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9279
- 條形碼:9787100189279 ; 978-7-100-18927-9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上下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中以上讀者;儺文化巫儺祭祀文化,作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現象,了解它、認識它,會是人們解開歷史和諸多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的一把密匙。面具是這一古老、神秘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各地各族形態不一、夸張變形的面具藝術,是固化的神祇,是人們想象的產物。借此我們可以回到那個年代,“目睹”各類各式神祇尊容,走進一個陌生、非現實、奇妙而又“真實”的世界,它是一個想象的世界,也是人們思想、宗教、情感和信仰構筑的世界。 三十年行攝積累,記敘中外巫儺面具藝術發展狀貌。拍攝圖片千余張。通過這些圖片,作者將巫儺祭祀這一陌生、非現實、奇妙而又“真實”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
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上下冊) 內容簡介
巫儺面具是一種泛人類的古老文化現象,是一種象征符號。作為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在人類的發展目前被廣泛應用,具有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以及雕刻、繪畫、舞蹈、戲劇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一書收入了1200多幅古今中外出土文物和現存于世的巫儺面具照片,其中包括作者拍攝的三十多個國家的巫術、游戲、禮品面具;中國二十多個省市六十多個地區的十多個民族的儺儀、儺舞、儺戲等面具數千張,是珍貴的儺文化研究資料,也是一場視覺盛宴。全書共570千字。本書出版,不僅能給讀者以視角享受和沖擊,更主要的,是它能夠進一步揭示和深化人們對這一古老祭祀文化、巫儺面具藝術的認識和理解,認識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上下冊) 目錄
序 一 中外巫儺面具巡禮 1
序 二 面具:永遠的神祇 19
前 言 從我拍攝多國面具談起 21
**章 古代面具 35
第二章 安徽儺面具 59
第三章 北京雍和宮“打鬼” 99
第四章 福建儺面具 113
第五章 廣東儺面具 117
第六章 甘肅儺面具 127
第七章 廣西儺面具 143
第八章 貴州儺面具 165
第九章 河北儺面具 253
第十章 湖北儺面具 259
第十一章 湖南儺面具 267
第十二章 江蘇儺面具 289
第十三章 江西儺面具 325
第十四章 內蒙古“查姆”面具 357
第十五章 青海儺面具 365
第十六章 四川儺面具 389
第十七章 陜西儺面具 405
第十八章 山西儺、社火 413
第十九章 西藏羌姆、藏戲面具 429
第二十章 云南儺面具 449
第二十一章 臺灣儺面具 461
第二十二章 鎮宅辟邪面具:吞口、鎮墓獸 471
第二十三章 一些國家元首贈中國領導人的禮品面具 485
第二十四章 阿富汗 497
第二十五章 埃 及 501
第二十六章 安哥拉等三國 507
第二十七章 貝 寧 515
第二十八章 布基納法索 521
第二十九章 俄羅斯 529
第三十章 梵蒂岡 533
第三十一章 斐 濟 537
第三十二章 岡比亞 549
第三十三章 剛果共和國 555
第三十四章 剛果民主共和國 559
第三十五章 韓 國 563
第三十六章 幾內亞 587
第三十七章 加 納 591
第三十八章 加 蓬 595
第三十九章 加拿大 599
第四十章 柬埔寨 611
第四十一章 喀麥隆 619
第四十二章 科特迪瓦 625
第四十三章 克羅地亞 645
第四十四章 肯尼亞 651
第四十五章 利比亞 655
第四十六章 馬 里 659
第四十七章 馬來西亞 665
第四十八章 蒙古國 669
第四十九章 墨西哥 677
第五十章 南 非 687
第五十一章 尼泊爾 693
第五十二章 尼日利亞 699
第五十三章 日 本 711
第五十四章 塞拉利昂 731
第五十五章 沙特阿拉伯 735
第五十六章 斯里蘭卡 741
第五十七章 斯洛文尼亞 745
第五十八章 泰 國 749
第五十九章 希 臘 759
第六十章 意大利 763
第六十一章 印 度 789
第六十二章 印度尼西亞 799
第六十三章 英 國 805
第六十四章 越 南 811
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上下冊) 節選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民間巫風重起。王國維稱當時的巫風尤盛于長江中下游的楚、越地區。該地區的“巫”又稱“靈”或“靈保”,涉及四川。按文獻記載,周代和秦漢儺儀中的方相氏是“黃金四目”的造型。但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作為巫者的方相氏多有變異。四川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地區屬于商周時期的古蜀文明,其巫者便戴金箔面具。之所以用金,以示尊貴。 商周以來數千年,“儺”的禮俗由中原拓展至“四夷”,擴散到周邊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漢文化圈”地區,并且與當地的巫俗結合。在學理上,通靈者的“巫”普遍模擬臆想中具有無比神力的神靈,所戴面具也千奇百怪。由于“儺”屬于國際通行的巫文化,故而可稱“巫儺”。巫儺面具隨著地方性民俗的差異而發生變異,蘊含有多樣的文化內涵。在文明社會中,世界性的巫儺面具成為民族文化原生態的一種標志。 中國商周時期的巫儺面具,造型符號便有變異。商周青銅器上往往有“類面具”的饕餮造型,可視為驅鬼逐疫功能的拓展。《呂氏春秋·先識覽》稱:“周鼎著(鑄)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路史·饕餮傳》稱:“三代彝器多著饕餮之像,為貪暴者戒,其狀率為獸形。” 青銅器上的獸面“饕餮”,現實中并不存在。其神態兇猛,尖角、利牙,當代學者考證其為“蚩尤”。傳統儒家學者認為,“三代彝器”(鐘鼎)上鑄“有首無身”的“饕餮”,是為了“為貪暴者戒”。這種“示戒”觀念體現出中原地區曠日持久的戰爭沖突和文明沖突的痕跡。沖突的一方是代表農業文明的北方黃帝部落,另一方是南方蚩尤部落群(九黎)。“黃帝”*終戰勝了“蚩尤”,于是蚩尤被認為是進犯中原的“貪暴者”,并被貶為野蠻的“獸”與“鬼”。 商周已進入文明社會,“饕餮”造型體現由這場“文明沖突”*終實現的文化融合。倘若摒棄儒家視之為野蠻邪惡的“鬼”的偏見,從圖像符號的角度來解析“饕餮”的五官,不難看出它融有多種文明符號,在美學上出現了裝飾性變形。據學者綜合考證,權鼎上的“饕餮”融有南北原始部落的圖騰符號,乃是“神獸”。蚩尤則有天帝同樣的權威,是“兵神”“戰神”的象征。它的一對同心圓式的雙眼,神目睽睽,有太陽符號和東夷部落鳥日圖騰的痕跡。其猛獸型的巨口、利牙、尖角,有南夷部落虎狼圖騰的痕跡。角部有時衍化為夔龍,則有北部龍蛇圖騰的痕跡。
中外巫儺面具藝術(上下冊) 作者簡介
呂光群,1939年生,山東省安丘溝頭村人。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家協會會員及安徽分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及安徽分會理事,中國民俗文藝家協會會員。 1957年起在安徽省安慶市從事黃梅戲藝術工作,任安慶市黃梅戲劇青年隊、二團團長、黃梅戲劇院院長、安慶市文化局副局長,曾多次率劇團參加全國、省文藝調演,參加拍攝多部電影和電視劇,1986年赴香港參加“中國地方戲曲展”演出,獲得圓滿成功。 1988年調安徽省池州地區,任池州地區文化局局長、廣電局局長、黨組書記、池州地區文聯主席,攝影作品在“國際民俗攝影展”和省影展多次獲獎。發表論文20余篇。2000年與2007年應邀出席韓國“始原文化祝祭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作《安徽池州儺戲》的主題演講。舉辦“貴池儺戲儺文化攝影展”。2011年9月應邀出席第七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頒獎大會,在“首屆國際民俗攝影圖片論壇”作《用相機記錄東方的巫儺文化》主題演講,展示圖片200余幅。 編著攝影:《中國佛教圣地九華山》,獲“安徽省對外傳播獎”一等獎;《貴池儺文化藝術》,榮獲“文化部第一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和“安徽省對外傳播獎”二等獎;合著《中國儺文化》、《梅苑蓮馨—田玉蓮藝術生涯》。另有二百余幅照片被收入《中國巫儺面具藝術》、《中國儺戲儺文化》、《中國面具藝術》、《中國民間面具》、《中國佛教之旅》、《黃梅戲藝術》等著作中。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