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互動儀式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425
- 條形碼:9787100203425 ; 978-7-100-20342-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互動儀式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相關領域研究者,對社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鏈”是社會結構的基礎,通過提出所謂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試圖把微觀社會學和宏觀社會學統一起來。這為不少社會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本書也被認為是西方社會理論新發展的重要成果。
互動儀式鏈 內容簡介
《互動儀式鏈》是當代美國有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1941—)積多年研究而完成的一部社會學理論力作。在此書中,他結合相關的社會學理論傳統,系統闡述了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淵源、構成要素、運轉機制及其應用。通過互動儀式鏈模型,柯林斯把微觀分析又擴展到了宏觀層次,從而對社會分層、社會運動與思潮、社會沖突、思想發展及知識分子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解釋。柯林斯強調的以微觀為基礎、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觀點代表了學術界的一種新的綜合性的理論傾向,為許多社會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他也澄清了社會學傳統研究一直忽視情感的問題。因此,本書被認為是西方社會學理論新發展的重要成果。
互動儀式鏈 目錄
序言
鳴謝
**部分 激進的微觀社會學
**章 互動儀式理論綱領
情境而不是個體作為出發點
相沖突的術語
儀式分析的傳統
潛認知儀式主義
功能主義的儀式主義
戈夫曼的互動儀式
準則探尋綱領
文化轉向
IR理論在涂爾干宗教社會學中的經典起源
互動儀式對--般社會學理論的意義
……
第二章 相互關注/情感連帶模型
第三章 情感能量與短暫情感
第四章 互動市場與物質市場
第五章 內化的符號和思維的社會過程
第二部分 應用
第六章 性互動理論
第七章 情境分層
第八章 吸煙儀式與反儀式:作為社會界限史的物質吸食
第九章 作為社會產物的個人主義和內在性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互動儀式鏈 節選
我們所需做的**步是拓展情感概念。通常的用法是將情感當作體驗,它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突然的和激烈的。“不要這么情緒化”是根據這一概念而提醒的建議。眾所周知的情感是*富戲劇性的:恐懼、驚駭、憤怒、尷尬以及高興等等。某些人和某些文化被認為太“無情了”(如在20世紀后期對“祖先是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白人新教徒”文化的毀謗)。但是,戈夫曼與加芬克爾迫使我們認識到,也存在平淡無奇的情感;它們是滲透在社會生活中的持久的、潛在的氛圍或情感狀態。例如,加芬克爾的慣常現實,是以感受為特征的——我強調這是一種感受而不是明確的認知——“這里沒有發生什么不同尋常的事情”。從行動者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無趣味的情感;但是如果加芬克爾是正確的,那么就是有相當多的工作產生了平常性的感覺,而且,使我們自己無法覺察到這類工作本身。慣常現實就是成員的成就。 在戈夫曼和涂爾干看來,日常生活的持久的感覺更加明顯。這些理論強調團結,成員身份感,以及在戈夫曼來說的某人的自我感。如果事情進展順利,就會有平穩持續的感情;盡管在某些重要的情形中,可能會產生“高昂的”感受,或者“低沉的”、壓抑的氣氛。團結感、道德情操、將自己融入情境的熱情,或相伴隨的熱情,以及另一方面的消沉、疏離、尷尬——這些都被認為是持久的情感類型。加芬克爾的慣常性僅僅是處于加減尺度中間的一般的情感屬性。 我的目的并非要參與術語的爭論。按照剛才所討論的關于激烈的或分裂性情感的方式來定義情感,對我們而言是無用的。無論我們稱呼它們什么,我們也必須能夠討論長期的情感狀態,甚至包括某些非常寧靜、平穩,以至無人覺察的情感狀態。在理論術語上,它是*重要的持久的情感(我把它作為情感能量進行討論,EE)。但是,我也將試圖說明,激烈的、短期的情感相對于長期情感的背景而言是很容易解釋的。 事實上,研究者都承認,在所有的社會中均可以發現四種情感,而且或許可以認為它們是基本情感(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概述,參見Turner 2002,68-79)。這四種情感是憤怒、恐懼、喜悅、悲傷/沮喪。哺乳動物與人類共同擁有恐懼和憤怒的基本情感。對人類而言,這些情感的生理基礎在扁桃腺,它是大腦早期進化的一部分。然而,喜悅則并不以特定的大腦區域為基礎,而是延伸出來,不僅來自原始的扁桃腺,而且還來自較晚進化的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的區域;也就是說,喜悅的生理基礎很廣泛,包括大腦中涉及人類的符號功能的主要區域。悲傷也是如此,它沒有對應的明顯特定的大腦區域;它在生理上,是通過神經傳遞素的失敗,以及內分泌系統中荷爾蒙的流動而出現的, 喜悅與悲傷可以用多種術語來表達:高興、興高采烈、熱情、興奮——與其相對的是沮喪、陰郁和消沉。這些是與基本的心理一生理模型相聯系的,我將稱之為高的情感能量與低的情感能量。從IR理論的觀點來看,這兩種情感在大腦中缺乏特定的區域并不令人奇怪。它們是特別的情感與認知的人為混合,意味著大腦認知區域的整體運行。高與低的情感能量來自于交流姿態和情感節奏的連帶,這些對于人類的主體間性而言是獨特的;從個體的角度來講,它們共同緊密地編織成人類的自我。因此從更狹隘的觀點來看,可能會被認為是高興的表現——作為一個短暫的情感體驗——是作為持續時間與強度等級不同的情感能量的長期狀態而延續的。EE提供了能量,并不只是為了身體的活動(例如在極度高興的時刻情感的公開爆發).而首先是為了在社會互動中采取主動的行動,投入熱情,引導建立情感連帶的水平。同樣地,當悲傷或消沉是長期的情感狀態時,它們就成為一種動機力量,降低了活躍的程度,不僅帶來身體的倦怠和退縮(其極端是無法清醒),而且使社會互動變得被動、拖沓和敷衍了事。 在IR理論中,情感能量是由充滿了情感性情境的符號所傳遞的,它跨越了不同的情境。所以EE是人類利用符號進行談話和思考時符號喚起的核心部分。生理學的研究發現進一步支持了IR理論:“高興”作為狹義的短期體驗,EE作為廣義的長期狀態,都不是來自沖動的大腦的特定部分,而是大腦的認知與情感功能的全面活動。同樣,“悲傷”,從廣義與長期的角度即為低的EE,是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的總體降低。說符號承載著EE.這不僅是一種比喻。生理學支持了社會學觀點。 ……
互動儀式鏈 作者簡介
蘭德爾??柯林斯,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他曾先后在加州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劍橋大學等校任教。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學理論、社會沖突、社會分層、文化、宗教、情感等。柯林斯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著作成果,如《沖突社會學:關于一門解釋性的科學》(1975年)、《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1979年)、《韋伯的社會學理論》(1986年)、《理論社會學》(1988年)、《四個社會學傳統》(1994年)、《哲學社會學:一種全球知識分子變遷理論》(1998年)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