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京古跡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8514
- 條形碼:9787108068514 ; 978-7-108-0685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古跡史話 本書特色
以史學家的視角講述北京古跡的風雨歷程。 像偵探一樣探尋古跡中暗藏的玄機。 又以散文家的筆法娓娓道來。 紫禁城 。它是皇宮,也是禁地,相比于皇宮外面的人無法進入而言,皇宮里面的人,也許更理解這個“禁”字的含義。 天壇。它的建制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了巨大的變化,這與嘉靖皇帝的身世息息相關。 北海團城。團城上幾百年樹齡的古樹世代常青,*重要的原因是獲得了生長所必需的水分。這看似簡單,卻蘊藏玄機。
北京古跡史話 內容簡介
北京作為建都史長達八百余年的古都,古跡遍布。這些古跡與皇權,特別是明清兩朝的皇室政治息息相關,成為當時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探尋這些古跡的歷史,便是重現那一時期封建王朝不同的歷史側面。本書選取了故宮、景山、頤和園、圓明園、天壇等近二十處北京很重要的古跡,將這些古跡的前世今生、將曾在這里上演的政治風云娓娓道來,讓讀者重回歷史的現場并體會到古跡中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作者曾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專研清史,這樣的專業背景使他能撥去歷史的迷霧,剔除其中戲說的成分,呈現出歷史的原貌。
北京古跡史話 目錄
帝王之家的傳奇
五百年皇宮禁地
紫禁城中的家國傳奇
見證了明王朝終結的景山
正陽門下的皇權興衰
頤和園的政治風景
與皇家共命運的圓明園
皇族家廟里的社稷哀思
與皇城建都史同行的北海
微城堡北海團城
什剎海的前世今生
鐘鼓樓司時歲月
天壇興衰五百年
皇運沉浮下的祭地之壇
從龍潛福地到皇家**寺廟
中央官學國子監
孔廟里的皇朝往事
恭王府中的政治風云
道教叢林白云觀
香山之上帝都遺韻
十六帝十三陵
潭柘寺的興衰與輪回
長城何止萬里千年
參考文獻
北京古跡史話 節選
與皇家共命運的圓明園 (第88—100頁) 自1644年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北京作為清帝國的都城前后歷時二百六十八年。始建于清王朝康熙年間的圓明園,也見證了這個帝國的榮辱興衰。圓明園建于大清王朝的繁華盛世,毀于衰敗時期的咸豐末年,這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園林與大清帝國的興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圓明園因清王朝的興盛而繁榮,也因清王朝的衰敗而荒蕪。 鼎盛時期的圓明園其實是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的合稱。圓明園的修建和完善幾乎貫穿了整個大清王朝的興盛時期,經過了六位皇帝一百五十多年的經營,才形成了*終的規模。 1644年,清軍進入北京并隨后一統中原。那時,一方面,整個國家剛剛經過戰亂的破壞,百廢待興;另一方面,清王朝的統治還存在著很多不穩定因素。因此,作為大清統治者的皇帝幾乎沒有閑暇時間游山玩水。**位入主中原的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到其二十四歲感染天花去世,短短的十幾年里,他只是將元、明時期的南海子加以修整,作為閑暇時狩獵和避暑的地方。政權不穩又沒錢的順治皇帝也只能有這么一點“奢侈”的享受了。 1661年,順治皇帝因病突然離世,八歲的玄燁登基為帝,年號康熙。康熙皇帝一生總體來說勤政愛民,是清朝歷史上難得的好皇帝。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康熙皇帝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國家逐漸恢復了富強。為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康熙皇帝親自率軍征討噶爾丹。隨著三藩叛亂的平定,經歷了幾十年動亂的國家終于恢復了穩定,這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清政府的國庫開始變得富足起來。 國家穩定,國庫充盈,康熙皇帝自然而然地開始改善生活環境。清皇室興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那里人煙稀少,氣候寒冷,因此,他們非常羨慕江南的山水園林。整個清代,很多皇帝都熱衷于按照南方的山水修建離宮別苑,以便在自己的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江南的美景。 康熙皇帝不僅會治理國家,也注重自己修身養性,可以算是一個有情趣的皇帝。康熙十九年,康熙皇帝便在玉泉山麓修建了行宮,初名澄心園,后更名為靜明園。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又命人在北京西郊仿照江南山水修建了清代**座大型皇家園林——暢春園。暢春園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園林建成之后,康熙皇帝每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在暢春園度過,可見他對暢春園的喜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詔準已成年的七位皇子建造賜園。時年三十歲、后來成為雍正皇帝的胤禛受賜的建園基地位于暢春園北一里多地的掛甲屯一帶,占地約百畝。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次游覽了初具規模的花園,并對花園表達了贊賞之情。兩年后,胤禛賜園即將建成之際,康熙皇帝特意為其御題“圓明園”三字。從此,這座人工疊山構池建造的人間勝境有了自己的名字——圓明園。 圓明,實為胤禛自皇子時期起一直使用的法號。他崇信佛教,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號“圓明居士”。圓,意指品德圓滿。明,寓意明光普照。至于康熙皇帝所題“圓明園”是否因胤禛法號而來,尚不得而知,但雍正皇帝在《圓明園記》中解釋了“圓明園”的含義:“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無論是法號的“圓明”,或是賜園的“圓明”,其中蘊藏的無不是帝王的政治理想,渴望做一個能夠洞察是非、謹守中庸的明智之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暢春園中去世,時年六十九歲。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長的封建帝王,他奠定了清王朝興盛的根基,也開啟了清朝皇室大興園林建設的開端。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即位。這時的大清王朝正處于國力上升時期,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安定團結,這為雍正皇帝擴建圓明園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封建社會禮制中,任何人的園林都不能超過皇帝本人的離宮。雍正皇帝即位之前,圓明園只是一個占地一千畝的皇子“花園”,而康熙皇帝的暢春園才是那一時期*大的皇家園林。康熙皇帝去世之后,登上帝位的雍正皇帝立即著手大力擴建圓明園。 雍正時期的圓明園擴建體現了從賜園到離宮御苑的轉變。原有的賜園只是全園規劃的園林部分,在原賜園的基礎上向北、東、西三面拓展,借助高低不平的地勢和水洼與土崗相間的自然條件,平地起山水,依山臨水布置建筑,形成了山水園林景區。而擴建工程的重點,則是向南延伸建造宮廷區,以滿足作為“以恒蒞政”宮苑的功能要求。宮廷區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修建大宮門五楹,門前左右兩側分列朝房及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此外,還設有南書房、檔案房、造辦處等。這樣的規劃設計比紫禁城更為集中,更為方便,足以滿足皇帝處理政務之需。宮廷區日后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筑群。擴建工程的第三部分,是在宮廷與園林構成的中軸線的東側修建了福海。福海寬廣均為六百米左右,成為全園中*大的水域。 擴建后的圓明園擁有近兩百座宮殿,面積達到了三千畝。圓明園內,既有宮廷之磅礴,也有園林之靈動,山水勾連環抱,亭臺樓閣交相輝映,形成了集理政、休閑為一體的綜合皇家園林建筑群。至此,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擴建圓明園的時候,雍正皇帝正遵照皇家的禮儀在紫禁城內為康熙皇帝守孝。按照規定,守孝期限為二十七個月。1725年,圓明園基本擴建完成。同年八月二十七日,結束守孝的雍正皇帝**次以皇帝的身份進駐圓明園。 大臣們以為,紫禁城才是皇帝理政的地方,皇帝進駐圓明園就是為了游樂。因此,在*初的日子里,大臣們并不敢在圓明園里向皇帝奏事。他們認為,雍正皇帝之所以大力擴建圓明園,就是想在理政之余有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因為從如此優美的皇家園林中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皇宮的威嚴。情急之下,雍正皇帝不得不一再重申自己勤于理政的態度。他告知吏部、兵部“在圓明園與在宮中無異,凡應辦之事照常辦理”。事實上,盛年登極的雍正皇帝絕不是一個貪圖享樂的帝王。他心目中的圓明園不僅是他的園居之所,也是紫禁城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在這里他絲毫不敢懈怠。為此,雍正皇帝在正大光明殿的御案背后書寫了“無逸”二字,還題寫了“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樂民之樂以和性怡情”的對聯掛在殿中。 正大光明殿位于圓明園正宮門內,為圓明園四十景之首,建成于雍正三年。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中*顯赫的建筑,它坐落于圓明園的中央位置,參照紫禁城里太和殿的樣式修建而成,是雍正皇帝處理政務、舉行大典的地方。 自1725年雍正皇帝搬到圓明園中生活之后,這里也成了他施政的地方。隨著圓明園政治地位的上升,主殿堂又增加了兩翼,東翼為軍機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西翼為候旨廂房。在那一時期,圓明園大有取代紫禁城成為帝國政治中心之勢。 正大光明殿是舉行國家重大典禮以及處理重大事務——舉行三大節日的典禮、接見外藩使節、進行殿試等的場所,平時并不開放。圓明園中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名叫“勤政親賢”,也叫“勤政殿”。每天早晨,雍正皇帝都會準時來到這里處理國家事務。為了確保皇帝有一個良好的辦公環境,在勤政殿的東面還修建了芳碧叢。這是一個南向五開間的敞廳。每到盛夏,芳碧叢前院就會搭蓋起遮陽棚,雍正皇帝就坐在芳碧叢敞廳中辦公進膳。
北京古跡史話 作者簡介
竇欣平,電影導演,史學愛好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后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在新華社供職多年,后轉影視創作與研究,現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戲劇影視轉化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曾執導《止罪海》《梅花諜影》等影片及《額濟納:托起航天夢的地方》《中華鱘的故事》等紀錄片。出版《像史學家一樣逛北京》《李安的世界》等專著十余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