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 全三冊(精裝)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4230574
- 條形碼:9787514230574 ; 978-7-5142-305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 全三冊(精裝) 本書特色
1.全新解讀必讀經(jīng)典,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在文學史上,《詩經(jīng)》是后代一切純文學的鼻祖,被譽為“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中國人骨子里的風雅、含蓄、浪漫,在《詩經(jīng)》里都能找到。本書采用“新繹”的方式對《詩經(jīng)》進行了極富特色的全新解讀,追溯幾千年前的文化發(fā)展源頭。在傳統(tǒng)文化的涵養(yǎng)下,潛移默化中帶領讀者一起修身養(yǎng)性,修習為人處世的智慧。 2.當代國學大師吳宏一畢生力作,帶你領略《詩經(jīng)》原汁原味的文學之美 文學博士、臺大中文系教授吳宏一,早年師從臺靜農(nóng)、鄭騫、葉嘉瑩等名師,在香港、臺灣地區(qū)多年從事經(jīng)典普及、語文教學工作,國學涵養(yǎng)深厚,治學嚴謹。本套叢書是作者精研詩經(jīng)60年的畢生力作,全書注釋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尋找深藏在《詩經(jīng)》中的文化基因,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 3.品讀《詩經(jīng)》的上佳文本,原文精譯,圖文結(jié)合,好讀易懂 全書文白對照,譯文生動流暢,以現(xiàn)代人熟悉的方式對《詩經(jīng)》進行詳細解讀。對難讀的字注音,對難懂的詩句抽絲剝繭、深度解讀。且收錄了《詩經(jīng)》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是一套有溫度、有高度、高質(zhì)量、可以“無障礙閱讀”的普及讀本,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領悟詩意,體味中華文明之美。 4.裝幀素雅大方,雙封面,收藏、饋贈佳品 本書采用雙封面、圓脊精裝鎖線。外封采用特紙質(zhì)印刷,書名燙金;內(nèi)封采用2.5毫米厚紙板,外覆特種紙,書名燙銀,整體呈現(xiàn)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價值,亦可作為饋贈親朋的佳品。
新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 全三冊(精裝) 內(nèi)容簡介
《詩經(jīng)》是一部亙古傳頌的詩歌總集,兩三千年來一直是讀書人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內(nèi)容涵蓋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guī)范等,反映出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面相。它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難以估量的偉大價值,有的西方漢學家甚至稱它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對《詩經(jīng)》進行了全新注譯評析,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采眾說、折中異同,同時,還收錄了《詩經(jīng)》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使得這部傳誦兩干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新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 全三冊(精裝) 目錄
國 風
《周南》解題 \ 008
關雎 \ 010 葛覃 \ 017 卷耳 \ 021 樛木 \ 024 螽斯 \ 027
桃夭 \ 030 兔罝 \ 033 芣苢 \ 036 漢廣 \ 041 汝墳 \ 046 麟之趾 \ 050
《召南》解題 \ 054
鵲巢 \ 055 采蘩 \ 058 草蟲 \ 062 采 \ 066 甘棠 \ 069 行露 \ 073 羔羊 \ 077
殷其雷 \ 081 摽有梅 \ 085 小星 \ 088 江有汜 \ 092 野有死麇 \ 096 何彼秾矣 \ 099 騶虞 \ 103
《邶風》解題 \ 108
柏舟 \ 110 綠衣 \ 115 燕燕 \ 119 日月 \ 123 終風 \ 127 擊鼓 \ 131 凱風 \ 135 雄雉 \ 139 匏有苦葉 \ 143 谷風 \ 148 式微 \ 154 旄丘 \ 157 簡兮 \ 161
泉水 \ 165 北門 \ 170 北風 \ 174 靜女 \ 178 新臺 \ 182 二子乘舟 \ 186
《鄘風》解題 \ 192
柏舟 \ 193 墻有茨 \ 197 君子偕老 \ 200 桑中 \ 205 鶉之奔奔 \ 209 定之方中 \ 212 蝃 \ 216 相鼠 \ 219 干旄 \ 223 載馳 \ 227
《衛(wèi)風》解題 \ 234
淇奧 \ 236 考槃 \ 241 碩人 \ 245 氓 \ 250 竹竿 \ 257 芄蘭 \ 261 河廣 \ 265
伯兮 \ 268 有狐 \ 272 木瓜 \ 275
《王風》解題 \ 280
黍離 \ 281 君子于役 \ 285 君子陽陽 \ 288 揚之水 \ 292 中谷有蓷 \ 296 兔爰 \ 300 葛藟 \ 304 采葛 \ 308 大車 \ 311 丘中有麻 \ 314
《鄭風》解題 \ 318
緇衣 \ 320 將仲子 \ 323 叔于田 \ 327 大叔于田 \ 331 清人 \ 335 羔裘 \ 339
遵大路 \ 343 女曰雞鳴 \ 346 有女同車 \ 350 山有扶蘇 \ 354 萚兮 \ 358 狡童 \ 362 褰裳 \ 366 豐 \ 370 東門之 \ 374 風雨 \ 377 子衿 \ 380 揚之水 \ 383 出其東門 \ 386 野有蔓草 \ 390 溱洧 \ 394
《齊風》解題 \ 400
雞鳴 \ 402 還 \ 406 著 \ 409 東方之日 \ 413 東方未明 \ 417 南山 \ 421 甫田 \ 426 盧令 \ 429 敝笱 \ 432 載驅(qū) \ 436 猗嗟 \ 440
新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 全三冊(精裝) 節(jié)選
《詩經(jīng)》有十五國風,相對于周王朝來說,這些地區(qū)所采集的詩歌,都可說是民間歌謠。即使有出于諸侯貴族的作品,也都是供中央王朝采擇觀風之用而已。 《國風》所收各地民歌,共160 篇。就產(chǎn)生的地域而言,《周南》《召南》,以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陜而治的南方地區(qū)為主,包括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陜西南部以及長江中上游、漢水、汝水等流域。《邶風》《鄘風》《衛(wèi)風》,以殷墟朝歌王畿周圍為主,包括今河南淇縣、新鄉(xiāng)、滑縣一帶, 以及河北南部、山東西北部。《王風》《鄭風》《陳風》《檜風》,以今河南洛陽、新鄭、淮陽、新密等地為主;《齊風》《曹風》,以今山東臨淄、定陶一帶為主,都是商周當時的都會地區(qū)。《魏風》《唐風》,分別在今山西南部及汾水流域太原附近。《秦風》《豳風》則在今陜西西部、甘肅南部,以及今陜西彬州、旬邑一帶。就產(chǎn)生的時代而言,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前后的西周初年,到公元前六世紀前后的春秋中葉,都有作品傳世。雖然很多詩篇無從確定著成的年代,但從相關資料看,《周南》《召南》《豳風》傳世較早, 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從邦國兼并、樂章流傳的角度看,那么《邶風》《鄘風》《唐風》《檜風》,似乎也應該比其他相關的國風早。 接下來,我們將依《毛詩》編次的順序,來逐一介紹。首先介紹《周南》和《召南》,并在分別解題之前,先說明它們列于書前的意義。 《國風》的“二南”,《周南》和《召南》,據(jù)鄭玄的《詩譜》說,是“風之正經(jīng)”,可以“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當然這和西周初年周公旦、召公奭的受封,大有關系。 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受封,前后有三次:**次是西伯姬昌(周文王) 遷豐之后,他把自己的岐邦周、召之地,分派給周公旦和召公奭作為采邑。第二次受封,是周武王伐紂克商以后,遍封功臣及同姓親屬。《史記·魯周公世家》說:“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史記·燕召公世家》說:“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第三次受封,則是周成王已立之后,周公攝政之時。《史記·燕召公世家》說:“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這三次受封,和“二南”詩篇的關系,都至為密切。鄭玄《詩譜》說得很清楚: 文王受命,作邑于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職之國。 武王伐紂,定天下,巡守述職,陳誦諸國之詩,以觀民風俗。六州者(宏一按:指江、漢、汝水旁之諸侯國,包括雍、梁、荊、豫、徐、揚等地),得二公之德教尤純,故獨錄之。屬之大(太)師,分而國之。其得圣人之化者,謂之《周南》;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國也。 表面上看,好像重點集中在周公旦、召公奭**次或前二次受封之時,但文中既然說“得圣人之化”“得賢人之化”“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國”,自應包含三次受封在內(nèi)。如此也才能解釋鄭玄何以下文會這樣說:“時徐及吳、楚,僭號稱王,不承天子之風,今棄其詩,夷狄之也。其余江、黃、六、蓼之屬,既驅(qū)陷于彼俗,又亦小國,猶邾、滕、紀、莒之等,夷其詩,蔑而不得列于此。”南國之詩為什么只取錄《周南》《召南》,十五國風中為什么不列當時的一些小國及其風土詩歌,鄭玄在這里都解釋清楚了。 所謂“二公之德教”,并非專言周公旦、召公奭二人之道德教化,而是指他們在周南、召南這兩個大地區(qū)所推行的文王之化、后妃之德。這一點,鄭玄在《詩譜》中,也講得很清楚: 初,古公亶父聿來胥宇,爰及姜女。其后,大(太)任思媚周姜, 大(太)姒嗣徽音,歷世有賢妃之助,以致其治。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二國之詩,以后妃夫人之德為首,終以《麟趾》《騶虞》,言后妃夫人有斯德,興助其君子,皆可以成功,至于獲嘉瑞。 風之始,所以風化天下而正夫婦焉,故周公作樂,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 “得圣人之化者,謂之《周南》;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從這些話中,可以體會出鄭玄說《詩》,是從政教風化的立場出發(fā)的。《周南》《召南》中的詩篇內(nèi)容,多詠男女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題材, 不論它們原先作者是誰,因何而作,但是在周公制禮作樂以后,一旦被采詩者或獻詩者所用,被編《詩》者所輯,再經(jīng)過太師比其音律,這些作品其實都已另外賦有禮教的意義與作用。宋代以后,儒者多喜據(jù)詩直尋本義;清末以來,學者多喜恢復其民歌原始面目,其實對《詩經(jīng)》的傳承而言,不過是多提供一些具有時代性的不同讀法而已。 為了便于讀者參考核對十五國風與周王朝的時代世系,茲據(jù)《史記·周本紀》《逸周書》《中國歷代各族紀年表》《新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等資料,列古公亶父至周靈王世系于下頁(× 表夫婦關系)。 必須事先聲明,真正的周王世系,是從周武王算起的,但武王克殷的公歷紀年,從來說法紛歧,有人定為公元前1122 年,有人定為公元前1046 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前者如《中國歷代各族紀年表》《中華通史大歷典》,后者如“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報告、《新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各有依據(jù),出入頗大。一直到公元前841 年以后,始趨于一致。因此,本書所列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 年)以前之公歷紀年,僅供參考之用,不足以作為定準。也因此,周武王以前之王侯世系,所據(jù)不同,多不附公歷紀年。幸讀者明察。
新書--詩經(jīng):全本新繹 全三冊(精裝)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1943年生。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yè),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等。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jīng)與楚辭》《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xiāng)飲酒禮儀節(jié)簡釋》《中國文學鑒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以及《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jīng)新繹》等專著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作品曾被選入臺灣的語文教科書中。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