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NHJ)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11951
- 條形碼:9787520711951 ; 978-7-5207-1195-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NHJ)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社會大眾本版《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遵循南懷瑾先生生前囑托,根據其*早的版本重新整理,盡量保持原貌,并訂正部分疏誤。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NHJ) 內容簡介
本書簡筆勾勒了幾千年來道教發展演變的主要線索,從道教的思想文化淵源、各派別的分流和演進、對歷代政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客觀地解析了道教存在的歷史原因及偉大貢獻,并預言了道教在未來的價值。全書要而不繁,尤其關注道教著名人物的生平和成就,對于想了解道教史的讀者,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NHJ) 目錄
引 言
**章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節 道教立教的過程
第二節 道教學術思想的淵源
第三節 道教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節 漢末三國時期的道教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道家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長
**節 北魏時代道教的定型與道佛之爭
第二節 南朝的道教與陶弘景
第四章 道教的擴張
**節 唐初開國與道教
第二節 新興道教的呂純陽
第五章 道教的演變
**節 宋初儒道歸元的華山隱士陳希夷
第二節 宋代的皇帝與道教
第三節 正統道教南宗的崛起
第六章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節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第二節 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道教
**節 明太祖與周顛
第二節 明成祖與武當山的張三豐
第三節 明世宗與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節 明末清初道家派別的分支
第五節 康熙雍正與道教
第八章 二十世紀的道教
**節 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節 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第三節 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附錄:
海內外道教士之統計
臺灣省道教會章程
推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緣啟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NHJ) 節選
第四章 道教的擴張**節唐初開國與道教唐高祖的尊奉道教自古中外的宗教,其根本雖然都建立在群眾的信仰上,但它的發展,大都仰仗帝王政權的崇奉而取得優勢。如果宗教也可以范圍于命運之說,則道教的命運一至于唐初開國,實為鼎盛時期,此時不但在政治地位上有所保障,且在民間信仰上,也足與當時的佛教分庭抗禮。道教從此穩定基礎與展開后來的局面,全仗大唐天子與老子是同宗的關系,誠為不可思議的史實。史稱:當唐高祖(李淵)武德三年(六二〇年)五月,因晉州人吉善行,自言在平陽府浮山縣東南羊角山(一名龍角山),見白衣老父曰:“為吾語唐天子,吾為老君,吾爾祖也。”因此便下詔在其地立老子廟。及唐太宗當政以后,便正式冊封老子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從此唐代宗室宮廷,雖都信仰佛教,亦同時信奉道教不輟。到玄宗時代,老、列、莊三子之書,便正式改名為道教的真經:《老子》稱為《道德經》,《列子》稱為《清虛經》,《莊子》稱為《南華經》。道教之隆,前無其盛。然其宗教儀式與內容,自南北朝以來已受佛教影響,大多皆援用佛教制度而設置,至唐代更為明顯,此亦古今中外所有宗教大都潛相仿效的常例。玄宗雖隨祖宗遺制,同時崇奉道、佛兩教,且親受道教法箓,具有道士的身份,從此開后來唐代帝王常有受箓的規矩,同時也使寵擅專房的楊玉環(貴妃)皈依道教,號為“太真”,開后來唐室內廷宮嬪出為女道士的風氣。故中唐之世,宮廷內外,朝野名流與女道士之間的風流緋聞,隨處彌漫著文學境界的浪漫氣息,例如女道士魚玄機的公案,與詩人們贊詠懷思女道士的作品,俯拾皆是。但道教在唐代雖然成為正式的宗教,并與佛教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然自南北朝以來,道、佛兩教的爭競,其勢仍未稍戢。當初唐之際,互爭尤烈,如史稱唐初三教之爭云: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高祖(李淵)釋奠于國學,召名儒僧道論義,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悉達(釋迦)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則道能生佛,佛由道成,故經(佛經)曰:求無上道。又曰: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以此驗之,道宜先佛。”乘曰:“震旦之于天竺,猶環海之比鱗洲;老君與佛先后三百余年,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時之道哉?”進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靈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按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本周易,五運相生,二儀斯辟,妙萬物之謂神,一陰一陽之謂道,寧云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無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謂道。’車胤曰:‘在己為德,及物為道’,豈有頂戴金冠,身披黃褐,鬢垂素發,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大道,何其謬哉!”進喜無對。已而太學博士陸德明隨方立義,偏析其要。帝悅曰:“三人皆勍敵也。然德明一舉輒蔽之,可謂賢矣。“遂各賜之帛。這是初唐開國時期,宗教在御前辯論的**回合,參加主要的對象,是道、佛兩教的重要人物,但其結論,卻以儒家為主的陸德明作了公允的評判,而且*后折中,歸之儒理。后來開始道、佛兩教劇烈爭競的人物,雖然陰由宮廷的推波助瀾,而主使其事,當推太史令(類似現代的天文臺長等職)傅奕為主:武德八年(乙酉)太史令庾儉,恥以術官,薦傅奕自代。奕在隋為黃冠(道士),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廷。及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頗閑歷學,奕舉為太史丞,遂與之附合,上疏請除釋教事,十有一條。疏奏,不報。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后七上疏請除罷釋氏之教,詞皆激切。后付廷議,宰相蕭瑀斥奕為妄。且云:地獄正為此人設也。高祖復以奕疏,頒示諸儒,問出家于國何益。時有佛教法師法琳,作《破邪論》二卷以陳。是歲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成,將興內難。傅奕毀佛益力,乞行廢教之請。高祖因春秋高而遲遲未決。及法琳等諸僧著論辯之,合李黃門《內德論》,同進之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為協私,大臣不獲已,遂兼汰二教,付之施行。五月辛巳,詔書有云: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觀居止,供給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進無行業,弗堪供養者,并令罷道,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教法,違制之坐,悉宜停斷。京城留寺(佛寺)三所,觀(道觀)三所,其余天下各州,各留一所,余悉毀之。六月四日,秦王以府兵平內難,高祖以秦王為太子,付以軍國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停前沙汰二教詔。由此可見道、佛兩教的爭競,在初唐高祖時代,已經牽涉到宮廷內幕的大案,凡古今中外,宗教與政治始終結為不解之緣,殊足發人深省。唐太宗與道佛兩教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到了洛陽,忽然對道、佛兩教的地位下了一道制立憲法式的詔書,又引起佛教徒的一次抗議,結果無濟于事。他的詔書內容與事實經過,如史稱:帝幸洛京,下詔曰:“老君垂范,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論其宗也,弘益之風各致。然大道之興,肇于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況國家先宗,宜居釋氏之右。自今已后,齋供行位,至于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暢于九有,貽于萬葉。”詔書頒發,京邑沙門各陳極諫,有司不納。唐太宗既以老子為祖宗,下了一道無須爭辯的詔書,而佛教徒中,偏有一個不通時務的老實人,硬要與之力爭教徒的政治地位,結果被流放于嶺南而卒,由此而見宗教心理的強頑,可笑亦甚可敬。如云:時有沙門智實者,洛下賢僧也。豐度雋穎,內外兼明。攜諸宿德,隨駕表奏于關口,其略曰:“僧某等言:年迫桑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蒲柳,方值圣明之君。竊聞父有諍子,君有諍臣,實等雖在出家,仍在臣子之列,有犯無隱,敢不陳云。伏見詔書,國家本系出自柱下,宗祖之風形于前典,頒告天下,無德而稱。今道士在僧尼之上,奉以周旋,豈敢拒詔。尋其老君垂范,治國治家,所佩服章,初無改易,不立觀宇,不領門人,處柱下以全真,隱龍德而養性。今道士等不遵其法,所著冠服并是黃巾之徒,實非老子之裔。行三張之鬼術,棄五千之玄言,反同張陵,謾行章醮,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于浮俗,托老君之后,即是左道之苗,若在僧尼之上,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遂以道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后之事,具陳如左。”太宗覽表,壯其志為教,遣宰相岑文本論旨遣之。實固執不奉詔。帝震怒,杖實于朝堂,民其服,流之嶺表而卒。初,實得罪,有譏其不量進退者。實曰:“吾固知已行之詔不可易,所以爭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聞者莫不嘆惜。唐初開國,崇奉道教的動機與宗旨,純出政治因素,是為攀宗引祖,以光耀帝王先世的門楣,初非如秦皇、漢武或梁武帝等人,為求道成仙,以期長生不死為目的,亦非深究其教義學術,而有所軒輊于其間。然道教地位的確定,恰因此而深植根柢。后來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間,佛教的名僧玄奘法師自印度取經回國,從事佛經翻譯的事業,大開譯場,所有精神力量的支持與經費的供給,亦全賴太宗的扶植。太宗與玄奘之間,雖是君臣,而情猶師友,甚之他想要說服玄奘還俗來做宰相,并且親自為之制作著名的佛教文章——《圣教序》。雖在帝王專制的政治時代,但唐太宗對于宗教信仰自由的作風,非常通達而合理,也并不因為與老君同宗的關系就欽定道教而為國教。自初唐兩教互爭地位之后,歷世道、佛教徒,雖仍有小爭執,但皆無關宏旨,且因高宗以后禪宗的興盛,道、佛合流的風氣已漸趨明朗,中國文化的會通,也因之奠定基礎。肅宗以后,學術思想新興的浪潮,由韓愈一篇《諫迎佛骨表》開始,遂轉入唐以后的儒家與道、佛二氏的爭論,促成南北宋間理學的崛起,已非南北朝時代兩教爭衡的局面了。佛教有會昌之難,因武宗年少不更事,對于宗教獨有偏好之所致,但為時亦僅四五年,即告平息。誠如《新唐書》所云:武宗毅然除去浮屠之法,甚銳,而躬受道家法箓,服藥以求長年,以此知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惡不同耳。第二節新興道教的呂純陽初唐時期,基于帝王宗室觀念,雖尊奉道教在佛教之上,但自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以后,因玄奘法師留學印度歸來,從事佛經的移譯,使佛教學術與傳教事業由此普及朝野。高宗以后,佛教復展開為十宗學派,由此確立中國佛教的精神。禪宗的興起,融會儒、道、佛三家精粹,闡明心法,譬如孔雀開屏,聲光普耀,從此影響唐代文化,無微不入,雖門庭敵對如道教,亦已漸漸受其波動,互相援引挹注。道家隱士如孫思邈,一生修習神仙丹訣而兼通佛法。禪師一行,以佛教出家比丘而兼通道家的陰陽術數之學,以及天文、地理等學術,別創“大衍歷”而成為一代宗師,玄宗敬以國師之禮。如宋代大儒歐陽修,雖其生平反對佛教*切,但對于一行禪師的生平,敬服備至。此皆舉其素為人所習知犖犖大者而言,至于名山巖穴之士,隱跡仙人,尤不勝枚舉。晚唐以后,有呂純陽真人,忽自崛起于道教之間,卓然特立,歷宋、元、明、清千余年而至現代,幾如太上老君的副亞。自元朝以來,又被尊封為“孚佑帝君”,其聲望之隆,震撼中外,可謂唐代新興道教的革命神仙,殊非張道陵、寇謙之、葛洪、陶弘景等先知所及。呂真人本傳云:呂嵓,字洞賓,世為河中府永樂縣人。曾祖延之,終浙東制度使。祖渭,終禮部侍郎。父讓,海州刺史。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生,母就蓐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飛下,竟入帳中不見。生而金形木質,道骨仙風,鶴頂龜背,虎體龍腮,翠眉層棱,鳳眼朝鬢,頸修顴露,額潤身圓,鼻梁聳直,面色黃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筋頭大如功曹使者狀,兩足下紋,隱起如龜。性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既長,身長五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白黃襕衫,系大皂絳,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始在襁褓,馬祖(禪宗大師)見之,曰:“此兒骨相不凡,自是風塵物表,他時遇盧則居,見鐘則扣,留心記取。”后游廬山,始遇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自是混俗貨墨于人間,號純陽子。咸通中,舉進士第,時年六十四歲。后游長安酒肆,見一羽士,青巾白袍,長髯秀目,手攜紫筑,腰掛大瓢,書三絕句于壁。一曰:“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二曰:“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峰。”三曰:“莫厭逗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可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得到清平有幾人。”洞賓訝其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因揖問姓氏,羽士曰:“吾鐘離其姓,權其名,云房其字。所居在終南鶴嶺,可從予此行否?”洞賓因隨云房同憩肆中,云房自起執炊,洞賓忽欲昏睡,枕案遑假,夢以舉子赴京,狀元及第,始自州縣小官擢朝署,由是臺諫給舍、翰苑秘閣郎、曹從歷諸清要,無不備歷,升而復黜,黜而后升。前復兩娶富貴家女,婚嫁蚤畢,孫甥振振,簪笏滿門,如此幾四十年。*后獨相十年,權勢薰炙,忽被重罪,籍沒家資,分散妻孥,流于嶺表,一身孑然,窮苦憔悴,立馬風雪中,方此浩嘆,恍然夢覺。云房在傍,炊尚未熟,笑曰:“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洞賓驚曰:“君知我夢耶?”云房曰:“子適來之夢,升沉萬態,榮悴多端,五十年間一頃耳,得失不足喜,喪何足憂,且有大覺,而后知此人間世事,真大夢也。”洞賓感悟慨嘆,知宦途不足戀矣。再拜曰:“先生非凡人也,愿求度世術。”云房詭曰:“子骨節未完,志行未足,若欲度世,須更數世可也。”翩然別去,洞賓怏怏自失,棄官歸隱,云房自是十試洞賓皆過。一日,忽一人撫掌大笑而下,即云房也。謂洞賓曰:“塵心難滅,仙才難值,吾之求人,甚于人之求吾也。吾十度試子皆過了,得道必矣,但功行尚有未完。吾今授子黃白秘方,可以濟世利物,使三千功滿,八百行圓,吾來度子。”洞賓曰:“所作庚辛有變異乎?”曰:“三千年后,還本質耳。”洞賓愀然曰:“誤三千年后人,不愿為也。”云房笑曰:“子推心如此,三千八百,悉在是矣。”因與洞賓敘其得道來歷:曾遇苦竹真君,謂吾曰:“汝此去游人間,若遇人有兩口者,即汝弟子。”吾后遍游山海,竟未見人有兩口者,今詳君姓,實符苦竹之托矣。又曰:“君能從我游乎?”洞賓因隨之至鶴嶺,授受將畢,忽有二仙,綃衣霞彩,手捧金簡寶符云:上帝詔鐘離權為九天金闕選仙使,謂洞賓曰:“吾即升天,汝好住世間,修功立德,他時亦當如我。”洞賓再拜曰:“嵓之志異于先生,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也。”宋太祖建隆初,洞賓自后苑出對,上稱朱陵上帝,以火德王天下,留語移時,語秘不傳。上解赭袍玉帶賜之,俄不見。上命繪像于太清樓,道錄陳景元傳其像于世。政和中,宮禁有祟,白晝現形盜金寶,奸妃嬪,獨上所居無患。自林靈素、王文卿諸侍宸等治之,息而復作,上精齋虔禱,奏祠凡六。一日晝寢,見東華門外有一道士,碧蓮冠,紫鶴氅,手持水晶如意,前揖上曰:“奉上帝命,來治此祟。”良久,一金甲丈人,捉劈而啗之且盡。上問:“丈夫何人?”道士曰:“此乃陛下所封,崇寧真君關羽也。”上勉勞再四,復問:“張飛何在?”羽曰:“張乃臣累劫兄弟,今已為陛下生于相州岳家,他日輔佐中興,飛將有功焉。”上問卿姓名,曰:“臣姓陽,四月十四日生。”夢覺錄之,召侍宸言之,意其為洞賓也。自是宮禁帖然,遂詔天下,有洞賓香火處,皆正妙通真人之號,蓋自此始。其詞曰:朕嘉與民,偕之大道,凡厥仙隱,具載冊書,而況默應禱祈,宜示恩寵。呂真人,匿景藏文,遠邇游方,逮建福庭,適有寓舍,嘆茲符契,錫以號名,神明儼然,尚垂昭鑒,可封妙通真人,塑像于景靈宮,歲時奉祀焉。按:呂真人本傳事跡,于史無據,純出道教中人的自記,然千古相傳,凡言道家神仙事者,皆奉為信籍而無疑義。《續道藏》并擴充易編而成為呂祖志。在宋元時代禪宗的記載,又有洞賓遇黃龍禪師的公案,言之鑿鑿,信佛者皆奉此認為洞賓為同路人,信道者則否認禪宗語錄,認為妄誣,要皆無傷呂純陽曠代名仙的事跡。而本傳中亦言及禪宗馬祖曾在洞賓兒時,許為異常人物,可見當時道、佛互涉,與呂純陽后來創立融通道、佛的新道教,早已有其所本,又如據呂純陽在江州望江亭的自記云:吾京川人,唐末三舉進士不第,因游江湖間,遇鐘離子,受延命之術。尋又遇苦竹真君,傳日月交拜之法。久之,適終南山,再見鐘離子,得金液大丹之功。年五十,道始成。世多稱吾能飛劍戮人者,吾聞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猶佛爾,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于彼。一斷貪嗔,二斷愛欲,三斷煩惱,此其三劍也。吾成道以來,所度者何仙姑、郭上灶二人,吾嘗謂世人奉吾真,何若行吾行。既行吾行,又行吾法,不必見吾,自成大道。不然,日與吾游何益哉!按:據此自記的內容,呂純陽平常多作佛家語,其為融合道、佛宗旨方法而創新興的道教,不待言而可知。又如呂純陽之自著《丹訣百字銘》,融通道、佛修煉方法的精要,更為透徹,如云: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晚唐時期,新興道教的呂純陽真人,影響后來千余年而至于現代的道教,既深刻而又普遍,凡國內外崇信道教的人,未有不尊敬祀奉呂祖為真正神仙,名山大澤之間,純陽真人的祠廟,隨處可見,每與佛寺浮圖,山光水色,互爭千古。善男信女,香花明燭,朝拜呂祖的勝跡,也到處皆是。柳宗元稱韓退之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足為天下法。”如援引其語,作為道教神仙呂純陽的評價,亦有殊途同歸的感覺,其為人中之雄,當無愧色。元、明以后,民間流傳的道教神仙故事,如“八仙過海”等傳說,都是以呂純陽為中心人物,八仙中漢代仙人鐘離權,即為呂純陽之師;唐代仙人李鐵拐、張果老,為呂純陽之友;何仙姑、韓湘子、藍采和、曹國舅皆為呂純陽的友弟輩。明清以后,道家分派如南、北、西、東四派的仙師,也都以呂純陽為其嫡傳始祖。其望重千秋,功侔三清的氣概,有使張道陵、寇謙之等人,為之減色不少。總之,呂純陽新興道教的宗旨與傳統,是以直接上承東漢時代正統道家魏伯陽的丹法為道統,大有擺脫道教的宗教形式而別具風格。若從純粹的道家立場而言,以其比擬佛教禪宗的大師,如百丈、馬祖、黃檗、臨濟師徒,并無遜色。由秦漢以來迄于晚唐的道教,一向皆在魚龍混雜、支離破碎的狀態中。自呂純陽以后,正統道家與道教,忽然別有一番面目。因此產生宋、元以后道教各宗的道派與丹法,猶如禪宗在晚唐以后興起五家宗派的盛況,實在皆由呂純陽新興道教而開始。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NHJ)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享譽國內外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家,出身于溫州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鉆研精深,體認深刻,于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自青年時代立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志向后,南懷瑾先生講學六十余年不輟。他以“經史合參”的方法,講授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典籍,講解不受教派、門戶的限制,打通各家學說,縱橫古今中外,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又每每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軌,讓人受益匪淺,深受海內外各界各層次讀者的喜愛。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