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漢中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9237
- 條形碼:9787030699237 ; 978-7-03-06992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中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漢中地方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以“漢中地方文獻編年”編制為基礎,系統考察和梳理了從春秋時代至2019年年底漢中地方文獻及方志文獻演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各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文化特征;對五十余部漢中珍貴地方文獻,進行了多學科角度的深度解讀和地方文獻案例型研究;結合漢中地域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并充分考慮了基于面向未來發展的必要性與實施的可行性,創制了與之相關的文創方案十余個,解決了一系列漢中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做什么?”和“為什么可以這樣做?”的基本問題,并結合漢中地方文獻與地域歷史文化予以了方案性呈現,旨在地方文獻學應用研究領域展開有價值的探索性研究。 本書適合從事文獻學、歷史學、方志學、圖書館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愛好者參考、閱讀。
漢中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 目錄
緒論(1)
**章漢中區域之自然與人文概述(11)
**節漢中自然地理概述(11)
一、漢中自然地理的空間結構(12)
二、秦嶺(13)
三、大巴山(14)
四、漢江(14)
五、漢中盆地(16)
第二節漢中人文歷史述略(17)
一、幾塊石頭磨過(18)
二、青銅耀天漢(19)
三、《詩經》“二南”之發生(21)
四、漢中人口規模的歷史演變(22)
五、漢中行政建制的歷史變遷(25)
六、漢中地域文化類分(29)
第二章漢中地方文獻的歷史分期及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機理(30)
**節漢中地方文獻探源(30)
一、《詩經》淵源及其價值分析(31)
二、活態的《詩經》文化(31)
三、漢中地方文獻源頭:《詩經 大雅 旱麓》(33)
第二節漢中地方文獻生成的社會歷史文化機理分析(34)
一、中華傳統文化、國家文獻與漢中地方文獻(35)
二、漢中自然地理空間與漢中地方文獻(35)
三、歷史名人與漢中地方文獻(37)
四、重大歷史事件與漢中地方文獻(38)
五、歷史文化遺存與漢中地方文獻(38)
六、文化商旅與漢中地方文獻(39)
七、宗教文化與漢中地方文獻(40)
八、封建職官制度與漢中地方文獻(41)
九、民國報刊與漢中地方文獻(42)
十、紅色文化與漢中地方文獻(43)
十一、漢中地方文獻的責任者分析(44)
十二、漢中地方文獻的“簇類”現象(44)
第三節漢中地方文獻歷史分期(45)
一、**期——西周至北周時期(45)
二、第二期——隋唐至清末(46)
三、第三期——民國時期(47)
四、第四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48)
五、總結(50)
第三章漢中方志文化流變考述(51)
**節漢中方志文化的起源與成熟標志(51)
一、漢中方志的起源(51)
二、漢中方志文化走向成熟之標志(53)
第二節隋唐以后各個歷史時期漢中方志文化(55)
一、隋、唐、宋、金、元時期漢中方志發展(56)
二、明、清時期之漢中方志(59)
三、民國時期漢中方志文化概覽(65)
四、當代漢中方志文化概覽(74)
第三節漢中方志文化之歷史總結(80)
一、方志文獻之科學價值(80)
二、漢中方志文化歷史之總結(82)
第四章漢中地方文獻重要篇目解讀與研究(85)
春秋時代之《詩經 大雅 旱麓》(85)
祝龜之《漢中耆舊傳》(87)
常璩之《華陽國志》(88)
酈道元《水經注》之“沔水”篇(89)
甄鸞及其系列數學著述(91)
岳震川之《賜葛堂文集》(94)
嚴如熤之系列著述(95)
童顏舒之《禹貢通釋》《灙源堂詩集》(101)
羅秀書之《褒谷古跡輯略》(103)
周炳垣之《漢南雜詠》(104)
陳才芳之《思痛錄》(105)
趙亞曾、黃汲清之《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106)
安漢之《西北墾殖論》《西北農業考察》(108)
黎錦熙之《方志今議》(110)
城固縣教育局之《陜西城固縣教育概況》(112)
魏席儒之《陜西省第六區經濟建設五年計劃》(115)
黎琴南之《全縣經濟調查報告書》(117)
王德基、陳恩鳳、薛貽源、劉培桐之《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119)
李承三、林超等之《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報告》(123)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長江委員會漢江工作隊之《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128)
史念海之《漢中歷史地理》(130)
李星之《詩蹤別證》(131)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省安康水電站庫考古隊之《陜南考古報告集》(133)
陳顯遠之《漢中碑石》(134)
黃寶生之《陜南文化概覽》(135)
郭榮章之《石門石刻大全》《中國早期秦蜀古道考述》(136)
〔意大利〕南懷謙之《世紀回眸:意大利神父南懷謙清末民初中國寫真》(139)
曹瑋之《漢中出土商代青銅器》(142)
鎮巴縣文化館之《鎮巴民歌總匯》(144)
馮歲平之《發現漢中》《寧強縣大魚洞墨書題記》(145)
陳良學之《明清川陜大移民》(148)
魯西奇之《漢中三堰: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與社會變遷》(149)
劉清河主編之《漢水文化史》(150)
胡儀元之《漢水流域生態補償研究》《流域生態補償模式核算標準與分配模型研究:以漢江水源地生態補償為例》(152)
孫啟祥之《文化漢中》《蜀道三國史研究》(155)
譚平、梅冬盛主編之《鎮巴史話》(158)
吳敏霞之《秦嶺碑刻經眼錄》《秦嶺碑刻的田野調查與價值研究》(159)
劉昌安之《〈詩經〉“二南”研究》(161)
第五章基于漢中地方文獻文化創意的探索性研究(163)
**節地方文獻價值如何“萃取”與“活化”(164)
一、研究心得:聆聽歷史的回音(164)
二、蓄勢待發:我們對漢中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觀察(168)
三、文化創意是地方文獻“活化”的核心技術路徑(169)
第二節基于漢中地方文獻的系列文化創意方案(170)
漢中青銅文化廣場文化創意方案(171)
“漢中對”主題雕塑文化創意方案(174)
甄鸞紀念館文化創意方案(177)
城固南樂堡復建文化創意方案(181)
嚴如熤紀念館文化創意方案(183)
漢中輿圖景觀文創方案(186)
何日章石門歷險紀念(188)
西北聯大漢中辦學紀念園文創方案(190)
“山高水長”雕塑小品文化創意方案——黎錦熙與陳迪光紀念(196)
漢中盆地地理考察紀念文化創意方案(198)
漢中市城區引水入城文化創意方案(201)
第三節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漢中全域旅游(207)
一、資源稟賦與漢中全域旅游(207)
二、漢中歷史名人塑像(208)
三、漢中市全域旅游問題探討(218)
四、漢中社會事業發展的其他戰略問題(221)
第四節構建地域文化自信(222)
一、文化自信,新時代的國家戰略(222)
二、文化自信與地域文化自信(224)
三、構建地域文化自信(226)
參考書目(229)
附錄一調研手記(238)
附錄二漢中地方文獻編年(281)
后記(333)
漢中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 節選
緒論 地方文獻是地域文化之精華和地方性知識體系之載體,存世且能夠被發現的地方文獻是地域歷史文化研究的基礎性資源依托。 文化之地域性特征既是社會歷史文化生成的基礎與規律,也是地方文獻發生學的前提與必然,地域歷史的進程及其相互交融共生,逐步形成國家大歷史及其文化傳統,我國各地域山河各異、風俗不同、環境徑庭、語言迥異、氣象有別等,正因為如此,文化的地域性特質才愈發顯著。一般意義上而言,地域歷史發軔遠遠早于國家大歷史,地域文化萌生與形成也早于國家文化的*初形成,地方文獻亦早于國家文獻而形成。深入的地域歷史文化研究,必然有助于當代國家歷史文化的升華。悠悠萬世,代際湮沒,要廓清地域歷史的脈絡、事實與規律,需要依托地域性考古材料與地方文獻,誠如賈三強先生所言:“歷史上的文明,文物只是一端,而文獻則構成另外一端。無文物則不賭其容,無文獻則不知其故。文物為體,文獻則為神,著此一睛,則飛龍在天。”地下文物的獲取須運用現代考古技術與方法,其階段性成果經文獻化后,則可以豐富地方文獻的種類,科學地揭示地域文化。而對地方文獻的系統性搜集、整理與研究則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綜合考古發掘成果與地方文獻研究成果的方法,即20世紀初王國維提出與倡導的“二重證據法”,不僅是國史研究的基本范式,而且這一范式在地域文化歷史研究中,具有同樣的方法論意義與價值。 1. 地方文獻乃人類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 文獻作為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在現代已經被視為人類文明的文化遺產,這是全球共識。文獻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記憶”系統性的見證。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并牽頭組織實施的“世界記憶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項目,旨在提高人們對文獻遺產的重要性和保藏必要性的認識,從此“記憶”成為檔案館界、圖書館界、博物館界繼“信息”與“知識”之后的又一個重要范疇,世界各國都將文獻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重視。 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保護文獻遺產通用指南》(General Guidelines to Safeguard Documentary Heritage),確立了文獻遺產價值的評價標準,即歷史證據價值、審美價值、族群或精神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些價值維度,地方文獻全部具備。 毫無疑問,地方文獻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成、產生的文本,是記錄特定地域地方性知識的物質載體。地方文獻概念的形成與提出,在于其有別于歷史典籍與體現國家意志的國家文獻的特點,同時地方文獻也是文化地域性的表征,它與國家文獻共同構成一個國家的文獻資源整體。地方文獻與國家文獻有著深層的內在聯系與知識體系的互動關系,一般意義上,地方文獻是國家文獻形成的源頭活水,也存在某一部地方文獻既是地域性知識體系的凝結,也具有國家文化的價值屬性,如蜀道文獻等。地方文獻具備地域文化的歷史證據價值、審美價值、族群或精神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多元價值維度,是人類文獻遺產的重要有機構成部分。 2. 地方文獻與地域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們邁入新時代的今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堅守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其中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國家頂層設計,而文化自信在中國具有廣泛的地域性社會基礎,即我國各地域應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夯實地域文化自信基礎,服務于國家文化自信戰略,各地域在此方面大有作為,并可以此助推、促進各地域社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對地方文獻的系統搜集、整理與深入研究,再結合地域性考古材料,充分發掘與有效利用其歷史證據、審美、精神、科學及社會價值,梳理并廓清地域歷史文脈與人文精神,“萃取”地域文化特質、精神與魂魄,是建立地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亦是地方文獻價值核心之所在。 3. 地方文獻研究的新視野:“地方性知識”理論 以文獻為主體的知識世界,在科學哲學家卡爾 波普爾( Karl Popper,1902— 1994)的“三個世界”理論創建領域,被認為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世界領域——“世界 3”,即“客觀知識世界”,他感嘆道:“人類的知識現象無疑是我們宇宙中*偉大的奇跡。”發軔于古希臘文明的近現代科學技術所形成的科學知識體系,由于其強大的工具性價值,一直居于客觀知識世界的強勢地位,其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在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負面效應逐漸顯現,諸如生態問題、種族歧視、文化霸權、社會觀念、社會危機等,為此,東西方學人及不同學派共同思考人類知識現象,催生了各個“知識論”學派的形成,如科學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技術學等,在這一思考與探索過程中,一種新的知識觀念與理論方法應運而生,即知識的地方性問題。 美國著名闡釋派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 吉爾茲( Clifford Geertz)率先提出“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20世紀80年代初,他的標志性論著《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出版,“他實際上較有創見意義的貢獻更在于他關于地方性知識的倡導和深度描寫的實施”,“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理性的思辨為人類知識的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和不同尋常的反思”,打開了又一全新的“知識論”探索領域。“地方性知識”理論在正面消減與平衡西方科學知識的霸權地位方面無疑具有一定價值,更為地方性知識的話語權提升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野與維度,這一功效在近四五十年來已經得以顯現。地方文獻為某一特定地域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文獻,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產生地域的顯性知識層累,逐步形成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識體系,以及地域文化吸收與擴散的痕跡,因而,地方文獻及其所承載的知識體系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理論不僅為地方文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方法,而且深入的地方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能為地方性知識研究提供豐富而鮮活的地方性知識案例、話語及材料。可喜的是,我國從事地方文獻研究的一些學者在研究工作中已經開始關注并運用地方性知識理論,如劉雪平、阿不來提 托合提等。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中華文明一直賡續至今,而在中華大地,多民族集聚,各類地域文化形態多元,相互雜糅且各具特色,文化包容性為其他文明形態難望其項背,尤其各類國家文獻與地方文獻共同形成的文獻傳統與優勢,是我們確立與構建文化自信的寶貴源泉,即中國擁有豐富的地方性知識寶藏,它們具有重要的開發與利用價值,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德二教授,多年從方志、正史、筆記等文獻中查找災變性的地方性知識條目,在中國大陸歷史氣候變遷規律、特征,高分辨歷史氣候序列和氣候圖復原及古環境演變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如她對我國歷史時期沙塵暴(雨土)的系統考察研究,這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地方文獻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地方性知識理論不僅有助于為當下我國地方文獻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參照與借鑒價值,還將在中國地方文獻學理論建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4. 我國地方文獻研究之歷史考察 地方文獻是特定地域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包括地域方志文獻在內的所有文獻,但方志文獻的編纂、研究一直較為興盛,故歷史時期,較有價值的地方文獻研究成果大多側重于方志實踐與理論發展領域,方志文獻以外的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則顯得相對較為薄弱,各地域形成、刊印的地方文獻書目時有出現,但具有獨特學術價值的地方文獻研究成果則寥若晨星。地方文獻研究大致始于民國初年,以梁啟超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出版為標志,之后,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劉國鈞于地方文獻工作、整理與研究,以及地方文獻學之奠基皆具開創之功,杜定友先生較早提出了地方文獻的概念并予以厘定,劉國鈞先生提出了“西北地方文獻”的概念與文獻資源建設理念,還對地方文獻工作方法從理論層面予以了高屋建瓴的闡述,影響深遠。 民國時期,我國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也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如蒙啟鵬所編《廣西近代經籍志》(1934)、廣西統計局編《廣西省著述目錄》(1934)、鄭允明著《西藏圖籍錄再補》(1935)、孫殿起所編《販書偶記》(1936)與《販書偶記續編》(1980)、方樹梅所著《明清滇人著述書目》(1944)、張維驤所編《清代毗陵書目》(1944)等,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民國中期由宋聯奎先生主持編輯的“關中叢書”搜集整理了陜西從漢唐至民國時期陜籍名家著述,以及有關陜西人文歷史、地理、文化等外方人士的代表性著作,總計五十余種,由當時的陜西通志館刊印,頗具影響。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在我國各地域逐漸興起,四十多年來,陸續出版了一批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如洪煥椿編著《浙江地方志考錄》(1958)與《浙江地方志考》(1984)、陳橋驛著《紹興地方文獻考錄》(1983)、吉林省圖書館編《東北地方文獻聯合目錄》(1983)、康恒基編《貴州省地方文獻目錄》(1984)、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情報資料研究所編《江西地方文獻索引》(1985)、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組編《福建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綜錄》(1986)、甘肅省圖書館編《西北地方文獻索引(1905—1949)》(1986)、黑龍江省圖書館所編《黑龍江省地方文獻目錄》(1986)、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部編《北京地方文獻報刊資料索引歷史部分》(1988)、李正德主撰《陜西著述志》(1996)、顧玉清主編《河北省公共圖書館館藏河北地方文獻提要目錄》(2000)、李友仁主編《云南地方文獻概說》(2005)、呂鴻編著的《處州文化與地方文獻》(2010)、鄭維國所編《蒼南地方文獻要覽》(2002)、林天蔚編著《地方文獻論集》(2002)與《地方文獻研究與分論》(2006)、曾赤敏與桂紅主編《佛山市圖書館地方文獻聯合目錄》(2004)、陳耀華主編《溪上遺聞集錄》(2005)、張利主編《中國西部地區地方文獻資源論稿》(2007)、何卜吉主編《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2008)、趙任飛主編《紹興圖書館館藏古籍地方文獻書目提要》(2009)、林久貴編《湖北地方古文獻研究》(2009)、劉瑛與張麗玲著《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述略》(2010)、湖南圖書館編《湖南古舊地方文獻書目》(2012)、江慶柏主編《江蘇地方文獻書目》(2013)、藍勇主編《稀見重慶地方文獻匯點》(2014)、宋天云主編《臨夏地方文獻目錄提要》(2014)、黃潔清著《舟山地方文獻研究》(2017)、賈三強主編之系列《陜西古代文獻集成》等,各地域的省、縣持續聯動,在地方文獻搜集、書目索引編制、整理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成果豐碩,其中20世紀90年代初陸續付梓的由吳堅、苗普生等主編的“中國西北文獻叢書”,堪稱浩大之地方文獻工程,它與八十多年前劉國鈞先生的學術倡導不無淵源,收錄文獻甚豐,包括不少難得地方文獻,實屬厚重。2006年8月,湖南省啟動的《湖湘文庫》編撰工作,被列為湖南省和全國“十一五”出版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十多年來在搶救、挖掘、整理、出版湖南省地方文獻方面成效斐然。這為各類圖書館重視地方文獻工作,以及構建地方文獻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金沛霖主編的《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2000)、馮晴君所著《現代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理論與實踐》(2008)、趙大志編著《地方文獻建設研究》(2012)、康麗娜編著《新形勢下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2018)等對于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有了系統的理論指導,尤其是近年來每屆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設置了“地方文獻研究分會場”,有效地引導與促進了地方文獻研究工作的深入。在地方文獻學建構方面,林天蔚的《地方文獻研究與分論》(2006)、張利主編《中國西部地區地方文獻資源論稿》(2007)與駱偉所著《地方文獻學概論》(2008)等建樹不凡。 5. 漢中地方文獻概要及研究現狀 漢中地處秦巴山地之間,受地理條件約束,歷史時期的文化氛圍及地方文獻生成
漢中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 作者簡介
張顯鋒,男,漢族,出生于1967年9月,陜西鎮巴人,畢業于原漢中師范學院政教科,現為陜西理工大學圖書館館員。參編《現代文獻信息檢索基礎》《鎮巴史話》《秦巴之光》《漢中故事》《漢中紅色革命史(1921—1949)》等,整理出版《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陜西城固縣教育概況》,發表研究論文多篇,近十年來,一直從事漢中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