月 30日)。潼關縣年平均氣溫為 13.0℃,1月*冷,平均氣溫為-1.6℃,極端低溫為-18.2℃;7月*熱,平均氣溫為 26.1℃,極端高溫為 42.7℃。 (二)日照 黃河府谷至龍門段地處中緯度地區,太陽輻射較強,日照時間較長,屬光能資源高值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2487~2872h,*少的年份也在 2200h以上,*多的年份可達 3280h。一年當中 5~6月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多;11月至次年 2月太陽輻射*弱,日照時數*少。總輻射的年內變化,以夏季*大,春季次之,秋季較小,冬季*小。 (三)降水 黃河流域陜西段多年降水量由南向北、由東向西逐漸降低,年降水量為 453~625mm。 黃河府谷至龍口段年平均降水量為 300~550mm,從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的特點:一是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的降水量高度集中在 7~9月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1.6%,春季降水少,常形成干旱;年內降水量*少的時期為冬季,其中 1月和 12月的降水量*少,分別為 2.5mm和 3.0mm,僅占全年降水量的 0.6%和 0.7%。降水量從 2月到 6月逐月增加,從 9月到 11月逐月減少,全年降水量變化過程呈單峰型。其中,3月與 11月、5月與 10月、6月與 9月降水量基本相近。二是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多雨年份比少雨年份的降水量大 2~3倍。據 1950~1999年資料統計,該段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為 431.2mm。 黃河小北干流位于陜西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受我國東部季風性鋒面雨帶移動的影響很大,干濕季明顯,冬干、夏濕、降水變幅大,全區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為 589mm。又因地處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受季風氣候和閉合地形影響,年降水量都比鄰區偏小,為關中東部的少雨中心。據 1957~1985年韓城氣象站及鄉、鎮雨量點記載,芝川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 468.4mm。據合陽縣氣象資料記載,東王鄉降水量春季不足 100mm,夏季為 210.9mm,秋季不足 150mm,冬季在 24mm以上,全黃河川道區,年平均降水量為 478.2mm。據大荔縣氣象資料記載,華原鎮年平均降水量為 435.5mm,趙渡鎮年平均降水量為 460.2mm。潼關縣吊橋村年平均降水量為 476.6mm。 二、河南省轄區流域 河南省位于北緯 31°23′~36°22′,東經 110°21′~1l6°39′,地跨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兩大自然單元的我國東部季風區內。氣候比較溫和,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全年四季 分明。 (一)氣溫 黃河河南段位于河南省北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 12.0~ 14.8℃,1月平均氣溫為-2.0~0.5℃,7月平均氣溫為 26.0~27.1℃,初霜期 10月下旬,終霜期 3月下旬,無霜期 213~235d,年蒸發量為 1499~2361.3mm。冬季寒冷。多偏北風,夏季炎熱,多偏南風。 (二)日照 日照時數為 2238.9~2529.7h,以夏季*多,其中 7月平均日照時數為 221.7~ 230.3h,日照百分率多在 51%~55%;冬季*少,1月平均日照時數為 160.6~173.1h,但日照百分率為 51%~56%;春季(4月)平均日照時數為 171.3~206.9h,日照百分率為 44%~53%;秋季(10月)平均日照時數為 162.4~
黃河干流中下游及河口海域漁業資源評價與管理 作者簡介
王俊,男,1964年9月出生,碩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業瓷源與生杰系統研究室主任、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黃渤海漁業資源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站長。從事海洋漁業生物資源養護與生態等研究工作。自2011年以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中國海油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公益基金會公益項目及農業部財政項目等課題20余項。以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以發明人獲得授權發明3項;主持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項;主編專著1部,參編專著2部;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