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5285
- 條形碼:9787301325285 ; 978-7-301-3252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本書特色
在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深入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內容簡介
本書從認識與表述我們自己、從民族性格看中國文化、重新發現漢語之美、中國哲學與藝術精神、在廟堂與江湖之間、重新認識“古今中外”等六個方面探究了中國文化歷五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旨在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視域中深入解讀中國很好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價值取向及其現代轉型的復雜性,有助于讀者理解中國現代性中應有的主體意識和本土立場。本書結構合理,邏輯清晰,舉例豐富,篇幅適度,語言生動活潑,是一部適合當下年輕讀者閱讀趣味的中國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目錄
3/自知者明:我們是誰
8/知人者智:他們是誰
13/何謂“中國”
21/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
26/中國人與中國文化
30/文明的他者與想象的異域
38/西洋鏡中的中國和中國人
45/文明的交融、疊積與生成
53/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二輯 從民族性格看中國文化
59/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
63/中國人的性格
68/中國人筆下的“中國人”
73/中國人并不丑陋
77/自由、自在與自覺
82/不問、不說與不辯
88/君子、大人與小人
93/面子文化與熟人社會
98/穩健與忍耐
103/悠閑生活樂趣
第三輯 重新發現漢語之美
111/英語漢語孰難孰易
117/漢字中的文化密碼
124/天雨流芳與大啟文明
128/妙處難與君說
131/漢語韻律之美
136/由古典詩詞體會漢語之美
142/藏修息游之中國書法
146/方言的妙趣與魅力
151/熟語的文化承載與生活趣味
第四輯 中國哲學與藝術精神
159/中國人的天空之上
165/故鄉故土與故園故人
171/中國文化中的人生哲學
176/小我、大我與忘我
181/樂感文化與樂觀精神
186/儒道互補的文化特質與生命智慧
191/中國戲曲中的禮樂教化
196/天人合一的中國藝術精神
202/中國文化藝術中的辯證法
210/意象、意境與意趣
215/詩化中國與詩意人生
221/中國文化的山水人文精神
第五輯 在廟堂與江湖之間
229/作為中國文化母體的“民間”
234/中國人的家和理想家庭生活
241/門楣上與窗欞間的倫理教化
246/院子文化與詩意棲居
252/悠長時日與清平年景
257/中國味道
261/中國茶道
268/中國書房與中國書院
275/由回家過年說中國節
279/追尋原鄉,重建故園
第六輯 重新認識“古今中外”
287/馬戛爾尼來華與郭嵩燾出使
292/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之下
296/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
306/要用世界眼光審視中國傳統文化
311/我們為什么“在路上”
315/走出中國現代化的“倒逼”困境
324/重溫“雙面公使”蒲安臣的中國觀
329/真正的自信:我們就是我們
336/未來的自許:我們就是“我”們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節選
自知者明:我們是誰 前幾天在校園遇到一位中國畫專業畢業生,問其畢業去向,他說出國留學。我好奇中國畫專業到國外學什么,他有一點自豪地說:去英國,學“漢學”專業。 我忽然對他有一點隱約的敬意了。盡管接下來他對這一選擇的原因表述并不宏大和深刻,但我相信,他學成之后,不僅能夠獲得對中國畫的新認識,也可以獲得從“外部”理解中國、理解中華文明的新方法,獲得更深入、更完整地回到中國畫和中國“內部”的新路徑。 作為“95后”,他能夠想到去研究一百多年來外部世界對我們的研究——在世界經濟愈發一體化、政治日益復雜化、科技加速現代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近二百年乃至近五百年來中國與世界的文明交匯,這可否理解為今天年輕一代中國人在獲得人類文明的比較大的格局和視野后,潛意識中有一種文明“自覺”意識的蘇醒和一份“自知”訴求的開啟?如此說來,這“隱約的敬意”里,似乎也包含著作為“65后”的中國人對“95后”這一代的羨慕。 縱觀近二百年來的歷史,中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能夠以如此便捷的方式“進入”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可以以如此輕松的方式“獲取”世界視野;在“出入”世界并“獲取”世界視野之后,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需要嚴肅認真地認識和表述“中國”和“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嚴肅認真地研究和理解“他們” 對“我們”的認識與表述,無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896年,美國演員路易絲 ¬ 喬丹 ¬ 米恩(Louise Jordan Miln)在其《一個西方藝人的東方印象》一書開篇中這樣寫道: 我們對中國的誤解實在太深,世界上再沒有哪個國家遭受過這么深的誤解了。但是,同樣地,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像中國一樣對別人的誤解如此漠不關心。 米恩是19世紀末和丈夫一起來到中國的,她熱愛并深入學習過東方文化,曾出版過《燈會》《山東花園》《北京往事》和《云南一隅》等至少13部關于中國的作品。她的這個論斷應該說是十分準確的。不過那個時候的中國,恐怕不僅是沒有興趣而更是沒有能力去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誤解。 而今天,當我們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是該來關心這些誤解的時候了。 我們被誤解成什么樣?我們為什么被誤解成那樣?這些誤解至今還存在嗎?我們究竟是什么樣?我們應該怎樣來消除這些誤解?這些問題,都是我內心寄希望于出國研究“漢學”的年輕一代來思考回答的。這些問題,也都是一個深深渴望“實現偉大復興”而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民族所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這個近代以來飽受苦難的民族還借由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走上了富強之路,這也令“他們”充滿或者說加深了誤解。 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我們和西方國家諸多彼此“難以理解”之處。比如說,中國人的婚禮上有一項“改口”儀式,就是新娘對公公婆婆和新郎對岳父岳母的稱呼要從叔叔、 阿姨改為“爸”“媽”。從此,雙方父母就成了“咱爸咱媽”。我曾問一位朋友,未來你兒女結婚后,你的兒媳婦或女婿不稱呼你“媽”而直呼你名字,你會怎么想?她開玩笑地說,我會氣暈過去的。直呼長輩之名,這在西方國家是*平常不過的事情,而在我們這里卻是不符合人倫之禮的,是“沒教養”的表現。但實際上,這看似不可理解的生活習俗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是我們要調整心態,以敞開的胸懷來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因為人類文明的大花園里本來就是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我們中國人還有句“罵人不帶臟字”的俗語: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有。但想想看,一大片林子里只有一種鳥兒,是不是也不合于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置身一片偌大的林子里,我們需要理性地審視“我們是誰”。兩千多年前的《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臘德爾菲神殿上也有“人啊,認識你自己”的所謂“神諭”。清醒地認識自己,我們就可以不焦慮、不慌張、不自卑、不自傲,坦然自在地擁抱陽光雨露或接納八面來風。 但“我們是誰”的這份自知,對中國人來說至今似乎仍是一項未完成的功課。因為真正理性的認識,多數需要建立在與他者相遇后的自省基礎上,建立在對他者的了解基礎上,即所謂“知己知彼”,否則很容易成為自說自話式的盲目自大或者自卑。而對中國人來說,近代與他者的相遇,不幸是以一種極為特殊的方式開始的——被迫打開家門,迎接他者的闖入。“闖入”這個詞語本身即帶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情色彩,有對峙的心態,有緊張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理性的認識”顯然是不可能的,不僅是我們看他們,也包括他們看我們。 從“東方睡獅”到“東亞病夫”,從“中國崩潰”到“中國威脅”,西洋哈哈鏡中的我們,難免帶有“西洋”的先入之見。今天,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博弈的時代進程中,世界范圍的民族主義都有所抬頭,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愈益澎湃激蕩,我們非常需要自鑄明鏡以自照——我們有能力自鑄明鏡,我們有勇氣正視自我,這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涵。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去正視他者——不需像*初他們“闖入”時去“仰視”他們,也不必像后來“站起來”時去“俯視”他們,時代已經賦予我們“正視”的條件,這也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1926年,魯迅在《馬上支日記》中寫道:“中國人總不肯研究自己。”10年后的10月5日,他去世前14天,《中流》雜志上發表了他的雜文《立此存照(三)》,其中這樣寫道:其實,中國人是并非“沒有自知”之明的,缺點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譬如病人,患著浮腫,而諱疾忌醫,但愿別人胡涂,誤認他為肥胖。 魯迅八十多年前的沉痛與激憤之語,揭示出我們由曾經輝煌而后落后挨打飽受屈辱所造就的盲目自卑與盲目自傲混雜糾結的心態,也給了我們今天獲取“自知之明”時一份必要的警醒。 當然,任何受制于歷史、時代與自身種種局限的個體,要想整體認知置身其中的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是面對如此源遠流長、兼容并蓄的中國文化長河所浸潤滋養出來的“中國人”,個人的目力所及太有限了。但是,越是這樣,作為內部個體的“自省”的意義就越是凸顯出來。我們可以借助他者的眼光而“客觀”,沿著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這兩種循環往復的路徑,來端詳和省察“我們”,同時也打量“他者”。這是當代中國人在澎湃激蕩的世界文化浪潮中站穩腳跟的“定力”之所在,認清真實的自己并清楚地告訴世界:“我們”是誰,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道路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 當然,“我們”的人口總量如此龐大,地域與族群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如此巨大,近二百年來外來文化沖擊的力度和我們自身應對變化的反應又如此復雜,認識與表述“我們是誰”極易陷入“一說就錯”的困境;但如果因此我們都“不說”,就很可能陷入對“我們”的客觀認知更加偏差的困境。只有不斷地思考、審視和言說,我們才能夠接近整體而客觀的認知,從而以真正自信的心態和從容的狀態融入人類文明的歷史潮流。 那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就是我們,是浸潤在古老而日新的中華文明中的中國人,是和世界所有民族“美美與共”的中國人!我們充分享受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五千年古老文明與兩百年現代化求索的文化沉積相互交織的新時代中國,在我們的父母之邦,在祖先們篳路藍縷的山河大地。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宋修見,男,1967年生,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兼書記、美育研究院院長。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著有《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傳統研究(1919-1949)》《紅樓曙光——中國共產黨與北京大學》和《中華美育精神訪談錄》(主編)等。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