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孫應時的學宦生涯: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52818
- 條形碼:9787505752818 ; 978-7-5057-528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孫應時的學宦生涯: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精裝) 本書特色
l 黃寬重先生深耕南宋史多年,他以獨特銳利的史家眼光,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發現了曾任權相史彌遠塾師卻名不見經傳的孫應時,這個中低層士人坎坷跌宕的一生折射出一幅更加逼真、具體的南宋中期政治圖景。 l 以豐富、多元的文集尤其是書信作為主要研究材料,在具體歷史情境中,還原歷史人物的生命歷程,從而勾勒出一個邊緣性小人物真實、豐滿而具有故事性的人生軌跡,為宋史學界將目光轉入下層社會做出了一次成功的示范。
新書--孫應時的學宦生涯: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考證精詳、立意獨到的學術型人物傳記。作者一反以往南宋政治史、學術思想史研究側重于名臣大儒的傾向,通過孫應時這位南宋中期中下層士人的個案研究,立體化多維度地摹畫當時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復雜糾葛,既揭示中低層士人研究對于理解宋代學術與政治整體發展的重要性,也傳達出宏闊的歷史感與細膩的人際溫情,是一部具有典范意義的傳記性研究著作。
新書--孫應時的學宦生涯: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精裝) 目錄
**章 導言
第二章 奠基鄉里:孫氏家族及其余姚人際網絡
一、緣起于教育的孫、胡、莫三氏世交
二、鄉里網絡互惠:孫應時對胡氏后人的扶持
三、孫氏二代授業鄉里的師友關系
四、小結
第三章 學宦難兼:為學仕進的左支右絀與人際的拓展
一、選人宦海,強復求祿
二、毅然任幕,改謀京官
三、小結
第四章 黨禁池魚:政局動蕩下的因應與人際網絡重構
一、政局驟變,杜門省事
二、不計禍福,勉任常熟
三、時運不濟,終遭劾罷
四、小結
第五章 師承轉益:陸學門人的師從變化與道學流派競合
一、亦陸亦朱:孫應時進入太學以后的師從與轉向
二、轉益多師的陸門弟子
三、傳揚陸學的沈煥、沈炳兄弟
四、小結
第六章 應變世變:慶元黨禁前后孫應時學友的遭遇與應對
一、直言賈禍:呂祖儉
二、名節難保:項安世
三、仕途轉折:石宗昭
四、因人升陟:周南
五、人事牽絆:王柟
六、小結
第七章 青史播芳:孫應時的平反與《燭湖集》
一、開禧北伐與丘崈起復、史彌遠執政
二、孫應時與史彌遠
三、平反與身后褒榮
四、小結
第八章 結語
后記
附錄一 文淵閣本與靜遠軒藏本《 燭湖集》簡介
附錄二 孫應時書文編年與整理
一、《燭湖集》的流傳與版本
二、文淵閣本與靜遠軒藏本的比勘
三、小結
參考書目
新書--孫應時的學宦生涯: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精裝) 節選
為什么談宋代士人? 宋代的歷史意義,在其奠定傳統中國爾后近千年以士人為主流群體的社會風貌。宋朝采行文治,通過相對公開的科舉制度,以鄉試、省試與殿試三級考試,拔擢士人進入官僚體系。通過殿試這道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后關卡,士人便可獲得任命為基層親民、幕職或學職官員,搖身為國家統治階層,享有賦役優惠,吸引無數庶民投入舉業,祈求一朝翻轉個人與家族命運。受惠于宋代社會經濟繁榮、教育普及與印刷技術發展,庶民階層獲取知識的渠道更為便捷。讀書識字、從師業儒者急速膨脹,進士數量持續增加,士人群體逐漸擴大,明顯取代門第貴胄;學術也由家學轉成師承,強化師承淵源,形成門派。在宋代文治政策下,以舉業仕進為目標的一般士人,和為數眾多以蔭補入仕的高官子弟,形成新興士人階層。這些以知識謀生的士人,共同促成了宋代以降的政治與社會變革,并引導了學術文化趨向,成為傳統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的主流群體。 然而,宋代的文治政策也構成了士人之間不同的群體劃分。當業舉人數增加,考試競爭漸趨激烈,絕大多數舉子被摒于官場之外,必須靠知識在各行各業謀職,以獲取生活之資。少數有幸者考中進士,釋褐為官,卻并不意味著從此平步青云。宋代職官體系主要將官員區分為選人與京官二類,士人取得進士出身后,多半先獲選人身份,只能擔任低階官職;選人必須通過種種考驗,才有機會改換任官資格,躋身京官之列。宋朝設計循資序、考課與薦舉等制度,通過細密繁復的程序與標準,拔擢符合資格、具備潛力的選人升任京官。選人晉升京官,除了才能,更仰賴奠基于仕宦人際網絡的薦舉制度。按規定,晉升京官須有五封長官舉薦信,而舉薦者又有官階與推薦額度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推薦者必須承擔受薦者宦歷表現的連坐責任,能否信任受薦者是影響舉薦意愿的重要因素。薦舉制度攸關士人宦途發展,無法取得有力舉薦就只能在龐大的官僚系統中緩慢循資攀爬,使得士人官僚在仕宦的過程中,須著力于經營并累積人脈。選人改官升遷所面臨的挑戰絲毫不遜于科舉考試,而取得舉薦與否更在科舉出身之外,進一步凸顯出士人之間的群體差異。 從讀書業舉到中舉任官前的養成過程中,士人受到個人才學能力、家族資源與社會關系等多方影響。釋褐為官后,在分層負責、循序升階的官職設計下,龐大的官僚群體出現金字塔式的官序差異,低階員多,高官位少,職官制度搭配舉薦制度,使官職升遷競爭更為激烈。眾多進士中,只有少數能獲得京官乃至朝官職位;能爬升到金字塔頂端成為決策者,則為數更少。絕大多數的進士終其一生沉浮于選人階層,只能出任低階州縣層級官職。因此,宋代文治政策首先在士人群體中,區隔出中舉者與落第者;而通過科舉取得官職之后,士人官員又逐漸形成三大級別:州縣基層親民或幕職的選人、中高階的京官與朝官,以及極少數居金字塔頂端的宰執高官。 士人群體是學界長期以來研究中國近世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不過,學界對宋代士人的關注多集中于高官與大儒,主要議題有三:一是重視高層士人官僚與著名學者的角色、君臣關系,以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二是強調不同士人官僚之間的集體性與彼此競合,以呈現朋黨、學派等群體的對立性與差異性;三是說明科舉考試對士人乃至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性,通過成功個案,論述其在行政與學術方面的杰出表現。這三項研究成果彰顯了少數精英士人在宋代乃至近世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影響力,也形成探討中國政治與學術思想史的焦點。然而,學界對中低階層士人官僚和無出身士人,則所知甚少。此現象來自既有政治史研究格局和史料囿限的雙重影響,以致宋代史研究議題長期以來始終聚焦于士人精英,討論內容環繞主要事件、領袖生平,以及各種制度發展,難有突破。以道學研究而論,美國學者田浩(Hoyt C. Tillman)教授關注宋代重要道學家,研究成就斐然。當回顧學界既有成果時,他尤呼吁研究道學應將探討觸角持續擴及參與道學的一般士人,而非限于幾位領袖人物;同時,學界對道學以外的南宋儒學者所知更少,也必須加以關注。這項呼吁正說明目前學界對宋代士人的研究尚有極大發展空間;除了聲譽卓著杰出的學者、政治家與高級官僚,為數眾多的中低階層官僚,乃至活動于基層社會各層面士人的生命世界,都值得進一步開拓。 本書目標之一,便在回應學界關注中低階層士人生命世界的呼吁。對宋代士人及其家族而言,科舉與薦舉兩項制度的重要性等量齊觀——科舉提供了士人個人的身份轉換,乃至其家族連帶轉為統治階層的起家機會;薦舉則直接左右了士人日后的仕途發展,政務能力與人際網絡的經營攸關仕途榮衰。政治大環境變動是影響士人生涯的外在條件,相較于高官大儒,中低階層士人缺乏改變大環境的能力,則其如何應對外在環境變化,更值得審慎觀察思考。這些復雜且多樣的問題,是了解宋代士人階層乃至政治文化不能回避的課題。學界雖已認識到相關議題的重要性,但由于史料零散,匯整梳理不易,一時難有明顯而突出的成果。 鑒此,本書選擇以孝宗、寧宗朝官員孫應時的宦歷與人生境遇,探索在南宋政治變動*激越的時代里中低階層士人的生命世界。關注議題既聚焦于孫應時及其學友致力兼顧學、宦的努力與生命歷程的轉折;也著意人際網絡在宋代中低階層士人的仕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治權勢與人際情誼如何在政局變動中交互影響。一如孫應時及其道學學友,中低階層士人官員多力圖兼顧仕途與學術,卻少有成功者,這些士人如何在為學與從政之間權衡取舍?本書希望借討論孫應時等道學追隨者,探索南宋中低層士人官員的生命故事,拋磚引玉,既為日后討論鋪設基礎,也能引發同道對此類議題的興趣,吸引更多有志者投入相關研究。
新書--孫應時的學宦生涯: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精裝) 作者簡介
黃寬重,國際知名宋史學者,現任長庚大學講座教授,深耕于南宋史學研究,著有《宋代的家族與社會》《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等專書十本以上,并于《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漢學研究》等歷史學一級學術期刊發表逾百篇論文。此外,黃教授對于學術貢獻卓著。他多次主持國際學術研討會,執行中大型跨領域研究計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對現今國際宋代史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力。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