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思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2587
- 條形碼:9787520392587 ; 978-7-5203-925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思考 內容簡介
新時代的中國,迎來了發展起來后的階段。建設美麗中國是時代的重大課題,黨的十九大把“美麗”確定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要目標之一。本書的核心主線是新時代中國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書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即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是其現實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是其現實基礎,大國走向強國的歷史性趨向是其時代坐標;在優選生態治理的視域中,揭示美麗中國建設的時代性、民族性與實踐性的基本特征,進而厘定“美麗”中國之意蘊。“美麗”既是指稱優美的生態環境,還包括社會和諧之美、人文化成之美、國民身心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等在內的的多維度綜合。要言之,“美麗中國”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對象化,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對象化活動。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史-人類史”的系統性思想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思想淵源作出辨析和考察,理清其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關系,論證其歷史必然性與價值合理性。在揭示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基礎之上,提煉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原則,即遵循真善美相統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統一、科學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的應然邏輯。以此回到現實中提出構建美麗中國的基本路徑,從而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融合。本書希冀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麗”作出哲學視角的回答,并為21世紀中葉建成“美麗”強國提供有益的啟示。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思考 目錄
一 研究緣起及意義
二 研究的學術起點
三 研究目的及方法
**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歷史方位
**節 美麗中國建設的時間之維
一 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現實依據
二 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現實基礎
三 大國走向強國的歷史性趨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時代坐標
第二節 美麗中國建設的空間之維
一 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觀
二 堅持“義利相兼,義重于利”的義利觀
三 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
第三節 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存發展之維
一 時代性與過程性的統
二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
三 實踐性與理論性的統
第二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內涵
**節 “美”的語義學與語用學分析
一 關于“美”與“美麗”的語義學分析
二 中西方關于“美”的語用學分析
第二節 美麗中國的學理研究與概念形成
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美”的論述
二 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
第三節 美麗中國概念的本質規定
一 定義美麗中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二 哲學視域中的美麗中國
第三章 美麗中國建設思想的理論淵源
**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
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本體論與整體觀
二 “道法自然”的自然觀
三 “仁愛萬物”的倫理觀
四 “知行合一”的實踐觀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
一 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和諧自然觀
二 社會與自然互動生成的歷史觀
三 未來新社會實現兩大和解
……
第四章 美麗中國建設思想的形成歷程
第五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基礎
第六章 美麗中國建設的基本路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思考 節選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思考》: 四 “兩山”理論:彰顯時代意義和全球價值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制度安排。以綠色為導向,推動生產消費、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的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風向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破解社會與自然的不和諧問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解”,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實踐指向,為破解全球生態難題提供中國樣板。 習近平的綠色發展理念,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隨著生活水平的整體提升,新的需求產生了,人的幸福已經不能單純靠物質財富的增加來獲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健康等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來了,對于綠水青山與環境友好等生態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成為客觀事實。于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需要努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高質高效、公平公正與更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使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這是歷史發展的現實需求。當前,綠色化、生態化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和顯著特征。將生態化融人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環節、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人民美好生活客觀需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發展生態生產力,實現“生態現代化”為核心的現代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這是在當前世界高質量競爭環境中的必由之路,也唯有實現綠色高質量的發展,才更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比如說,在城鄉建設上,建設具有綠色底色的海綿城市和獨特文化元素的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以吸納留住人才;農村的發展,關鍵在產業的興旺,特別是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有機食品正是城鄉居民的需求方向;打造鄉村旅游業,為城市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減壓;留住鄉村文化的“根”與“魂”,才能充分挖掘農村的產業發展潛力;城鄉按照各自的特點發展起來,互補共濟,才能*終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高質量提檔升級的雙贏。 “兩山”理論要求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破解世界生態環境難題提供了中國樣板。“兩山”理論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從全人類的廣闊視野來看,構建以綠色發展為內核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維系地球與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成為各國的共同課題和責任。從歷史上看,一個文明的湮滅,*根本的原因是支撐文明的生態基礎的喪失。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瑪雅文明等在遠古時代都曾經是水草豐茂、富庶美麗的宜居之地所創造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文明,但是由于水源匱乏、沙漠化等自然環境作用機制的變化,這些文明終將衰落甚至消失。從全球化趨勢看,世界越來越緊密,在同一個“地球村”里,各國的依存程度在不斷加深,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全球問題面前獨善其身。從世界發展階段看,西方工業文明在資本邏輯的推動下,其所倡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將手段異化為目的,忽視自然價值和生態成本,對工人和自然進行雙重盤剝,埋下了社會危機和自然危機的種子,形成了20世紀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西方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如今西方發達國家本國環境與生態問題的改善實質是以其他國家的環境與生態的惡化為代價的,其國內治理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外部治理模式。西方社會失去了率先建設生態文明的機會。中國的發展,有西方的前車之鑒,中國傳統生態文化中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愛萬物”“眾生平等”“重義輕利”“兼相愛、交相利”等文化基因,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基于東方智慧的文明之道,中華民族有條件也有可能率先走上生態文明的建設之路。中國不但不會重蹈西方的覆轍,而且在發展中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中國必將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新的選擇和發展方案,從而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新的偉大貢獻。因此說,“兩山”理論與實踐,關注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既具有世界范圍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又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無疑會給全世界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美麗中國建設的哲學思考 作者簡介
王艷峰,1980年生,河北張家口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博士,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生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新華文摘》《科學社會主義》《人民論壇,學術前沿》《光明日報》《學習時報》等刊物發表理論文章30余篇。現為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師,承擔中青班、市廳班、思想理論研修班等多個主體班次的授課任務。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