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456
- 條形碼:9787100203456 ; 978-7-100-20345-6
- 裝幀:80g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中國城市文化、武漢1.武昌是武漢三鎮中的文化重鎮,也是長江中游沿岸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一座古城,其城市歷史文化,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2.本書以城市景觀切入古城歷史,是一本有學術規范,有新史料、新見解的城市史讀物。 3.本書圖文并茂,收入了作者走訪武昌舊城拍攝的大量一手照片,以及一些罕見的歷史老照片,可讀性強。
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講述武昌歷史的簡明視覺讀本,它以城市景觀為切入口,以“古老””磚瓦”“變革”“新景”為線索,挖掘出這座古城自宋明以來,特別是近代時期,在歷史變遷中發生的種種故事。作為城市史研究新生代學者,作者多次深入武昌舊城的大街小巷,拍攝了大量一手影像,并遍尋海內外館藏,鉤沉稀見老照片百余幅,生動重現了古城歷史風貌的隱秘細節。消失的楚王府,武昌的老城門,屢毀屢建的黃鶴樓,武昌起義中的諮議局,歷經坎坷的長江大橋……翻閱這部古城的千年興衰史,我們將對現實、對未來有更深度的感悟與思考。
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 目錄
引 子 2
**章 古老的城
1、古城前世:唐以前的城史 8
2、江城榮景:從鄂州到武昌 24
3、武昌府城:湖廣的中樞 50
第二章 磚瓦的城
1、城茲山川:地理形勢與武昌城池 76
2、明楚王府:消失的舊宮殿 100
3、九門鎖鑰:武昌的老城門 111
第三章 變革的城
1、機器轟鳴:近代工業的起步和發展 156
2、弦歌斯盛:“大學之城”的勃興 175
3、南北通衢:粵漢鐵路與跨江大橋 212
4、舊城內外:城市空間的更新與拓展 232
第四章 新景的城
1、鏡中城景:西人所攝早期城市影像 252
2、告別城垣:近代武昌拆城始末 274
3、蛇山變遷:近代城市的主題公園 291
4、湖畔天地:城郊濱湖風景地的興起 301
主要參考文獻 329
后 記 341
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 節選
引子 大清咸豐八年十一月初七,也就是公元1858年12月11日,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揚子江中游南岸這座古老的城市—武昌。在城墻下的江岸邊,停泊著一艘英國皇家海軍艦艇—“迅猛號”(Furious)。只見船上走下幾位洋人,在圍觀人群好奇與警覺的目光中登上了江岸,想要進城一探究竟。城門口的守衛雖一度對這幾位不速之客加以阻攔,但在對方強硬的堅持之下,很快也對他們予以放行了。 為首的是一個名叫詹姆斯·布魯斯(James Bruce)的英國人,此時他的身份是英國對華全權專使,而他更為人熟知的是其封號—額爾金伯爵(8th Earl of Elgin)。兩年后在北京,他因下令火燒三山五園,而被中國人永遠銘記在了不堪回首的近代屈辱史中。不過此時的額爾金,心情是輕松而愉悅的:就在剛剛,他在軍艦上接待了登船拜訪的湖廣總督官文及隨行的一眾大清官員,那排場甚是威武。在船上,使團中的攝影師,還給這些清朝大員們展示了新奇的照相術,并為他們拍下了一張合影(見圖4-1)—關于這張目前已知在武漢拍攝的*早照片,本書第四章將有詳述。在額爾金的心目中,威武的大英帝國軍艦,和時髦的照相機,想必足以令這些來自古老中華帝國內陸省份的地方官員們震撼不已了。 事實上,當走進城門之后,額爾金一行在武昌的所見,顯然更增添了他的這種自信。這座長江中游歷史悠久的古城,此時在剛剛經歷了數年戰亂的反復蹂躪后,所呈現出的是萬分的破敗和蕭索之景—尤其在這萬類凋零的冬日里,此種蕭索之感更顯逼人。額爾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武昌很是可觀,大小大概和廣州相當,只是到處都很破敗……我提一件事,你可大致知道武昌是怎樣一個城市:我們走到這個有城墻包圍的城市的中心,在一個小山上,竟然抓到了兩對雉雞。” 在過往的一千年時光里,這座叫過不同名字的城市,曾一再成為南中國城市中的璀璨明珠。這里江天萬里,山水壯闊,其間曾有巍峨華美的王府宮殿、輪奐精巧的崇樓杰閣,還曾留下數不清的騷人墨客的詩蹤詞跡。然而在中國歷史不斷重復的治亂循環中,這些舊日繁華,總如黃粱一夢般,逃脫不了煙消云散的命運。就在額爾金登岸處的附近,曾經是這座城市*醒目地標的黃鶴樓,此時也已化為一片瓦礫。而他所描述的“到處都很破敗”的景象,在過往的歲月中,已經多次在這座城市上演過了,這位在大清咸豐年間到訪的異域之客,似乎也不過是將要目睹這一興衰循環的再一次重啟罷了。 不過,此時在大清帝國以外,世界已經深刻改變了。額爾金專使以及他所乘坐的這一沿著揚子江一路西上耀武揚威的英國皇家艦隊,在武昌江岸邊的軍艦上所拍下的這**張近代影像,已在隱隱提示著這座內陸傳統城市,將要開啟不同以往循環的新歷史了。就在此前數月,英國成功迫使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規定長江中下游沿岸除鎮江外,還將再新增不逾三處的通商口岸,這支艦隊此行的目的,正是為著新開口岸而進行實地考察。額爾金一行雖然對眼前古老衰敗的景象甚是不屑,但對于這座中國內陸城市的未來發展前景顯然是十分看好的。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通商,同年漢口英國租界也劃設建立。由此,在鴉片戰爭后20年,武漢真正走入了近代歷史中。 近代城市歷史的演進過程,在武漢三鎮并不同步。就在漢口開埠通商、開始走向廣闊“長江時代”的前一年,與之隔江相望的武昌古城,還在外圍擴建了一道新的城墻—這座傳統中國政治中心型城市,似乎依舊在延續著往日農耕文明帝國城市的固有面貌和發展軌跡。然而在已然被卷入近代浪潮的晚清帝國中,漢口開埠和城市近代化歷程的開啟,對武昌古城而言顯然已不再是天塹江流和封閉城垣可以絕緣的了。往后的歷史證明,這座有著悠久古代文明史的城市,也同樣是一座在近代歷史中大放異彩和深刻變革的城市。在武漢邁向近代文明的行程中,古老的武昌城,同樣扮演了值得高度關注的角色。 當這場變革來到武昌古城時,便是一股澎湃的巨浪,在短短百年的時間里,徹底顛覆了這座城市的景觀:感慨“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唐代詩人崔顥,一定無法想象變成了歐式鐘樓模樣的“黃鶴樓”;而即使是在近代時空中的那個武昌舊城,今天也幾乎難覓其蹤了。 城市景觀的改變,是城市歷史脈絡*具象的訴說,也往往是解讀一座城市*直觀的角度。雖然面對今日的城市景象,這一嘗試將顯得有些困難,但這仍然是本書試圖通過種種文字、影像和實物的線索,所意欲尋求的目的。在本書的講述中,我們將通過還原歷史變遷中的萬千“城象”,來窺探武昌這座千年古城在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種種改變。
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 作者簡介
劉文祥,1989年生,歷史學博士,現任教于江漢大學歷史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武漢城市史、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中國近現代大學史。著有《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