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經驗與自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06207
- 條形碼:9787100106207 ; 978-7-100-10620-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驗與自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商務印書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余種。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也利于文化積累。
經驗與自然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杜威的代表作,也是整個哲學實用主義流派很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本書中,杜威提出他的實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并把它稱為“經驗的自然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經驗論”。這種觀點反對把人與經驗同自然截然分開,主張確立“經驗與自然”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建立一個“統一的經驗整體”。
經驗與自然 目錄
序
**章 經驗與哲學方法
第二章 存在是動蕩的和穩定的
第三章 自然、終結和歷史
第四章 自然、手段和知識
第五章 自然、溝通和意義
第六章 自然、心靈和主觀
第七章 自然、生命和身心
第八章 存在、觀念和意識
第九章 經驗、自然和藝術
第十章 存在、價值和批評
經驗與自然 節選
《經驗與自然》: 對象是通過經驗而獲得的,而且它們也是在經驗中發生作用的;當對象從這種經驗中孤立出來時,經驗本身就被降低地位而變成了單純的經驗過程,而且經驗過程因此也就被當作好像它本身就是完備的了。我們便遇見了這種荒謬可笑的事情,即一個經驗過程只經驗它本身意識的狀態和過程而不經驗自然的事物。自從十七世紀以來,這種把經驗和主觀私自的意識等同起來的對經驗的概念,就一直和全部由物理對象構成的自然對立起來,并已大大地蹂躪了哲學。這也就是在開始時我們所提到的那種把“自然”和“經驗”當作是彼此毫不相關的事物的這種感覺所由產生的原因。 我們不妨來追究一下:當這些心理的和心靈的對象被人把它們和原始的、活生生的經驗聯系起來考察時,事情將是怎樣的。如為我們所已經暗示的,這些對象并不是原來的、孤立的和自足的。它們代表著經驗過程與所經驗到的題材之間的鑒別分析。雖然呼吸事實上是既包括有空氣又包括有肺的操作的兩方面的一個機能,但是即使我們不能在事實上把肺的活動分隔開來,我們卻可以把它暫時分隔一下,以便進行研究。所以,當我們總是在認識、愛好、追求和反對事物,而不是在經驗觀念、情緒和心愿的時候,這種態度本身就可以成為我們注意的一個特別對象,因而形成一個顯著的反省經驗的題材,雖然不是原始經驗的一個顯著的題材。 我們基本上是觀察事物,而不是觀察“觀察”。但是觀察的動作是可以被研究的,因而就可以形成一個研究的主題,并從而變成一個被精煉出來的對象;同樣,思維活動、欲望、目的、愛慕、幻想等也可以這樣。現在只要這些態度不被區分出來和抽象出來,它們和題材就是混然結為一體的。這是一件很明顯的事實:即一個恨人的人發覺被他所憎恨的這個人是一個可憎的和可鄙的人物;在一個愛人的心目中,那個被他所愛慕的人兒卻是充滿著內在地使人喜悅的驚人的品質。這類事實和泛靈論的事實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 人的自然的和原來的偏見總是傾向于客觀的;凡被經驗到的東西都被當作是獨立于自我的態度和動作之外的。它的“在那兒”,它的獨立于情緒與意志之外,使得事物的特性,不管它們是什么,都成為是屬于宇宙的。只有涉及虛榮、特權、所有權的時候,一個人才傾向于把那些他所特有的東西跟他生活在其中的環境和人群分隔出來。一個整個的、未經分析的世界不適于使它自己處于控制之下;相反地,它等于使人屈服于任何所發生的情況,正好像屈服于命運一樣,這是很明顯的。在某些動作及其后果顯著地涉及人類的有機體以及別的精力與效果涉及其他的機體以前,便沒有用以調節經驗進程的杠桿作用,沒有著手之處。由于人類的動作和狀態而把事物一定的性質抽象出來,這就是產生控制能力的立足點。毫無疑義,人類之所以長期停滯在一種低落的文化水平上,大部分是由于沒有把具有著他自己所特有的制約特定后果的種種活動的人類及其動作選為一種專門的對象。 ……
經驗與自然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1859-1952),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如果說皮爾士創立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那么,杜威則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譯者簡介: 傅統先(1910-1985),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教育學家、穆斯林學者。祖籍云南,生于湖南常德,祖上世代信奉伊斯蘭教。1925年考入上海民立中學,1927年轉入圣約翰附屬高中,1928年直接升入圣約翰大學,主修哲學、輔修教育學,并選修宗教學。1942年獲圣約翰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48年8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哲學,旁聽教育心理學;1949年夏再次獲文學碩士學位;之后進研究生院專攻哲學,1950年夏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傅統先教授一生勤于著書立說,先后出版專著、譯作二十余部。著作有:《知識論綱要》《現代哲學之科學基礎》《美學綱要》《中國回教史》《哲學與人生》《兒童品德教育講話》《教學方法講論》,等等;譯作有: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懷特海的《生命與自然》、杜威的《經驗與自然》《自由與文化》《人的問題》《確定性的尋求》,等等。上海伊斯蘭協會對傅統先的評價為:“傅統先教授是回族著名學者,青年時代就從事伊斯蘭教史研究,曾主編回民刊物《改造》,撰著《中國回教史》;……為發展回民教育和伊斯蘭事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