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NHJ)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12415
- 條形碼:9787520712415 ; 978-7-5207-12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NHJ)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大眾一本書的序跋等輔文,正是閱讀一本書鑰匙,南懷瑾先生所作自著及他著的序跋等,更是精義跌出,精彩紛呈。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NHJ) 內容簡介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歷年來為自己及他人的著作、整理出版的古籍所撰的序跋等,總計七十二篇,分為儒家、易經、道家、經義、禪宗、密宗、健身、歷史、其他等九大類,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精深的闡述。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NHJ) 目錄
儒家之部《孔學新語》自序
《孔學新語》發凡
《論語別裁》前言
《論語別裁》再版記言
《孟子旁通》前言
印行《二顧全書》前記
《四書人物串珠》的前介辭《周易今注今譯》敘言
《周易今注今譯》再校后記
《易經數理科學新解》序言
《周易尚氏學》前言
《讀易劄記》序
閆著《易經的圖與卦》序
《太乙數統宗大全》序
朱文光著《易經象數的理論與應用》代序
附:邵康節的歷史哲學《未來預知術》出書記
《皇極經世書今說》序
道家之部推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一《道藏》緣啟
《略論中國醫藥學術與道家之關系》序
《歷史的經驗》(一)前言
《歷史的經驗》(二)前記
《正統謀略學匯編初輯》前言
《毛宗崗批三國演義》前介
陳著《孫子兵法白話解》序
佛家之部《楞嚴大義今釋》敘言
附一:楞嚴法要串珠
附二:五陰解脫次第法要
《楞嚴大義今釋》后記
《楞伽大義今釋》自敘
《〈金剛經〉卅二品偈頌》自話為《金剛》《楞伽》《楞嚴》三經重印首語
《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序
《佛學原理通釋》序
為向子平印《敦煌大藏經》言
《法住記及所記阿羅漢考》序
《戒律學原理》摭言《禪海蠡測》初版自序
《禪海蠡測》再版自序
附:《禪海蠡測》剩語
《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問題》引言
景印《雍正御選語錄》暨《心燈錄》序
重印足本《憨山大師年譜疏證》前言
《禪與道概論》前言
附:宋明理學與禪宗
《禪話》序
《龐居士語錄》與龐公的禪(代序)
荷蘭文《初譯禪宗馬祖語錄》記言譯作的經過
序焦金堂先生《一日一禪詩》
《大乘學舍常課》初序
為周勳男敘印《普庵禪師咒及記傳》《禪林清韻》序《密宗六成就法》前敘
《大圓滿禪定休息清凈車解》前敘
密宗《恒河大手印》《椎擊三要訣》合刊序
影印《大乘要道密集》跋
西藏密宗藝術新論
健身之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前言
《易筋經》敘
葛武棨先生著《氣功之理論方法與效力》序
謝譯《印度瑜伽健身術》序
《印度軍荼利瑜伽術》前言
《少林寺與少林拳棒闡宗》前介辭
《佛家靜坐方法論》序
魏承思著《緣來佛教——現生說法看佛教》序言
歷史之部《武圣關壯繆遺跡圖志》序陳光棣教授與《泛論中美外交關系》一書
黃著《中國近代思想變遷史》前言
《再造中國》序——談調水問題
《清代名吏判牘》前介辭
序說《虛云老和尚年譜》致凈慧長老
書杜忠誥著《漢字沿革之研究》
序孫穗芳《我的祖父孫中山》
《中華文化要義》序
其他《人文世界》雜志創刊詞
東西精華協會宗旨簡介
與哈門教授談全球性前提計劃
《南氏族姓考存》前敘
附:樂清縣南宅殿后石照屏乩筆題獅子踏球圖
《復翁吟草選集》前記
重印《復翁詩集》贅言
《日本感事篇》序
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開信
跋蕭著《世界偉人成功秘訣之分析》景印《地理天機會元》序
蕭著《大君統治學》序
《侯璠教授詩詞嘗試稿》記
《李執中居士遺著》后記
《李執中居士遺著集編》后記
重印《西游真詮》前言
《醉古堂劍掃集》介辭
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潤周先生作品》
《陣痛的年代》序
重刊鄉賢南宋**狀元王十朋《梅溪先生集》前言
醫病家之身,更醫病家之心——序《懸壺看人間》
《華夏人文地理雜志》獻言
《袁曉園的故事》序
為《世間人》敘言
《傳家》小言
《吳山點點幽》前記
《鴻蹤照影》前言
《休戀逝水》序
《中國資本論》序
《心影留蹤》序
《桑尼系列研究》總序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NHJ) 節選
《周易今注今譯》敘言 《易經》,是中國文化*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地,也有人認為它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于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傳述《周易》以后,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后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慨了!兑捉洝放c三易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著《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后,研究易學的,對于《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屬于秦、漢以后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并非亂變。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復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于秦、漢以后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于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 黃帝時代的易學,是《歸藏易》。首先以“坤卦”開始,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殷代的易學是《歸藏》;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為《周易》體系的易學。那么關于這兩個分歧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托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并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后的學者,硬性舍棄《周禮·大卜》的觀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后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只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于“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后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后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后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之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易名的定義 后世有人從《易經》內容所舉例的動物,如龍啊、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著眼,并且采用《系辭傳》所說,我們的老祖宗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諸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飛鳥的觀念。不過,此說并未引起重視。 到了近代,有人認為“易”便是蜥蜴的簡化。蜥蜴這種生物,它的本身顏色隨時隨地變化多端,當它依附在某種物體時,它的顏色,便會變成與某種物體的色相相同!兑捉洝肥钦f明天地間事物的必然變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征,猶如經書中的龍、象等一樣。但總不能叫它是“蜴經”,因此便取名為“易”。主張此說的,以日本的學者中*為強調。這等于在第二次大戰前,說“堯”是香爐、“舜”為蠟燭臺、“禹”是爬蟲,同樣地都含有輕薄的惡意誣蔑,不值得有識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么《易經》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義呢?根據道家易學者的傳統,經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所標出,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為合理!耙住弊,便是上日下月的象形!兑捉洝穼W術思想的內涵,也便是說明這個天地之間,日月系統以內人生與事物變化的大法則。 并且從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確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證明道家傳統和魏伯陽之說“日月之謂易”的定義之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歐美各國,逐漸大加流行,我們自己對國家民族祖先文化準確的定名和解釋,絕對不能跟著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損文化道統的尊嚴!兑捉洝返淖髡 “易更三圣”,這是秦、漢以后的作者,對于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了解的問題。 秦、漢以后,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圣”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么三圣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說,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于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后,硬要賴掉周公在文化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于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圣”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學經過三位圣人學者的整理,才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語,嚴格地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的易學系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圣,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復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 (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 (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 (三)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 (四)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 主張**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以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幾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至于認定重復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的觀念來推定。其實,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只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么《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為什么《歸藏易》的排列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復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作,這是*為有理的。“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學,都須知道有漢儒鄭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說!耙怼保斎皇怯鹨淼囊馑!吨芤住芬粫膬热,有十種論著,都是輔翼易學、發揚而光大之主要著作。這便是:(一)上經的《彖辭》。(二)下經的《彖辭》。(三)上經的《象辭》。(四)下經的《象辭》。(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八)《說卦傳》。(九)《序卦傳》。(十)《雜卦傳》。 這是鄭氏對于《周易》內容所作的分類范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了解。 至于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致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地認定,“十翼”都出于孔子的手筆。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從尊孔的意識出發。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象辭》也是周公的著作,并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復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于《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辭、思想,處處有先后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后后人的著作;蛘呖梢哉f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并于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易學的傳承及其他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后,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后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易學傳承的系統。 但自唐、宋以后,我們所讀的《周易》,關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傳》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于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F在對于研究《周易》來講,這點應當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 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后的傳承,并無太準確的資料。唯后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辨,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后世已散佚。 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菑川)楊何,字元敬。元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 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讎,讎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后,又另有一系。 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傳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后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后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述,故在后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 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后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 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為遺憾的,后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探羲皇之室。兩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漢以后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系統,我過去曾臚列它為兩派六宗。所謂兩派: (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后,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家,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家易學系統的,這便是道家易學的一派。 (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注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家易學的一派。 所謂六宗: (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 “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象數的范圍。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于魏、晉之初,由阮籍、王弼等開其先聲。繼之而起,便有北魏以后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注,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叭謇怼闭f易,大盛于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于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于這一范圍。史事一系,也由宋儒開始,如楊萬里的易學,便偏重于這一觀點。 事實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說,還不能盡概兩千余年易學關連的內容。如果加上由象數易學的發展,包括術數的雜易等,應該可歸納為十宗,除了以上所說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 (七)醫藥。(八)丹道。(九)堪輿。(十)星相。 至于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蕅益和尚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象數為主,比較偏向于固有的科學性質,素來不為尋章摘句、循行數墨的學者所能接受,因此在過去的學術專制時代中,便被打入江湖術士的方伎之流,無法有所增益與發明,頗為可惜。 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象數,只是偏重儒理,對于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象外無詞”,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象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很可能會替中國文化的前途,開發更大的光芒。古人雖然也有這種企圖,但始終不敢脫離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后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托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家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于象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采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設卦爻辭例,但仍困于災祥休咎的觀念,只作人事吉兇的判斷,并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于漢、宋儒易的范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尚秉和頗得象數的效用,亦自成家。易學的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之范圍。換言之,唐、宋以后所謂易學的內涵,它大要包括有“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 “理”,便是類似于哲學思想的范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 “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此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后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于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于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高境界。它并非屬于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維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內涵,無非教人知變與適變而已。知變是“理”智的結晶,適變是“象、數”的明辨!抖Y記·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絜靜精微,易教也”。所謂“絜靜”的意義,是指易學的精神,是具有宗教哲學性的高度理智之修養。所謂“精微”的意義,是指易學“絜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辨的作用。但在明辨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 從“理、象、數”的精華來看易學,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蔓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 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乾、坤、剝、復、睽、家人、歸妹、漸、姤、夬、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四次。 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元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物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畫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絜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中的妙用了。本書譯事的經過 本書的完成,說來非常慚愧。遠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滄波先生對我說:商務印書館要翻譯《周易》為白話,這個工作,原來是由劉百閔先生擔任。劉先生承諾以后,忽然作古,所以王云五先生與程先生談起,想叫我來擔任這個工作,我與百閔先生也認識,當時聽了,便沖口而出承擔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沒有別的打擾,每天翻譯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誰知開始著手翻譯時,才發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了。
中國文化泛言(增訂本)(NHJ)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享譽國內外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出身于溫州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自青年時代立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志向后,南懷瑾先生講學六十余年不輟。他以“經史合參”的方法,講授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典籍,講解不受教派、門戶的限制,打通各家學說,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又每每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軌,讓人受益匪淺,深受海內外各界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