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3163
- 條形碼:9787208173163 ; 978-7-208-17316-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本書特色
本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闡釋了王安石變法的及其失敗的原因。全書以王安石變法為主線,將北宋中后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反變法和后變法三個階段,完整地敘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變。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實現儒家的道德社會,在這一點上,王安石與他的反對者并無二致。問題在于王安石希望通過改造、建立新的以實現這一理想。由此,作者著重分析了王安石的改革,聚焦吏役次制,考察新政的政府運作,并以募役法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為個案研究結歸納新政的特點。本書的關注點不僅在于王安石變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權力結構之間的矛盾與糾葛。這也是本書的重要值之所在。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內容簡介
本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闡釋了王安石變法的重點及其失敗的原因。全書以王安石變法為主線,將北宋中后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反變法和后變法三個階段,完整地敘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變。
作者全面分析了以王安石為的南方變法派與反對新政的北方保守主義者在政治理論背景上的差異,系統梳理了王安石的政治理論與經濟理論。與多數研究者認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不同,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實現儒家的道德社會,在這一點上,王安石與他的反對者并無二致。問題在于王安石希望通過改造、建立新的官僚體制以實現這一理想。由此,作者著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體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運作。并以募役法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為個案研究,總結歸納新政的特點。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前言
楊聯陛
劉子健教授對于安石及其時代的新評價是一項跨學科的研究,既基于的學術成果,又體現了他對這一問題的獨到看法。說它是跨學科的,是因為其中融合了取自政治學、歷史學和漢學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作者對于材料的小心運用,達到了批判人文研究的高標準;他對闡釋的興趣,顯示出一種對任何政治學家來說都必要的敏銳的問題意識。本書由此展示出雙重:它借鑒了現代中國和日本學者大量具體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這一主題的各個方面;它為一項詳盡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而這項工作當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通過整合這些研究者及其本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劉子健教授能夠探索出新的研究角度并激一步的研究。
本書中處理的問題括政治思想、中國的行為模式和與國家權力的中央集權化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重要,所有制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者都會欣然承認。為準備本書,作者小心翼翼,不使用不必要的細節或專業術語來增加讀者的負擔。另一方面,他也沒有僅僅因為難以解釋而回避復雜的問題。
正因如此,劉子健教授選擇“為地方服役”作為安石變法中的一個個案研究,在我看來尤其令人欽佩。役法如果不是度的話,那么也是度之一。于是,作者用了一章,地為新募役法的背景、特點以及新舊制度的利弊描繪出一幅清晰的圖景。這本身并不意味著完結。和東亞研究中心的其他成員一樣,我很樂意贊助這本充滿學術和啟發的作品。
1959年5月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目錄
序(楊聯陛)
自序
章王安石及其新政簡述
第二章 闡釋的問題
對先行闡釋的評價
當前的再評價及其參考框架
第三章 王安石與北宋的政治思想
早期新儒學的多元化
變法派與保守主義者的分歧
王安石的政治與經濟理論
實踐中的王安石的理論
第四章 新政與的行為
低于儒家標準的行為
王安石與的各種類型
第五章 新政與政府運作
吏役次制
中央集權與同一性
主義
第六章 為地方政府服役;個案研究
新政前的役法
關于募役法的爭論
從募役法看新政的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節選
自 序
11世紀的改革家安石,是中國歷的人物。新政是他對時代挑戰的回應,顯示出與現代方案驚人的相似;它們已經成為現代世界的靈感來源之一,不只是對于巨變時期的許多中國人來說,而且于中國之外——比如,對于遠美國的剩余農產品政策。毫不夸張地說,安石理應在世界歷占有一席之地。
像歷的許多人物一樣,安石不能被人理解,甚往往遭受的誤解。在中國歷普遍保守的發程中,安石真的是一位而的改革家么?或者說因為他擁有高尚的品格,所以仍然身處儒家傳統的豐厚遺產之中?如仰慕他的人所宣稱的,他是一個務實而有遠見的政治家?或者如其他許多認為他不值得稱贊的人所堅稱的,他是一位堅持烏托邦理念而誤入歧途的學者?
這些以及其他許多問題促使我嘗試對這一不尋常的人物及其時行重新評價。幾年前有限的計劃初步形成時,目的只是為了一篇簡單的專題論文。目前的成果而言超過了原來的預期。盡管如此,重新評價的任務仍舊剛剛起步。關于安石及其時代的大量問題,需要許多學者從事新的研究,我們希望由此能夠理解這一的歷史人物。
沒有哈佛大學"中國經濟與政治研究計劃"(Chiner />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的支持,本書很難這么快面世。對這一計劃成員的感激之情,我的言辭不足以表達萬一。感謝楊聯陛教授初對我的鼓勵和不斷的指導,以及貢獻了本書的序言。感謝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教授和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鞭辟入里的批評和有益的建議。與瞿同祖先生以前的兩次共事及如今在哈佛結成的持久友誼,使我的研究工作更加愉快。馬西森(Elizabeth
M.
Matheson)夫人的工作價值難以估量,她耐心地多次核對底稿。我還要感謝哈佛燕京學社圖書館不知疲倦的裘開明館長和工作人員,我試圖在那里通過暑期閱讀來減少自己的無知。在陳述這些致謝時,我不禁回想起燕京大學的洪業教授,是他在次世界大戰以前引導我從事歷史研究。
劉子健
于匹茲堡大學
匹茲堡,賓夕法尼亞
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作者簡介
劉子健(1919—1993),祖籍貴陽,生于上海,曾就讀于清華大學、燕京大學,1948年赴美。20世紀50年代,研究重心轉向宋史。1960年,入福大學任教。1965年,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劉子健是美國宋史研究的學者,也是國際宋史交流人物,對突破國家與民族界限的國際性學術合作卓有貢獻。主要專著有《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兩宋史研究匯編》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