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89190
- 條形碼:9787512689190 ; 978-7-5126-891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本書特色
★1、字大行疏 排版疏闊 舒適的閱讀體驗 ★2、紙色柔和不傷眼 質量輕盈不壓手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從1954年到1960年間發表的14篇重要演講稿、論文,經作者認真修訂和擴展,匯成此書,是作者繼成名作《動機與人格》之后進一步闡釋其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著作。本書通過對匱乏性動機與成長性動機、防御和成長、認知需要和認知恐懼、高峰體驗中的存在性認知、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等對人類本質和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的概念的探討,展現了促進、保持并恢復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目錄
**編 更廣闊的心理學領域
**章 導言:健康心理學初探
第二章 存在主義者可以帶給心理學哪些啟示?
第二編 成長與動機
第三章 匱乏性動機與成長性動機
第四章 防御和成長
第五章 認知需要和認知恐懼
第三編 成長和認知
第六章 高峰體驗中的存在性認知
第七章 強烈的同一性體驗:高峰體驗
第八章 存在性認知的一些危險
第九章 抵抗被標簽化
第十章 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
第四編 價 值
第十一章 心理學數據和人的價值
第十二章 價值、成長和健康
第十三章 超越環境限制的心理健康
第五編 未來的任務
第十四章 成長和自我實現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命題
附錄一
我們的出版物和專題會議對個人心理學來說是合適的嗎?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節選
序 我絞盡腦汁才選定了本書的書名。盡管“心理健康”這一概念仍有使用的必要,但嚴格來說,它存在很多內在缺陷。這一點,我在本書中多處相關章節已做出闡述。薩斯(Szasz)(160a)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110,111)近來也指出,所謂“心理疾病”這一概念也存在同樣的缺陷。盡管如此,我們現階段還是可以繼續使用這些規范術語,而且事實上,出于啟發性的原因,我們當下使用這些術語;然而,我非常確信,它們在十年之內便會被淘汰。 相對以上,我所使用的“自我實現”這個術語則要好得多。它所強調的是“完滿人性”,即“對人類之生物本性的發展”。因此,它(從經驗上看)可適用于整個人類群體,不受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說,“自我實現”跳出了文化的桎梏,它唯一遵循的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命運,而不像“健康”“疾病”等術語那樣因歷史隨意性與文化地域性不同而難以捉摸。不僅如此,它也兼具經驗性內容與操作性意義。 不過,從文學角度來看,“自我實現”或許略顯拙劣,而且還存在一些出乎意料的缺陷:a)似乎暗含了利己主義而非利他主義的傾向;b)似乎對責任和貢獻等人生任務避而不談;c)似乎忽視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聯系,也忽視了個人的發展需要依賴于“良好社會”;d)忽略了非人類現實的需要特征及其內在的魅力和趣味;e)忽視了無我和自我超越;f)暗中強調了主動性,而非被動性或接受性。然而,一旦你們對我在本書中所厘清的經驗性事實有所了解,以上誤解將不攻自破自我實現者實際上兼具利他精神和奉獻精神,也具備自我超越性和社會性等特質(97,第14章)。 “自我”一詞似乎有排斥他人的意味,我們也常常將“自我”與“自私”“純粹自主”聯系在一起。在如此強大的語言習慣面前,我的再定義與經驗性描述常常顯得蒼白無力。不僅如此,部分聰明能干的心理學家(70,134,157a)竟固執地認為:我對于自我實現者的經驗性描述是隨意杜撰的,而非經由觀察發現的。這也令我格外震驚。 在我看來,“完滿人性”這一概念或許可以澄清上述誤解。“人的衰弱或發育不良”是比“疾病”更合適的說法,甚至還可以用來替換“精神病”“神經病”和“心理變態”等。即便這些術語不適用于心理治療實踐,至少也可以用于一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中。 我在本書中一直使用的“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兩個術語其實更好,盡管它們還未作為通用說法普遍使用。這非常遺憾,因為我們都知道,存在心理學與形成心理學、匱乏心理學截然不同。我堅定地認為,心理學家必須努力調和存在心理學與匱乏心理學,也就是說,必須調和完美與不完美、理想與現實、美好與現存、永恒與暫時、目的心理學與手段心理學。 本書是我1954年所出版的《動機與人格》的續篇,兩本書的結構相似,都是將大的理論框架細分后,再按章節逐一探討。關于人性的深度與高度的研究,我有志于構建一個全面、系統、具備經驗基礎的普通心理學和哲學體系。本書旨在為此計劃鋪路搭橋。在本書末章,我也闡述了未來的研究計劃,其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視為承上啟下之章。本書創新性地將“健康和成長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分析動力學、動力學與整體論相結合,并將“存在”與“形成”、善與惡、積極與消極相結合。換句話講,本書基于普通心理分析及實驗心理學的科學實證,建立了一個優心態的、存在心理學的和超越性動機的上層結構。而這一結構正是普通心理分析與實驗心理學所匱乏的,因此,本書所述研究突破了這兩者的局限。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學之父”,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曾擔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其中融合了他的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是創立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有《動機與人格》《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