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沒那個狀態了:年輕人的人生通透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602257
- 條形碼:9787522602257 ; 978-7-5226-022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沒那個狀態了:年輕人的人生通透指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獲盧璐、米粒、柳緒綱等數十位媒體人及暢銷書作家聯名力薦的爆款好書。 ★ 想攢錢卻又總是“月光”;想干一番大事卻又深患“懶癌”;往前沒把握,往后沒退路,站在原地又惴惴不安……我們總是立志咸魚翻身,卻又總是一不小心粘了鍋!全書 34篇有趣有料的故事,犀利戳心,送給想躺平又心有不甘的你。 ★ 這是一本專屬年輕人的答案之書,專治“三分鐘熱度”“玻璃心”“糾結擰巴”“低氣壓”,讓我們一起活成人間大明白。 ★ 生活的真相就是:除了崩潰容易,其他都很難。34個煩惱問答,幫你看清這個浮躁的世界和充滿欲望的自己。愿你清醒、通透、豁達。
沒那個狀態了:年輕人的人生通透指南 內容簡介
想攢錢卻又總是“月光”;想干一番大事卻又深患“懶癌”;往前沒把握,往后沒退路,站在原地又惴惴不安……我們總是立志咸魚翻身,卻又總是一不小心粘了鍋!怎么辦?全書34篇有趣有料的故事,犀利戳心,專治“三分鐘熱度”“玻璃心”、糾結擰巴、“低氣壓”,這是一本專屬年輕人的答案之書,34個煩惱問答,送給想躺平又心有不甘的你。
沒那個狀態了:年輕人的人生通透指南 目錄
**章 本想來個咸魚翻身,一不小心卻粘鍋了!
想攢錢卻又總是“月光”怎么辦?
深患“懶癌”怎么辦?
財商教育真的有必要嗎?
有必要早早地規劃未來嗎?
總是被否定,我還該不該相信自己?
為什么我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安逸的生活那么舒服,我為什么還要努力?
第二章 我病了,一打工就自閉的那種!
面對一份不感興趣的工作,我該不該辭職?
為什么我明明很努力了,進步卻很慢?
當失敗接踵而來,我是該堅持還是該放棄?
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能成功嗎?
當機會降臨,怎樣才能牢牢地抓住它?
我該給自己定高價還是定低價?
我該相信“是金子到哪兒都能發光”嗎?
公司的集體活動,我該不該婉拒?
第三章 當我開始不停地切換人格時,我裂了!
我很怕麻煩別人,這樣是好還是壞?
如何把握人際關系中的分寸感?
說話常常不夠得體,該怎么改變?
我的愛好很俗氣,我該繼續堅持它嗎?
對喜歡的東西,我該轟轟烈烈地去爭取嗎?
時不時地感覺孤獨,該怎么辦?
第四章 外表唯唯諾諾的乖乖仔,內心一等一的頂嘴王!
面對催婚,我真的只能躲清凈嗎?
年紀不小了,我該聽過來人的話將就將就嗎?
婚姻生活一地雞毛,還有辦法改善嗎?
給爸媽買禮物,他們總嫌我亂花錢怎么辦?
爸媽常年吵架,我該勸他們離婚嗎?
他對我不夠好,我該生氣嗎?
第五章 算了算了,我心態超好的!
生活太難了,我該怎么辦?
壓力總是很大,很焦慮怎么辦?
外界這么嘈雜,我該如何自處?
如何克服怎么都開心不起來?
越努力越幸運,是真的嗎?
如果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那努力還有什么意義?
我們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
沒那個狀態了:年輕人的人生通透指南 節選
公司的集體活動,我該不該婉拒? 01 讀余華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記得這樣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這不禁讓我有一種“中年人才知獨處的可貴,年輕人追求合群略顯狼狽”的錯覺。 我的“忘年交”小伙伴玲玲剛剛19歲,在一家文化公司實習,時不時會給我發來中午在公司和同事聚餐的照片,她在中間笑得*開心。 工作日一起吃午飯,周末還會和大家一起玩兒,這是玲玲覺得自己能夠融入集體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每次活動上她都是活躍分子。在她看來,周五晚上下班大家一起吃個飯、聊聊天,忘掉一周的工作煩惱,開啟周末的美好時光,非常愜意。可是,就有一個女孩子樂樂,每次都拒絕他們的邀請,不是家里有事,就是外面有約。總之,只要下班了,你就別想約到她參加集體活動。 玲玲問我:“明明大家都相處得不錯,可為什么樂樂就是不愿意參加我們周末的聚餐呢?也花不了多少錢,更花不了多少時間,而且本來她也是要吃晚飯的呀?” 我問玲玲:“你同事樂樂多大了?結婚了嗎?”玲玲說:“好像是28歲了,快結婚了。” 我瞬間了然:這就是一個即將步入婚姻生活的女孩兒和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女孩兒的區別了。我太懂這種感受了:工作中,基于職場禮儀,很多人會藏起那個鋒芒畢露的自己,換之為人畜無害、微笑可親的職場精英的形象。當一周工作結束時,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人在自家飄窗上小酌的安靜,而不是喧鬧到深夜的面具般的假笑。 盡可能地快速逃離工作場合,給自己留下一點兒喘息的空間,這是一個職場老人愿意選擇的減壓方式,也是職場新人很難理解的*后的倔強。 我告訴玲玲:“可能碰巧她家中真的有事吧。再說了,好不容易周末了,還不允許別人有點兒私人空間了?” 玲玲說:“可是這樣顯得不太合群呀。” 我說:“那你有沒有想拒絕的時候呢?” 玲玲思考了很久,說:“好像也有。到了周末,有時候我還是挺希望和朋友約個飯,或者回家看看綜藝節目減減壓的。只是,我總是想,我是職場新人,這種集體活動缺席顯得不好,領導會覺得我不給他面子。” 我拍了拍玲玲:“選擇那個讓自己更開心的方式生活吧。你要相信,適當地學會說‘不’,并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會對你的職場生涯產生什么不可挽回的危害。” 02 朋友露露這個月第20次加班、第5次爽約。我們一群閨密都很奇怪:為什么她總有加不完的班? “你為什么不能在工作時間內完成你的工作?” 露露很委屈:“同事著急去接孩子放學,工作只能交給我;有的同事說男朋友已經等著了,要去約會,我就要負責收尾工作。” “你為什么不能拒絕?” “可是……會得罪人吧?” …… 努力合群下,露露獲得的是什么呢?是臨時接手的工作在忙亂中出了差錯,被領導罵;是同事們覺得她老實好欺負,更加肆無忌憚地推給她的無窮無盡的工作…… 露露努力合群的樣子,看起來真的很狼狽。 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會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想起我自己:小學,為了當老師口中的乖孩子,努力忍著同學的欺凌而不愿吱聲;初中,為了做老好人,默默忍受同學借錢不還,攢了好幾個月的零花錢打了水漂;高中,為了不被說早戀,不敢向喜歡的人表白;大學,為了融入所謂的集體生活,不得不在深夜里陪著舍友聊心事;工作后,在朋友圈里,只要別人曬自拍、曬孩子,就會忙不迭地點個贊,夸照片漂亮、孩子可愛…… 就這樣,一路迎合別人,本以為能換來周遭人的好感,活到年近而立才猛然發現,身邊并沒有一個交心的朋友。 你是否也如我一般,努力學著察言觀色,學著說俏皮話,學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上一次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是什么時候?你還要裝多久才可以不再為了討好別人而活? 03 尼采說:“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 有很多人是因為孤獨才犧牲獨立精神和真實意愿,推杯換盞,融入群體之中的。然而,盲目的合群卻是平庸的開始。因為你所在的圈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盲目合群很容易會被身邊平庸的人同化,*終變得和他們一樣。更怕的是,你努力合群還可能會變成別人談資里的調味品,*終失去自我的同時還失去生活。 所謂合群,一定要有選擇地合群。前提就是先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并在這個圈子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沒有誰是天生屬于某個圈子的,你需要尋找適合你的地方,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對于職場新人而言,想要合群,絕不只是“拿拿快遞倒倒水、參加集體活動跑斷腿”,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團隊帶來新的活力和創意,不捅婁子不補刀,不撂挑子不逃跑。靠譜、專業、真誠、獨立,這才是融入職場的*好表現。 不要去追一匹馬,而要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自會有大批駿馬馳騁在你的草場上;不要去刻意巴結哪一個人,把費盡心思琢磨別人喜好的時間拿來完善自己,待到時機成熟,自有一大批的朋友任你選擇。 用人情交換得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和心意吸引來的朋友才能長久。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要有力量得多。 說真的,看看你在公司努力合群的樣子,自己是不是也有點兒心疼自己呢? 想攢錢卻又總是“月光”怎么辦? 01 要問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大的收獲是什么,我打心底里認為,是懂得了存錢的重要性。 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從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就開始掌握了家里的財政大權,從一個雙手不沾陽春水、一心只買奢侈品的“小傲嬌”,變成了一個精打細算把賬記、滿心只想薅羊毛的“小卑微”。 沒錢的感覺,真的是太不好了。 沒有錢,你只能看著年過半百的父母節衣縮食,舍不得吃穿。 沒有錢,你只能看著愛人每天為了不喜歡的工作疲于奔命卻不敢離職。 作家張愛玲說過:“我喜歡錢,是因為我吃過沒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多么直白,多么坦誠,又是多么現實。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嘗到了沒錢的苦:3個月甚至半年的待業,讓自己本就不甚寬裕的錢包迅速變得干癟,這時候,回想起年前自己意氣風發地裸辭,內心無盡地后悔,心里盼望著此刻能有一份工作維持之前的收入就阿彌陀佛了……不少人心里可能都閃過這個念頭:要是前幾年開始存錢、學習理財,現在也不用過得這么窘迫了。 存錢有多重要?缺一次錢,你就懂了。 忘了在哪兒看過這樣一段話:“富人*大的優勢就是生活容錯率高,做錯了也一樣可以彌補。不像普通人,當公司突然停工停薪,下個月的房貸、車貸就不知道從哪里出了。當至親突患疾病,藥水比金子還要貴,沒有存款,可能丟掉的就是一條命了。”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錢重不重要并不在于你的想法,而在于你什么時候需要用到它。 02 有的人為錢所困,有的人卻因錢而解困。 1950年左右,哈珀·李在英國航空公司擔任票務人員。她很喜愛寫作,但因為生活所迫,只能在空閑時間進行創作。她深知這樣的寫作方式很難取得什么大成就,這讓她無比痛苦。這時,她的兩位紐約朋友——布朗夫婦決定助她一臂之力。 布朗夫婦認為哈珀·李是一個被生活埋沒的才女,于是就把一張支票作為圣誕禮物送給了哈珀·李。這張支票的金額相當于哈珀·李一年的工資。這個裝有支票的信封里還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愿你用一年的時間,來寫你喜歡的東西,圣誕快樂。”就是在這一年里,哈珀·李完成了長篇名著《殺死一只知更鳥》,迄今為止,這本書已經在全世界賣出了超過4000萬冊。 當然,你可能會說:“我怎么遇不到這樣的貴人呢?愿意贈送一年的收入讓我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實際上,這個貴人不必是別人,完全可以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靠自己存錢、儲蓄,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很多時候,大多數人恰恰就是因為手上的“彈藥”不夠,沒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進步,每天只能盯著自己的飯碗,沒辦法嘗試任何潛在的機會。 錢可能不是萬能的,但有錢卻可以幫你走得更遠。充足的存款會讓你的格局變大,能讓你的目光不再只盯著眼前的飯碗、短暫的享樂,而是調動思維尋找自己人生的破局點,盡可能走上一條快速成長的道路。 03 關于存錢,我聯想到豆瓣上名為“摳門女性聯合會”和“摳門男性聯合會”的小組。 其中有一個男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自己煮面條,1塊錢1袋的面條夠他吃三天;為了更省錢,他還專門用公司的微波爐煮面,這樣可以幫他節省水電費;他還買了13塊錢4瓶的豆瓣醬,他不光吃醬,還把豆瓣醬里的紅油分離出來,用它偶爾煎個雞蛋改善生活——當然,雞蛋也得是降價的……通過以上方案,他吃三天僅需花費 5 塊錢…… 雖然我不建議大家按照這樣極端的方式去省錢,但里面的有些思路值得我們借鑒:不花不必要的錢、學會利用資源。 其實存錢對我們來說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克制自己的物欲。要知道,現在每一個小小的App背后,可能就隱藏著上千人的團隊,他們使用各種強大的技術能力、心理研究,引導你心甘情愿地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他們的產品上。他們每天研究你的喜好、需求,把五花八門的商品和內容推送到你面前,引導你買一些可能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其結果就是,你用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買了一堆很“雞肋”的東西。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商家通過各種渠道鼓勵高消費,這又讓很多人不知不覺地掉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中。 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不是被一波又一波的廣告宣傳影響你的判斷力。 都說存錢是頂級的自律,因為它意味著你要抵抗來自人性深處的享樂、懶惰和消費、攀比的欲望,當你開始存錢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正變得越來越強大。 能夠存得住錢的人都是高手,他們不圖一時的享受,之所以能夠忍一時,是因為他們在謀一世。 04 存錢的**步,是制訂明確的儲蓄計劃。 每個月收到工資,先按照個人所需把錢分成4份:日常基礎消費、享受型花銷、每月固定儲蓄、彈性投資。 日常基礎消費就是簡單的衣食住行,是每個月*基本的開銷。享受型花銷則是用來社交、娛樂和提高生活品質的,這樣我們把錢花在刀刃上的同時,也能適當調劑生活。每月固定儲蓄就是設置一個固定賬戶,每個月固定儲蓄,只進不出。剩下的錢,則可以用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可以投資理財,讓錢生錢;也可以投資大腦,讓知識生錢。總體上,遵循“20%的錢儲蓄,80%的錢生活”的原則。 當你將錢分到不同的賬戶時,你會發現自己可用的資金其實并不多,而想買東西的時候,你也會開始考慮,現在的預算是不是已經超支了,下個月能補回來嗎? 存錢的第二步,是學會盤點收入和支出。 光分錢不記賬,依然會該花多少花多少。每個月吃飯用多少錢?買衣服用多少線?交通費多少錢?把日常所有的支出分門別類地記下來,月末就可以進行盤點分析,有針對性地做出改進。 飲食上消費高了,就可以多試著自己做飯; 服飾上花得多了,就可以選性價比更高的衣服去買; 交通費比例高了,就早點起床搭乘便宜些的地鐵和公交…… 舉個例子,花100元去買衣服和花300元去買衣服,你的生活質量并不會有很大的區別,但你能存下來的,卻是200元錢。 請相信,隨著你的存款越來越多,你的底氣也會越來越足。多賺錢,會存錢,才是成年人*快樂的事情。 面對催婚,我真的只能躲清凈嗎? 提起過年回家,相信大部分人腦海中出現的畫面都是:爸爸拌的餃子餡兒,媽媽搟的餃子皮兒,奶奶擺的果盤兒,兄弟姐妹歡呼雀躍的臉龐,同學好友舉起的酒杯,人滿為患的麻將桌兒,不絕于耳的鞭炮聲…… 然而在想到這些美好畫面的同時,一些人腦海里還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什么時候談戀愛?” “什么時候結婚?” “誰誰家兒子三年抱了倆!” …… 雖然句句關心,但聽到耳朵里卻是句句扎心,好好一個假期剛剛逃離了工作上的紛擾,卻又很快入陷入了人生難題。 催婚是春節期間盤桓在當代未婚青年人中的**道難題。不,說春節怕是還不夠,它應當是我們每一次回家都要面臨的旁敲側擊。 好哥們兒猴子是1991年出生的,他說現在可不只女生被催婚,作為一個即將踏入30歲大關的優秀男青年,自己也要被媽媽給逼瘋了:“我媽現在和我說話,三句離不開給我介紹對象,她說她現在為了我的婚姻天天失眠。這讓我覺得,我今年要是還不能給我媽帶回去一個媳婦兒,我就是大逆不道。其實我也盡力了啊,為了相親,光是去年一年,我就從上海趕回老家6趟。” 回家6趟,認識了一堆姑娘,卻沒有一個合適的。要么是別人看不上他,要么是他沒看上人家,總之就是沒成功,而他媽媽卻偏激地認為這統統是猴子的責任——眼光太高。 可猴子心里也很委屈:“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90后’沒結婚的年輕男女多了去了,又不是只有我一個。更何況,我是個男人,等經濟條件上去了,年齡大點兒也不愁找對象。” 回家面對爸媽的日子里,據理力爭不對,沉默應付也不對,所以即便老家就在上海周邊,節假日一到,猴子也是秉著“能躲就躲,能避就避”的原則,盡量不回家。雖然有時候,他也會想念媽媽包的餃子,爸爸做的紅燒魚,可只要一想到回去要面臨的靈魂拷問,他就放下了訂車票的手機。 這個世界上,*大的遺憾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道理誰都懂,可很多人依舊不愿意委屈自己回去惹一身埋怨。 面對催婚,我們就真的只有“躲清凈”這一種解決方案了嗎?我們如何才能讓爸媽知道,不是自己不愿意結婚,而是要找到一個和自己靈魂契合的人共度一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遇呢? 01 小菁今年29歲了,過完年回來大家以為她會像往常一樣聲淚俱下地吐槽被父母催婚的種種細節、被逼相親的種種遭遇,可沒想到她到了辦公室,先給辦公室的小伙伴每人帶了一份包裝精美的糕點,還樂滋滋地跟大家說,這是自己媽媽親手做的。 要知道,去年的小菁,可是在大年初三就被她媽媽趕出了家門——因為她不配合相親。今年這是怎么了? 原來,小菁今年回家,一改往日睡到日曬三竿的作風,一到家就幫媽媽洗碗拖地、陪媽媽逛街買菜,早上給家里人做早餐,晚飯后陪父母散步,讓媽媽倍感欣慰。 媽媽言語中雖然也時不時提到小菁年齡不小了,要考慮終身大事了,可小菁都笑瞇瞇地點頭稱是,不再像個火藥桶一樣一點就炸,就這樣,父母的嘮叨聲逐漸被女兒的乖巧懂事消弭于無形。 在家的這段時間小菁還時不時地陪媽媽做點心,在其樂融融的氛圍里,小菁趁機向媽媽說明了自己的打算:有合適的男孩子會相處著試試看,但感情也是要靠緣分的。如果媽媽身邊有適合自己的男生,自己也可以試著去認識一下。 看到女兒不再抗拒相親,小菁媽媽也就不再盲目地給女兒介紹對象了,反而認真地篩選起身邊的適齡小伙子。 一個年節下來,媽媽不再抱怨,女兒也不再叛逆,一家人終于又變得像從前一樣和和睦睦的了。 其實,和父母的關系緊張,更多是我們的溝通方式不正確造成的。作為已經成年的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上,也已經和上一輩的父母產生了不小的偏差。而如何理解這份偏差,并且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去感受,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和修煉的功課。 02 2019年,一個國際著名護膚品牌發布了一組廣告片,聚焦于在外打拼的職場單身女性以及她們所要面對的婚姻壓力。 該品牌邀請了三位現實生活中的獨立女性來分享她們的故事,并鼓勵她們和父母勇敢地邁出改變的**步,與彼此和解。 短片中的父母說出了大多數父母對于女兒婚姻的態度:“女孩子在外打拼太累了,還是傳統一點兒好,回歸家庭生兒育女才是女孩子該干的事。”但是三位獨立女性的想法卻是:“在這個世界上,我首先要學會的是獨立,而不是嫁為人妻。” 這正是當代父母與子女之間對于婚姻和女性價值的理解上的沖突。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希望自己的寶貝女兒能活得輕松幸福一些;可站在女孩兒自身的角度,卻希望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多的主動權。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面對這種局面,如果選擇僵持,那年輕人回家過年必然會成為一種負擔;但如果雙方選擇深入溝通和相互理解,那大家相處的可能就會更輕松一些,將來也就不會有那么多遺憾。 故事發展到后來,女兒邀請父母來到兩座城市中間的地方見面,女孩們坦白了自己對父母的愛和理解,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終獲得了父母的理解與支持。 03 不幸的婚姻會帶給人痛苦,幸福的婚姻則會帶給我們快樂。 如果能通過相親結識與自己共度余生的愛人,也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與其與父母爭執、拒絕相親,不如把相親當作擴大自己社交面的平臺,多認識一些朋友,生活也會有更多的樂趣。 我的大學姐妹就是通過相親認識到現在的老公的。他們結婚已有兩年,每天都生活得很開心,時常逗趣拌嘴調劑生活,公婆也很開明地沒催他們生孩子,只讓他們過好自己的二人世界,偶爾還會過來給他們做頓大餐。 1994年出生的好友妮可*近也一改往日“不婚不育保平安”的想法,開始讓朋友給她介紹男朋友。不僅如此,她還注冊了某相親網站的會員。她說,以前很抵觸相親,覺得“被剩下”的人肯定在哪些方面有缺點,現在自己“被剩下”,才覺得,“被剩下”是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簽,“剩下”的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只是緣分未到,而自己又不愿將就而已。 *后,妮可在相親網站上找到了與自己志趣相投的男朋友,現在正處在深入了解中,不管*后結果如何,她都覺得這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催婚,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關愛,他們害怕自己百年以后,自己的“心頭肉”因為沒有人照顧而感到孤獨。但是,年輕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希望另一半能與自己志趣相投、靈魂合拍,這樣,他們才更有勇氣走進婚姻。 無論如何,我們都在一天天長大,我們的父母也在一天天老去,希望我們不要因為催婚而使彼此產生隔閡,主動做出一些改變,你會發現更多關于親情和愛的真諦。
沒那個狀態了:年輕人的人生通透指南 作者簡介
羅麗亞: 做過記者、編輯,現為 職業作家。文風暖心而勵志 ,其文章常被[人民日報] [清華南都]等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轉載,多篇文章閱讀量破百萬。已出版作品《遠方未必遠,未來一定來》。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