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曾子學刊(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5606
- 條形碼:9787542675606 ; 978-7-5426-756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曾子學刊(第三輯) 本書特色
《曾子學刊》(第三輯)是一本學術性較強的專題論文集。《曾子學刊》是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專題論叢,由中國哲學史學會曾子研究會主辦,意在弘揚包括曾子精神在內的中華 傳統文化。
曾子學刊(第三輯) 內容簡介
《曾子學刊》第三輯聚焦荀子研究,收入《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論社會契約與社會正義——荀子“約定俗成”思想詮釋 》、《論荀子王霸論述的境界論形態》、《從“性樸論”“性惡論”到“善偽論”——以“天論”“性惡”為中心》、《荀學“性樸論”釋義 》、《荀子哲學中“禮”與“法”的關系建構探究》、《荀子的歷史世界》、《荀學視域下的明代荀學史論──建構與批判》等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重點研究了荀子的政治哲學、人性觀念、禮法觀念、荀學與歷史等問題,推進了相關問題的深入討論。
曾子學刊(第三輯) 目錄
治學的方法與文化理想的追求——林安梧教授訪談錄
政治哲學研究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
論社會契約與社會正義——荀子“約定俗成”思想詮釋
論荀子王霸論述的境界論形態
“自然”與“禮”“法”研究
春秋戰國·古典·荀子“知性型”的環境生態觀和人地倫理學
荀子哲學中“禮”與“法”的關系建構探究
荀子之“法”思想及其道德論
荀子人性論研究
從“性樸論”“性惡論”到“善偽論”——以《荀子》之《天論》《性惡》兩篇為核心
荀學“性樸論”釋義——問題之辨析及“性樸”“性惡”在荀學人性論中之定位
《荀子·性惡》引孟子語及荀子人性論的問題
時局視野下的荀子與荀學
荀子思想在戰國末年世局中的意義
荀子的歷史世界
荀學視域下的明代荀學史論——建構與批判
新荀學的理論探索
當代新儒家荀學派登場了——再談我的當代新荀學建構
書評與回應
荀子思想與“為己之學”——評鄧小虎教授的《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
化性起偽與道德動機——回應林宏星教授
曾子學刊(第三輯) 節選
《曾子學刊(第三輯)》: 一、揭示荀子哲學有個等值的、正面表述的普遍形式 先秦孔孟荀之后,首先,漢唐儒者大致循著荀子哲學的路線,但卻淡化或避談荀子天人有分、人性是惡等基本觀點。宋明以來,孟子天人合一、人性是善的說法成為儒家哲學的標準,荀子的基本哲學進一步遭到強烈的抨擊、貶抑。中晚明以來,孟學一系的宋明理學雖然逐漸淡出,但孔孟思想作為儒家正統的地位始終屹立不搖,至今仍然沒有多大的松動。 這樣的接受史透露了荀子哲學一個根本的癥結與困境。也就是說,即便在孟學低迷的時代,就連荀學一路的儒者也無法安心地信服荀子哲學以及公開地表彰荀子哲學。應該說,華人文化里,人們普遍有個正面正向的存在感受。所以,在孟子正面表述的思想的對比下,荀子偏負面表述的思想就持續被排擠、貶抑、放棄或至少是回避了。 其實,在華人文化普遍共有的正面正向的思維與氛圍里,荀子也某個程度地肯定宇宙對人的支持,肯定人向上提升的內在動力。此外,他的外王實踐方案(禮樂教化刑政等)也被歷史上各個朝代正面肯定,普遍遵行。倘若放下成見,回歸荀子哲學本身,就可以感受到荀子哲學整體上、骨子里一樣是正面正向的存在感受與生命情調,只不過在跟孟子哲學相較之下有強弱的差異罷了。事實上,只要本著傅偉勛所謂“創造詮釋學”的精神,參照后代儒學的思想理路,我們就可以幫荀子哲學找到一個正面表述的陽光解讀版。 首先,天地萬物、人類文明都是(并且只是)“陰陽大化”的一路發展所形成的,而在萬物萬象中就蘊含著一定的、素樸的天地之理。這二氣流行、天地化育的本身就是素樸天道,而這基于陰陽二氣的素樸天道以及素樸的天地之理便是人類文明種種價值的終極依據。所以,這是以陰陽二氣也就是自然元氣為本原、本體的本體宇宙觀。其中,從天地化育到人類文明是連續一貫而又有階段差異的。天、人職分不同;人依于天職、天功而存在,但又有自己該承擔的層面。據此,天、人之間就是合中有分的關系(而不是向來以為的天人相分)。如果說,孟子思想肯定天、人兩端各有個價值滿全的存在強項(天道、人性),并且單單就著它們的同一性表彰了天、人合一,那么,荀子思想就是主張天、人兩端各自都是渾沌自然但又蘊藏著一定的價值傾向的整體存在,并從它們的連續相通、有同有異說明了天、人的合中有分。必須說,荀子天人合中有分的觀點一樣可以說成天人合一(因為在其中,合的一面更為基本),它甚至是儒家孟、荀兩種天人合一論中更主要更普遍的一種。 其次,荀子只從情感、欲望、心知的初始直接的表現來論人性(也就是單單從生命開展所依據的起初的“本始材樸”來論人性),從而主張人性是惡。但他也注意到,雖然這個意義下的人性里面沒有善,但圣人還是可以幫大家制作出禮義。而一般人憑借心知也可以學習禮義、遵行禮義來美化情感與欲望,這叫“化性起偽”。今天,如果把荀子的人性概念擴大,把他所謂“偽(為,作為)”的內在動力、內在因素(雖然不那么強烈與直接)也包括在內,我們就可以本著荀子的原意,幫他改口、轉譯地說,其實禮義也在人性中,而人性也是向善的。不妨說,荀子原本的性惡論表述凸顯了人類生命在初始自然、未經調教狀態下(本始材樸)的不可靠;但若改從上述擴大了的人性概念來看,則在荀子對生命的整體認知、全幅描繪(從初始到開展成熟)里,就實實在在蘊含著一個弱性善論的理路了(相對來說,孟子的觀點則是強性善論)。 從上述觀點出發,我建構了一個正面表述的、陽光解讀版的荀子哲學:(1)基于自然元氣的本體宇宙觀;(2)合中有分的天人關系論;(3)性惡、心知話語底下的弱性善論;(4)學知禮義的致知論;(5)“化性起偽”話語底下“積善成性”的修養工夫論;(6)以禮義治國的政治觀。要強調的是,這正面表述版的荀子哲學其實就是荀子哲學原先那負面表述的等值變形,它一樣可以跟荀子的各項實踐方案接軌融合。也就是說,雖然轉說為弱性善正面表述,但在理論效果上,它跟荀子原有的性惡論負面表述是等值的。事實上,它本來就是荀子原本性惡論表述里頭所潛在的理路,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氛圍以及一個新的表述策略下被轉譯、顯明出來而已。 從這個正面表述的陽光解讀版來看,荀子哲學就符合一般華人的心理傾向,能夠被一般華人普遍接受。可以說,它就是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標準形式或者說理想形式。藉由它,荀子哲學與孔子哲學、儒家經典以及歷代許多非孟學的儒家經學、儒家哲學的兼容相通的關系便可以明朗顯現,便可以連結為一個荀學大傳統了(詳下文)。 頗有學者反對我這么大翻轉地將荀子哲學詮釋成一個“性善”標簽的正面表述版。但我這樣的詮釋其實恰恰是忠于荀子哲學的原義。倘若我們明明是在現代語境(包括現代人對人性概念*一般的用法)中講論荀子哲學,在結論上卻還是固守著荀子哲學原有的“性惡”標簽,那反而離開了荀子哲學的原義,等于某個程度改造了荀子哲學,不是單單對荀子哲學的詮釋了(當然,這樣子不見得不好,但這應該看作荀學路線在當代的一個新發展新表現)。還有,我這樣的詮釋其實也是前有所承的。應該說,漢唐以來,荀學派的儒者們對荀子天人有分、人性是惡等基本觀點的淡化、回避,恰恰隱藏著一份“創造的詮釋”的微意,我現在只是更進一步,自覺與明顯地走到終點罷了。 ……
曾子學刊(第三輯) 作者簡介
曾振宇,男,1962年生,江西泰和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有名儒學專家,靠前儒聯理事,靠前儒聯宣傳出版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春秋繁露新注》《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統》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