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語之可03:也無風雨也無晴(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5656
- 條形碼:9787521215656 ; 978-7-5212-156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之可03:也無風雨也無晴(修訂版) 本書特色
本冊收錄了楊沫、孫郁、余世存等名家名篇,聚焦名人特別是女性名人的情感世界、人際交往,以此透射出他們在歷史坐標下悲欣交集的命運浮沉。
語之可03:也無風雨也無晴(修訂版) 內容簡介
《語之可》是《作家文摘》旗下一套高品質歷史文化Mook,志在以一種獨立純粹的閱讀趣味,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發現、篩選、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學性的歷史文化散文——既有學者的天賦洞見,又有文人的入情入性,更有歷史的蕩氣回腸……以很有價值擁有力量的文字,劍指“文史之旨趣,家國之氣象”。《語之可》至今已出版六輯18本,深受社會各界讀者好評。3“也無風雨也無晴”為輯第三冊的修訂再版,全書聚焦歷史旋渦中的紅顏往事和情感世界。
語之可03:也無風雨也無晴(修訂版) 目錄
王 鶴??賽金花:此生終被風塵誤
孫 郁??魯迅為什么遠離胡適
余世存??杜月笙:幫派優則仕
周立民??沈從文和巴金的青春往事
沈 寂??“冬皇”孟小冬秘辛
楊 沫??我生命中的三個愛人
王開林??全世界只有一個陳香梅
語之可03:也無風雨也無晴(修訂版) 節選
賽金花:此生終被風塵誤 王鶴 賽金花一生忙個不休,從應接不暇的名妓,到生意興隆的鴇母,再到深諳世故的老婦,享樂與虛榮都曾有過,說到底卻還是苦澀居多。窮愁潦倒之際,逮到機會,當然要回憶往昔珠光寶氣的富貴、呼風喚雨的體面,再順便敷衍點救國救民的大話。 一次次,重張艷幟 曾樸小說《孽海花》第七回“寶玉明珠彈章成艷史,紅牙檀板畫舫識花魁”這么描摹以賽金花為原型的名妓彩云:“面如瓜子,臉若桃花,兩條欲蹙不蹙的蛾眉,一雙似開非開的鳳眼……正是說不盡的體態風流,豐姿綽約。” 賽金花對自己的模樣,也相當自負。她晚年跟劉半農等回憶:十幾歲時,已出落得俊俏非凡,又天生喜歡涂脂抹粉,穿好衣服。“漸漸蘇州城內沒有不知道周家巷有個美麗姑娘的了……有時我在門口閑立,撫臺、學臺們坐著轎子從我跟前過,都向我凝目注視。” 看上去很美吧?可惜,照相術的發明,摧毀了大眾對部分美女的想象。人們不會懷疑古時那些絕代佳人是否“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卻會在面對有的相片時略顯意外:哦,原來如此……有照片存世、姿色中等的賽金花,便*能引發這種真相大白后的遺憾。 美人的成色,被她的“真容”打了折扣,不過有一點倒是千真萬確,賽金花嫁給了狀元。舊時的話本、戲劇里,不知有多少花魁與狀元喜結良緣的故事,它們將大眾對才華、富貴、愛情與香艷的綜合向往,巧妙地糅成一團。而賽金花的傳奇還可以添上一點:洪鈞是自古以來**個出使西洋的狀元,賽金花也就成為風塵女子里當過公使夫人的**人。 據賽金花自述,她十三歲開始去花船上當清倌人。清倌人通常不賣身,宴席陪坐或彈琴唱曲。不過,賽金花不像別的姑娘自幼經過培訓,所以不擅長琵琶、昆腔、小曲之類。不久,她認識丁憂回蘇州的狀元洪鈞,很快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嫁給他,他原有一妻一妾。賽金花本姓趙,乳名彩云,他給她取名“夢鸞”。洪鈞于同治三年(1864年)中舉,同治七年(1868年)以一甲一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來仕途通順,光緒九年(1883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賽金花對劉半農、商鴻逵講述,她生于1874年,當清倌人沒幾天、虛歲十四就嫁給了洪鈞。而瑜壽的《賽金花故事編年》,經多方考證,比較有說服力地認定,賽金花生于1864年,這樣她出嫁時年齡實為二十 三歲;她的花船生涯,也遠非三月五月。冒鶴亭在《孽海花閑話》里也很肯定地說:他認識賽金花,先后有二十余年,只得過她一句真話——生于同治三年,也即1864年。 1887年四月,洪鈞服滿回京,五月被任命為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公使,賽金花隨之赴任。為何不是洪鈞的元配夫人而是新納的小妾陪他去歐洲呢?冒鶴亭將這段故事講得很有趣——洪鈞先假意邀約夫人與之同行,夫人欣然答應。洪鈞隨后告訴她,按照西洋風俗,公使夫人必須跟外賓握手、接吻。夫人一聽,連連搖頭道,這個我可是辦不到的。洪鈞表示為難:各國使臣,都有夫人隨行,中國也不能例外的。夫人說,那就讓彩云代替我去吧。洪鈞等的就是這句話,卻又故意遲疑道,彩云去也不合適,外國人哪里有妾呢?夫人于是應允,將自己的朝珠補褂等命婦禮服,在彩云出國期間借給她。 光緒十六年,洪鈞偕賽金花從歐洲回國,他出任兵部左侍郎,兼理外交事務,光緒十九年(1893年)八月病故于北京,終年54歲。 《孽海花》的作者曾樸回憶,他在北京做內閣中書時,經常出入洪鈞家,常見到賽金花。她絕非國色天香的美人,不過面貌端正而已,但為人落拓,不拘小節,見人極易相熟,有超凡的應酬能力,“眼睛靈活,縱不說話,而眼目中傳出像是一種說話的神氣。譬如同席吃飯,一桌有十人,賽可以用手,用眼,用口,使十人俱極愉快而滿意”。 賽金花當然知道,眼風靈動、眉目傳情是自己的強項,很是沾沾自喜:“從沒有一張相能夠把我的眼神傳出。”她對自己的職業水準也相當自負,曾對劉半農等說:“當姑娘*講究的是應酬,見了客要有‘十八句談風’。陪客時,處處都要有規矩,哪像現在‘打打鬧鬧’就算完事。”言下,對青樓后輩們的粗疏、簡陋做派,很是瞧不上眼。 這樣八面玲瓏、段位高超的女子,喪夫后對未來當然有另外的期許,哪里可能甘于深宅大院的寂寞、循規蹈矩孤燈孤枕地守寡呢?無論洪家是否愿意留著她,賽金花都會選擇重出江湖的。洪鈞去世后,賽金花跟洪氏親屬一起扶柩到蘇州,經談判分得財產后,將四歲的女兒德官留在了洪家。她隨即前往上海,買了兩個姑娘,設書寓于二馬路的彥豐里,自己以“趙夢蘭”之名,重張艷幟。她有一個遺腹子,不到一歲時夭折。 當時上海勾欄林立,妓院分為書寓、長三、幺二、花煙館、野雞等諸多等級,書寓姑娘的色藝、身價*高,不輕易陪宿,陪宿的代價也高,還需事先“擺酒”。“趙夢蘭”的不尋常身世不脛而走,慕名求見者絡繹不絕,欲一睹狀元娘子、公使夫人風采,一時車馬盈門,纏頭爭擲。那些年,賽金花與京劇名角孫菊仙的族侄、票友孫少棠(孫三)同居,后者作為書寓名義上的老板支撐門戶。后來,他們將生意做到了天津、北京,在天津開妓院“金花班”,并結識了一些顯貴。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賽金花的妓院開在石頭胡同,她會講點德語,遂有機會與德軍接觸并有食、色方面的生意往來。她與德國皇后的合影,一直懸掛在臥榻之前,見過的人很多。 1903年,賽金花的妓院遷到陜西巷,她買了六七個姑娘接客,生意紅火,王孫公子,一揮千金,她每日招財進寶,也恣意花銷。不久因“虐婢致死”,賽金花被拘禁于刑部大獄,北京官場有不少人代她求情。次年她被判押送回原籍蘇州,雖屬從輕發落,經此官司,她已耗盡家財。 閑居一年后,賽金花跑到上海重開妓院,掛牌“京都賽寓”,還附注英文,一些舊相好都來捧場。那兩年,恰逢《孽海花》前二十回出版并暢銷,第二十一至二十 四回也在雜志連載,賽金花的妓院,竟也因此風生水起。小說中嫁給狀元金汮(以洪鈞作原型)為妾的名妓彩云,聰明美艷又工于心計、風流成性,與仆人阿福和伶人孫三通奸而氣死狀元。賽金花對《孽海花》的許多描寫,尤其是她與阿福私通的情節相當反感,但小說在客觀上推波助瀾,提高了她的知名度。而冒鶴亭的《孽海花閑話》則證實,阿福確有其人,他離開洪家后,去了當時代理上海知縣的袁樹勛家。 清朝滅亡前夕,上海花界后起之秀層出不窮,賽金花年齡漸老,及時抽身,嫁給鐵路職員曹瑞忠,有資料說他是滬寧鐵路的稽查。但曹瑞忠很快病故,賽金花第三次下海。 賽金花的第三任丈夫魏斯炅于民國初期擔任過江西財政司長、民政廳長和省參議員,后來因參與反袁被通緝,逃亡日本,經過上海時結識賽金花,后來他曾在新加坡經營橡膠園。1916年賽金花跟他同到北京,住在櫻桃斜街。魏斯炅雖然已有妻妾,1918年他與賽金花在上海舉行的西式婚禮,頗為隆重,賽金花披婚紗、捧鮮花,挽著胖大的魏斯炅,顯得苗條玲瓏。婚后她改名魏趙靈飛。 1921年魏斯炅病故,第三次喪夫的賽金花離開魏家,遷到離天橋不遠的居仁里,一住十五年,那是老北京平民的聚居區。賽金花去世前,因為多年積欠的房租已達幾百元,被房東控告,法院判令她1937年端午節前搬出,她于1936年歲末病故。 陳谷的《賽金花故居遷吊記》詳寫了她臨終的情境:室內爐火不溫,賽金花擁著破絮,連連呼冷。欲食藕粉而難以下咽,鴉片煙也無法吸食了。*后陪伴她的是民國初期開始相隨的女仆顧媽。 一筆筆,描成傳奇 住在居仁里的賽金花,蕭條冷寂,老病窮愁。從前的富貴風流、奢華鬧熱,早已隨風散盡。她沒有想到的是,日暮途窮之時,竟然又被世人垂青,無數學者、教授、記者等,興致勃勃跑來聽她細說往事。
語之可03:也無風雨也無晴(修訂版) 作者簡介
編 者 《作家文摘》是一份文史見長、兼顧時政的綜合性文化類報紙,創刊于1993年,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以“博采、精選、求真、深度”為宗旨,以“用最少的時間做最有價值的閱讀”為口號,立足文化品質定位,努力打造一份有靈氣、有魂魄的報紙,是成熟精英人士*選文化讀物。《作家文摘》旗下有報紙、合訂本、圖書、新媒體平臺等多種品牌產品,吸引了一大批優質的作家和文史作者資源,用歷史的格局和文化的品位為當下賦能。 作 者 學者、文史作家、媒體人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