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0004
- 條形碼:9787520370004 ; 978-7-5203-700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本書特色
民俗學作為研究和闡述民間社會文化生活傳承事項的一門人文科學,對民間文學的研究,不僅是停留在對文本表層意義的分析上,而是更加關注文本背后所飽含的民眾的思想感情、道德觀念和現實生活。本書對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也是基于這樣的想法。當一個傳說在一個特定地區大面積地傳承并伴隨著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作為“外來者”的筆者被當地傳說傳承人群體的這種“文化自覺”所震撼,并迫切想知道在他們的立場上,傳承傳說的原因和動力是什么,傳說講述背后蘊含的內在意義是什么,這樣的口頭傳統和他們的過去歷史和當下生活的關聯是什么。傳承人講述帶來的精神感召以及由此激發出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是本書研究的*初動因。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內容簡介
精神文化傳統是建構和維護村落共同體的內在力量,是我們今天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和文化基礎。本書從晉南臨汾市襄汾縣、運城市新絳縣一帶流傳的趙氏孤兒傳說入手,立足當代民眾的傳說講述,著重分析趙氏孤兒傳說所體現的地方精神文化傳統在當代村落社會的具體實踐表現及其與民眾日常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趙氏孤兒傳說代表的精神文化傳統在當地村落社會建構、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因素;二是趙氏孤兒傳說和村民日常生活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傳說如何構建村落的文化認同和地方文化認同。通過探討地方精神文化傳統在當代民眾日常生活中發揮的影響,挖掘其在村落文化發展中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目錄
一 選題的意義和研究思路
二 中國民間傳說研究史簡述
三 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現狀
四 本書的理論視角
**章 趙氏孤兒傳說的歷史文本與當代講述
**節 文獻記載的趙氏孤兒歷史及傳說
第二節 《趙氏孤兒》戲劇文本
第三節 晉南襄汾縣趙康鎮地區趙氏孤兒傳說的講述文本
一 襄汾縣趙康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態概況
二 趙康鎮地區趙氏孤兒傳說的講述文本
三 民俗認同背景下趙氏孤兒傳說對其他傳說的粘連
第四節 傳說和歷史兩個側面中的趙氏孤兒
第五節 趙氏孤兒傳說的講述與傳說性質思考
第二章 趙氏孤兒傳說與村落精神傳統的形成
**節 趙氏孤兒傳說與趙康鎮地區的歷史文化淵源
一 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文化奠基
二 歷史記載中的晉國趙氏家族
第二節 趙氏孤兒傳說與忠義精神傳統的形成
一 趙氏孤兒傳說中“忠義”精神的辨析
二 趙氏孤兒傳說忠義精神傳統的形成
第三章 趙氏孤兒傳說與日常生活的文化認同
**節 文化認同與民俗認同
第二節 趙氏孤兒傳說與村落歷史遺跡和地方風物
第三節 趙氏孤兒傳說與村落信仰活動
一 趙氏宗族的管理與祭祖活動
二 趙大夫信仰與廟會活動
第四節 趙氏孤兒傳說與村落人生禮儀活動
一 “過三十六”活動概況
二 “過三十六”民俗活動的特點
三 “過三十六”與趙大夫廟會的內在關系
四 “過三十六”對村落社會的意義和價值
第五節 趙氏孤兒傳說與村落民間藝術表演
一 蒲劇《趙氏孤兒》的演出
二 花腔鼓的表演
第六節 趙氏孤兒傳說圈的村際關系
第四章 趙氏孤兒傳說認同的復雜性、特點和意義
**節 不同講述主體的民俗認同
一 民眾的講述
二 地方知識分子的講述
三 地方政府的講述
第二節 民俗認同的重要影響因素
一 人群互動
二 外來因素
三 村落移民
第三節 村落民俗認同的沖突與調和
第四節 民俗認同的特點:層疊的民俗認同圈
第五節 民俗認同的意義
一 民俗認同對村落民眾的意義探析
二 村落民俗認同與國家文化認同
第五章 趙氏孤兒傳說與當代村落文化治理
**節 村落精神傳統的當代新變
一 村落精神文化傳統的式微
二 村落精神文化傳統的當代重建
三 官民協作下的傳說復興
第二節 趙氏孤兒傳說在當代村落文化治理中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節 趙氏孤兒傳說和村落精神傳統復興的思考
一 積極傳承人的重要作用
二 地方政府的文化政策及其財政支持的重要性
三 不可缺失的地方文化傳統
四 文化空間或景觀實物建設的必要性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作者簡介
孫英芳,女,河南省舞陽縣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教師,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俗文學、歷史民俗學。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山西省哲社規劃項目1項,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及省級項目的研究工作。參與編寫《中國鼓詞總目》“清末上海石印說唱鼓詞小說集成》《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自然時間觀》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