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三江源牧戶的草地生態保護行為和生計能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5277
- 條形碼:9787030695277 ; 978-7-03-06952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江源牧戶的草地生態保護行為和生計能力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對三江源草地生態保護中牧戶的保護行為和選擇機制進行了定量化的分析,認為牧戶的生計策略是牧戶生態保護行為的前提,指出基于牧戶生計和主動參與環境保護行為來緩解區域生態退化趨勢和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對緩解區域生態退化格局、實現牧戶的幸福和民族地區社會安定及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本書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決策和相關組織實施生態保護提供了參考。
三江源牧戶的草地生態保護行為和生計能力 目錄
前言 i
第1章 緒論 1
1.1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與牧戶生態保護行為 1
1.1.1 三江源生態保護體制的歷史演變 1
1.1.2 三江源牧戶生態保護行為及生計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7
1.2 牧戶生態保護行為研究的不足 8
1.3 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9
1.3.1 研究意義 9
1.3.2 研究內容 9
1.3.3 研究方法 12
第2章 相關理論及述評 13
2.1 農戶理論 13
2.1.1 農牧戶 13
2.1.2 經典理論 14
2.1.3 農戶理論的發展 15
2.2 有限理性 16
2.2.1 經濟人假設 16
2.2.2 有限理性理論 16
2.2.3 有限理性的評價 16
2.3 期望效用理論 17
2.3.1 效用損失、風險態度、損失厭惡 19
2.3.2 前景理論:風險或不確定性下的決策 22
2.4 能力-自由-發展 24
2.4.1 能力 24
2.4.2 可行能力與自由 25
2.4.3 發展 27
第3章 三江源草地生態環境退化及其響應 28
3.1 概述 28
3.2 數據來源與方法 29
3.2.1 數據來源 29
3.2.2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30
3.3 三江源區氣候變化趨勢 31
3.4 三江源草地NPP時空變化 32
3.4.1 三江源草地NPP時間變化趨勢 33
3.4.2 三江源草地NPP空間分布差異 34
3.5 三江源草地NPP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36
3.6 結論與政策建議 37
3.6.1 結論 37
3.6.2 政策建議 38
第4章 三江源牧戶參與生態保護的行為及機理分析 40
4.1 牧戶對三江源草地生態退化的感知 41
4.1.1 研究方法 42
4.1.2 數據分析 44
4.1.3 結論與討論 47
4.2 牧戶對生態退化的感知及影響因素分析 50
4.2.1 研究方法 50
4.2.2 數據分析 55
4.2.3 牧戶生態退化感知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59
4.2.4 結論與討論 64
4.3 三江源牧民草地生態退化認知與生態保護行為響應機理探討 66
4.3.1 牧戶生態保護行為響應機理分析框架 68
4.3.2 研究方法—參與式(PRA)半結構的牧戶問卷調查 70
4.3.3 受訪牧民對草地生態退化認知及保護響應度 72
4.3.4 牧戶的生態退化認知及行為響應差異比較 75
4.3.5 結論與討論 79
4.4 三江源草地生態退化中牧戶的生態保護行為研究 81
4.4.1 牧戶參與生態保護行為響應的理論框架構建 82
4.4.2 研究方法 85
4.4.3 牧戶參與生態保護行為選擇分析 87
4.4.4 結論與討論 91
4.5 牧戶參與草地生態保護的意愿研究 92
4.5.1 模型假設——Logistic二元離散選擇模型 93
4.5.2 參與式(PRA)半結構的牧戶問卷調查 95
4.5.3 牧戶參與生態保護意愿機理分析 98
4.5.4 牧戶參與生態保護行為響應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 98
4.5.5 討論與建議 103
第5章 三江源牧戶在草地生態保護中的生計分析 108
5.1 可持續生計 109
5.1.1 生計資本 109
5.1.2 生計策略 112
5.2 牧戶的風險與脆弱性分析 113
5.2.1 牧戶生計的脆弱性 113
5.2.2 牧戶生計風險 117
5.3 三江源牧戶參與生態保護的生計能力分析 119
5.3.1 生計資本指標的設定與量化 121
5.3.2 生計多樣化指數 126
5.4 三江源牧戶生計資本定量化分析 126
5.4.1 生態移民前后牧戶的生計資本變化 126
5.4.2 限制放牧定居牧戶的生計資本變化 135
5.4.3 牧戶生計資本與生計多樣性關系 139
第6章 三江源牧戶草地生態保護中的生計—能力—幸福感分析 144
6.1 三江源牧戶參與生態保護中的能力研究 145
6.1.1 生態保護中的福祉內涵及評價框架界定 146
6.1.2 研究方法 149
6.1.3 瑪多縣牧民參與生態保護中的福祉變化 152
6.1.4 瑪多縣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中各功能維度的變化 153
6.1.5 瑪多縣移民參與生態保護后的貧困解釋 155
6.1.6 結論 160
6.2 三江源移民的生計資本、能力和幸福感關系 161
6.3 生計多樣化、能力和幸福感關系的計量分析 162
6.4 三江源牧戶可持續生計能力培育策略 163
第7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 167
7.1 主要研究結論 168
7.1.1 牧戶參與生態保護的退化感知是生計和認知共同影響下的決策結果 168
7.1.2 牧戶生態保護行為響應機理 169
7.1.3 牧戶生計策略影響下的保護行為決策 170
7.1.4 牧戶參與生態保護的意愿主要受其福祉和生計制約 171
7.1.5三江源牧戶參與生態保護中的生計 173
7.1.6 牧戶生計多樣化是實現生態保護中其福祉和幸福感的保障 174
7.2 政策建議 175
7.2.1 將改善牧戶生計作為自然資源保護的切入點 175
7.2.2 重視傳統生態文明在區域生態保護中的重要意義 176
7.2.3 實現生計補償作為生態補償的重要補充 177
7.2.4 構建能力—生計—牧戶響應的主動式生態保護可持續模式 178
參考文獻 180
附錄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生計和諧發展的新篇章——社區參與 188
后記 三江源牧戶的生態保護與生計研究反思與展望 194
三江源牧戶的草地生態保護行為和生計能力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與牧戶生態保護行為① 1.1.1 三江源生態保護體制的歷史演變 1.1.1.1 三江源省級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5月獲批成立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6',東經89°45'~102°2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6.3萬 km2,占青海省土地總面積的50.26%,總人口55.72萬,居民以藏族為主。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集中的地區和生態*敏感的地區。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條大江的發源地,也是中國乃至南亞、東南亞地區重要的淡水資源供給地,有“中華水塔”的美譽。這里獨特的高原生態環境造就了地球上獨一無二、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三江源地區保存了較高的生態系統原始性和完整性,是重要的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和天然基因庫,同時還保留了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 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生態功能,讓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成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然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獨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脆弱而敏感,一旦受到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里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可能明顯退化。 近幾十年,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整體表現出嚴重的退化格局。其退化的具體表現如下(李惠梅,2017)。 1)該區域冰川、雪山逐年萎縮并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近年來源區來水量逐年減少,黃河流域的形勢更為嚴峻。水文觀測資料表明,20世紀90年代,黃河上游連續7年出現枯水期,年平均徑流量減少22.7%,1997年**季度降到歷史*低點,源頭首次出現斷流;源頭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2m,兩湖間發生斷流。源頭來水量減少不僅制約了源區社會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的生產生活,而且影響中下游人民的生產生活。例如,黃河青海出境水量占到黃河總流量的49%,源頭水量的持續減少致使下游斷流頻率不斷提高,斷流歷時和河段不斷延長,致使下游地區25萬 km2、1億多人口的生產生活發生嚴重困難。氣候變化更使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受災程度加劇,在牧區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還很欠缺的情況下,防災抗災能力有限,一旦發生干旱、洪澇或雪災,將給農牧民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 2)草場大規模退化、沙化并加劇。據調查,保護區所在的三江源區50%~60%的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996年退化草場面積達250萬 hm2,占三江源區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7%。同20世紀50年代相比,單位面積產草量下降了30%~50%,毒草雜草增加了20%~30%。僅黃河源頭80~90年代平均草場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一倍以上。三江源區黑土灘面積已達119萬 hm2,占三江源區總面積的4%,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7%,占青海全省黑土灘面積的80%。而沙化面積也已達253萬 hm2,每年仍以5200 hm2的速度在擴大;哪骄黾铀俾视70~80年代的3.9%增至80~90年代的20%。原生生態景觀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的逆向演替趨勢。 3)水土流失日趨嚴重。三江源區是全國*嚴重的土壤風蝕、水蝕、凍融地區之一,受危害面積達1075萬 hm2,占三江源區總面積的34%,其中極強度、強度和中度侵蝕面積達659萬 hm2。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754萬 hm2,多年平均輸沙量達8814萬 t;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21萬 hm2,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303萬 t;瀾滄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240萬 hm2。水土流失既損失了土壤,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對下游的河道、水利設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4)草地鼠害泛濫加劇草原退化。三江源區草地的退化使該地區草地生產力和土地的保育功能不斷下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草雜草所取代,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逐漸破碎化,同時使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并且引起草地鼠害的泛濫、猖獗(三江源區發生鼠害面積約503萬 hm2,占三江源區總面積的17%,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8%,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數量急劇增多;黃河源區有50%以上的黑土型退化草地由鼠害所致,嚴重地區有效鼠洞密度高達1334個/ hm2,鼠兔密度高達412只/ hm2)。這不僅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而且導致了草地的進一步退化,可放牧草原資源逐漸減少。然而牧民只能通過增加牲畜數量以維持生活,這更深層次地加劇了草原退化,形成了退化—貧困—退化的惡性循環。 隨著三江源區草地植被的退化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源頭產水量逐年減少,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生態屏障作用和養育功能逐步喪失,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制約,并已直接威脅到長江、黃河乃至東南亞諸國的生態安全,三江源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始性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和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其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1997年,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2000年2月2日,國家林業局《關于請盡快考慮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函》(林護自字[2000]31號)下發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青海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初步意見。2000年3月21日,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行性研討會”。會議認為,“中華水塔”面臨著嚴重威脅,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戰略任務,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2000年5月,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批建立。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也標志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正式成立。2001年8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派出專家組赴三江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依據考察成果,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制定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001~2010年的10年建設總體規劃。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區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具有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典型特點,是我國江河中下游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該區域動植物區系和濕地生態系統獨特,自然生態系統基本保持原始的狀態,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和生物種質資源庫。 1.1.1.2 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 2005年11月16日,國務院第181次常務會議決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并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希望從根本上遏制三江源地區生態功能退化趨勢,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試驗區包括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21個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此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批準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以下簡稱《一期規劃》),標志著青海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和建設進入新階段。 《一期規劃》主要包括如下幾點:一是將試驗區劃分為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承接轉移發展區,實行分類指導。二要實施草原管護、草畜平衡等各項生態保護工程。三要提升集約化水平,發展生態型非農產業。四要加快推進游牧民定居和農村危房改造,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五要建立規范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鼓勵和引導個人、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積極支持和參與三江源生態保護公益活動。六要切實扭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做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2011年11月,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個保護綜合試驗區—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在三江源地區正式建立,總面積為39.5平方千米。根據《一期規劃》,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根據退化嚴重程度劃分為以下三種功能區域,并實施不同的草原保護與補償措施。 1)天然草原退牧還草核心區:該區域核心區為18個,核心區草地面積為3234.45萬畝①,涉及7222人。其中玉樹、果洛兩藏族自治州共有15個核心區,占兩州草地總面積的11.6%;牧戶1448戶,牧業人口6515人,分別約占兩州人口總數的2.8%、2.3%;牲畜存欄13.6萬羊單位,約占兩州牲畜存欄總數的1.8%。該區域主要通過生態移民和長期禁牧封育措施達到減輕草原放牧壓力并逐漸恢復草地生態的目的,采取了在縣城或州府所在地進行安置的方式。在實施《一期規劃》過程中共轉化和安置移民6515人、1448戶。 對部分退化比較嚴重的區域和海拔較高、牧戶生活較貧困的地區,采取“政府引導,牧民自愿”的原則進行大規模生態移民,主要指果洛藏族自治州(簡稱果洛州)的瑪多縣4鄉(鎮)、昌馬河鄉;玉樹州的索加、曲麻河和麻多3鄉,共8鄉(鎮)等。平均海拔在4500 m以上,為典型的高寒草原草場,草地退化以沙化為主,恢復治理難度大,且牧民生活難以維持,故采取了全面禁止放牧、全部生態移民并異地安置的方式。該區域草原總面積為7843萬畝,占兩州草原總面積的28.6%;牧戶4326戶,牧業人口21164人,分別占兩州人口總數的8.4%、7.5%;牲畜約98.3萬頭只,占兩州牲畜總數的13.01%。該區域兩種方式的移民安置,共移出10140戶,安置牧民55773人,在鄉(鎮)、縣或州府所在地的附近以“集中安置為主,插花安置為補充”的方式進行安置,按照永久性移民每戶每年8000元、10年禁牧期移民每戶每年6000元進行補償,將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18個核心區以及生態退化特別嚴重地區的牧民進行整體搬遷,目的是將三江源核心區變成“無人區”。 2)減畜禁牧區:該區域主要針對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草地本身生產力較高的典型高寒草甸草場。該類型草地退化面積大,黑土灘大多集中在此地區,*突出的矛盾是畜草矛盾,即過度放牧是區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減畜禁牧,禁牧5年以上以期恢復草地生產力。主要包括果洛州的優云、下大武、建設等14個鄉(鎮);玉樹州的上拉秀、隆寶、清水河等16個鄉(鎮),草原總面積為10401.26萬畝,占兩州草原總面積的37.9%;牧戶21976戶,牧業人口10.88萬人,分別占兩州人口總數的42.8%、38.44%;牲畜約182.8萬頭只,約占兩州牲畜總數的24.19%。 該區域圍欄禁牧草地5000萬畝,期望草地逐漸恢復,同時減畜50%以上,并建設定居房屋2萬幢、兩用暖棚2萬幢,讓牧戶在冬季定居,并對牧戶每年每畝補助飼料糧2.75 kg,年補助飼料糧13750萬 kg。 3)季節性休牧和劃區輪牧區:該區域海拔在4000 m以下,草場植被較好,人口相對稠密,在該區域以草定畜、劃區輪牧,包括兩州以上地區以外的54個鄉(鎮)。該區域草原總面積為6020萬畝,占兩州草地總面積的21.9%;牧戶23659戶,牧業人口14.66萬人,分別占兩州人口總數的46.0%、51.8%;牲畜約460.9萬頭只,約占兩州牲畜總數的61%。 該區域共圍欄禁牧草地5000萬畝,并建設定居房屋2萬幢、兩用暖棚2萬幢,對牧戶每年每畝補助飼料糧0.69 kg,年補助飼料糧3450萬 kg,5年共補助飼料糧17250萬 kg,開展舍飼及半舍飼畜牧業生產。綜上所述,前兩種區域,牧戶都被禁止放牧和作移民安置,而第三種區域采取了按照草地承載力大規模減少牲畜數量、限制放牧范圍和放牧強度的思路,本書將前兩種區域牧戶統一作為移民進行研究,而將第三種作為限牧的牧戶進行研究。 1.1.1.3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并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5年1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成立,提出用三年時間在9個。ㄗ灾螀^),各選擇一個區域開展國家
三江源牧戶的草地生態保護行為和生計能力 作者簡介
李惠梅,1980年5月生,青海大通人。管理學博士。青海民族大學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研究所負責人。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經濟與管理、環境與資源經濟、生態經濟、福利經濟學、生態保護與管理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春暉計劃項目2項,主持青海省科協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與重大哲學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l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參與省級課題2項,參與省級橫向課題2項。在《生態學報》《生態環境學報》《資源科學》《地理科學進展》《干旱區研究》《環境科學》等國內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作者)。相關研究成果獲得青海省西寧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一等獎、青海民族大學一等獎(作者)等多項科研獎勵。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