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29003
- 條形碼:9787010229003 ; 978-7-01-02290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分別從哲學觀、仁學觀、科學觀、平等觀、啟蒙觀、大同觀、宗教觀、佛學觀、孔學觀、國學觀、經典觀、諸子觀和莊子觀等方面對康有為和譚嗣同的思想進行比較研究,涵蓋哲學、政治、宗教、國學、文化等多個領域,是首部對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術著作。在對兩人的思想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既比較研究康有為、譚嗣同思想之同,又比較研究兩人思想之異。在此基礎上,探究康有為、譚嗣同思想同異背后的根源,進而揭示兩入思想同異說明的問題和帶來的啟示。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 目錄
**節 近代哲學視域
第二節 戊戌啟蒙視域
第三節 康有為與譚嗣同
第二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哲學觀之比較
**節 英雄之所見略同
第二節 哲學之獨特形態和意蘊
第三節 近代哲學的時代精神
第三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仁學觀之比較
**節 仁之本原地位
第二節 仁之平等內涵
第三節 仁之泛愛情懷
第四節 仁之大同境界
第五節 仁之中西維度
第六節 仁學之辨析
第四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科學觀之比較
**節 以太、電、力
第二節 星云假說、牛頓力學和科學技術
第三節 人種學、營養學、解剖學和生理學
第四節 自然科學情結及其誤區
第五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平等觀之比較
**節 對平等的論證
第二節 相同的根基和本質
第三節 權利與狀態
第六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啟蒙觀之比較
**節 相同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迥異的理論來源
第三節 殊途的路徑設計
第四節 “夫為妻綱”與“君為臣綱”
第七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大同觀之比較
**節 康有為、譚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點
第二節 大同的近代形態及其意義
第三節 大同近代形態的**階段及其誤區
第四節 康有為、譚嗣同大同思想的不同點
第五節 大同近代形態**階段的兩種樣式
第六節 康有為、譚嗣同大同思想的關系
……
第八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宗教觀之比較
第九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佛學觀之比較
第十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孔學觀之比較
第十一章 康有為與譚嗣同國學觀之比較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 節選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 一、以孔學整合中國固有之學的文化觀 正如近代意義上的國學的基本含義是中國固有之學一樣,對中國固有之學的透視是近代國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因為如此,康有為、譚嗣同的國學觀就包含著對中國固有之學的理解。在這方面,兩人都將孔子奉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以孔教、孔學稱謂并整合諸子百家。這使康有為、譚嗣同同調,建構了相近的文化觀,并且與嚴復、梁啟超和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學家的文化觀相左。 首先,康有為、譚嗣同都肯定孔子是宗教家,因為兩人都肯定孔子的思想是宗教。在這個前提下,康有為、譚嗣同異口同聲地認定孔教是中國的國教。 康有為、譚嗣同以孔教稱謂國學,并以孔學整合諸子百家。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兩人的中國文化觀呈現出諸多契合之處,而與其他近代哲學家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學術分野。具體地說,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康有為、譚嗣同在將先秦諸子說成是孔子后學的基礎上,將諸子百家統統整合為孔教(孔學)一家,并在這個前提下以孔教代表全部中國本土文化。第二,兩人以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言人,并在這個前提下以孔子與耶穌分庭抗禮。第三,康有為、譚嗣同提升孔子的地位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秉持救亡圖存與思想啟蒙的歷史使命——在救亡圖存的維度上,以中國固有之孔教對抗外來之耶教;在思想啟蒙的維度上,為孔子的思想注入近代的價值理念,推動傳統文化的內容轉換和現代化。與康有為、譚嗣同肯定孔子的思想是宗教截然相反,章炳麟一面聲稱“經典諸子非宗教”,一面否認孔子是宗教家。沿著這個思路,章炳麟在斷言孔子是教育家,即傳授古代典籍的先師的同時,否定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先秦諸子的思想是宗教。值得一提的是,嚴復與章炳麟的觀點截然對立,承認孔子的思想是宗教。從這個意義上說,嚴復與康有為、譚嗣同的觀點一致。問題的關鍵是,嚴復堅決否認孔教是中國的國教,當然也就不存在康有為、譚嗣同所講的以孔教對抗耶教的問題了。對此,嚴復論證并分析說,中國的國教或者是佛教,或者是土教,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孔教。至此可見,康有為、譚嗣同在將孔教奉為中國的國教、以孔子與耶穌分庭抗禮等問題上站在了同一陣營。 與將孔教奉為國教、并且與耶教相抗衡一脈相承,康有為、譚嗣同都尊崇孔子,并力圖提升孔教的地位。在這方面,兩人多方呼吁樹立孔子以及孔教在中國人心目中的權威,以此提高孔教的地位。為此,康有為對于立孔教為國教奔走呼號,并將之奉為救亡圖存的綱領。譚嗣同對提升孔教地位的呼吁與康有為一樣不遺余力,同時提出了一套操作措施和具體方法。這套具體操作和實踐方法包括內與外兩個方面:對內以《論語》《春秋》等經典為依托,注重闡發孔教之“新義”;對外借鑒耶教的傳播經驗,提升孔子的地位和孔教的權威。這樣做的目的和初衷只有一個,那就是:樹立中國人對孔教的信仰。譚嗣同強調,只有這樣,才能使孔教在內容上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的需要,從而增強抵御外來之教的實力。 進而言之,對于中國近代社會來說,孔教是否是宗教并不是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課題,因而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這是因為,如果說救亡圖存與思想啟蒙是中國近代社會雙重的歷史使命的話,那么,二者則都與孔教是否是宗教息息相關。這意味著是否承認孔教是中國的國教不僅牽涉對宗教的態度,而且牽涉對現實的認定。僅就理論層面來說,是否承認孔教是中國的國教并不限于對孔子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是否是宗教的判斷,而是牽涉到對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的關系界定、偏袒取舍、態度評價以及由此而來的對中國本土文化即國學的判定。正因為如此,康有為、譚嗣同的國學觀與文化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當然,國學觀與文化觀的關系也預示著兩人的國學觀將進一步落實到中國文化觀上。由此不難想象,康有為、譚嗣同國學觀的一致性以及與其他近代哲學家的學術分野將通過彼此的文化觀逐步呈現出來。 于是,在中國近代出現了這樣的文化景觀:一邊是康有為、譚嗣同認定孔子是中國的教主,孔教是中國的國教。與這些認定互為表里,兩人極力推崇孔子。一邊是嚴復、章炳麟等人極力否認孔子是中國的教主,同時也否認孔教是中國的國教。與這些認定相一致,兩人推崇老子。至此可見,他們對孔子的態度截然相反,并由此直接導致對中國文化源頭的不同認定——質言之,即究竟將孔子還是老子奉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康有為、譚嗣同將孔教奉為中國的國教,故而推尊孔子而打壓老子,并在將諸子百家歸結為孔學一家的前提下將老子說成是孔子后學,在此基礎上將孔子奉為中國本土文化即國學的代言人和象征;與否認孔教是中國的國教一脈相承,嚴復不是像康有為、譚嗣同那樣將諸子百家歸到孔子麾下,而是將膜拜的目光略過了孔子而投向了老子。具體地說,嚴復沿著《論六家要旨》的思路將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劃分為六家,并在諸子中首推老子。 其次,康有為、譚嗣同之所以推崇孔子,是為了借助孔子的權威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認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兩人采取的具體辦法是,以孔教代表的宗教激發中國人的信仰,以孔學代表的中國本土文化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凝聚民族精神。 ……
康有為與譚嗣同思想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魏義霞,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獨立出版《中國近代哲學的宏觀透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七子視界——先秦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理學與啟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儒家的和諧理念與建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平等與啟蒙——從明清之際到五四運動》(中華書局2011年版)、《妙語聯珠——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近代國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Fate《Springer2017年》和《譚嗣同哲學思想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等學術著作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