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老年心理學(老年健康福祉應用技術系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976932
- 條形碼:9787535976932 ; 978-7-5359-769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年心理學(老年健康福祉應用技術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當前老年心理學的相關內容,涉及臨床醫學、護理學、康復醫學、應用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工作等眾多學科。雖然目前因發展水平的限制,老年心理學未能建構出系統的理念和技術體系,但廣大專業技術人員仍為此在理論和應用方面不斷地努力。老年心理服務的相關工作內容,過去一直由醫生、護士及社會工作者分擔,心理學專業人員很少能參與其中。心理服務技術作為老年心理學的實踐操作部分,急需加以認真總結和整理,并體現出自己的學科特色。老年心理服務扎根于對發展心理學理論的認真掌握和熟練應用,同時要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生活環境的各種變量因素。老年人軀體和精神的自然老化進程,決定了思維認知結構和功能的下降、言談情感及行為舉止等方面的障礙呈高發趨勢。在本次編寫過程中,我們著重于對老年群體的醫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內容的高度整合,代領和幫助老年服務專業學生以社會生活常識和人類共同基本情感為基礎,建立起對老年人心理現象、特征和異常表現的認知體系,并培養其自我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合格的老年心理服務能力。
老年心理學(老年健康福祉應用技術系列叢書) 目錄
第1節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
一、中國人口構成與老齡化的形勢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第2節 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性
一、老年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二、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三、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
四、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展望
第3節 老齡化社會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
一、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三、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作用
第4節 老年心理健康服務的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基礎原則
二、以需為首的科學原則
三、以實為準的現實原則
第2章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第1節 老年期的認知變化
一、感知覺和心理運動反應
二、認知心理
第2節 老年期的個性與行為改變趨勢
一、個性
二、行為
第3節 老年期的社會環境與人際環境適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退休
二、喪偶與再婚
三、子女去世
四、經濟困窘
五、家庭不和睦
六、衰老與疾病問題
第3章 老年期心理問題解析和干預
第1節 老年期常見不良情緒及處理
一、老年人情緒的基本特點
二、常見認識誤區
三、處理原則和方法
第2節 “空巢綜合征”的心理損害
一、理論依據
二、誤區和常見現象
三、處理原則和方法
……
第4章 老年期精神障礙的識別及應對
第5章 老年期的心理自我保健
第6章 老年人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第7章 老年心理學中的心理測量和評估
第8章 老年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
第9章 老年心理服務的人員建設
第10章 老年心理服務倫理學
老年心理學(老年健康福祉應用技術系列叢書) 節選
成人的記憶活動隨年老而發生變化,有些疾病也會對記憶產生影響,引起記憶障礙,但它與正常年老化相比,無論從性質或程度方面都是不同的,必須區別看待。 1.記憶的正常老化 成人記憶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屬于生理性變化,可稱為記憶的正常年老化。老年人記憶的特點和主要變化大致可歸納為下面4點。 (1)初級記憶與次級記憶 老年人初級記憶較次級記憶要好一些。初級記憶是人們對于剛剛看過或聽過的、當時還在腦子里留有印象的事物的記憶,這方面通常老年人保持得較好,與青年人差異不顯著。次級記憶是對已經看過或聽過了一段時間的事物,經過復述或其他方式的加工編碼,由短時儲存轉為長時儲存而進入記憶倉庫,需要時加以提取。次級記憶隨年老減退明顯多于初級記憶,年齡差異較大。例如:許淑蓮發現,老年組對“圖像自由回憶”中圖像刺激序列的末端刺激正確回憶率較高,達74%,末端刺激剛呈現完畢就立即回憶,屬于初級記憶;而對始端刺激的正確回憶率較低,僅38%,對始端刺激約在呈現后一分半鐘才回憶,已屬于刺激記憶范圍。青年組對始端和末端刺激的正確回憶率分別為92%和86%。上述結果表明,老年人初級記憶受損較小,年齡差異不顯著,而次級記憶受損明顯,年齡差異顯著。此外研究也發現,主動使用記憶方法者,在20歲組占半數,而老年組中只占4%~10%。但如果老年人經過記憶訓練,一旦掌握應用策略(如意義聯系、歸類、想象和聯想等),記憶成績明顯提高,可達到未經訓練的青年人水平。 (2)再認與回憶 老年人再認能力明顯比回憶能力好。再認是當人們對于看過、聽過或學過的事物再次呈現在眼前,能立即辨認出自己曾經感知過的;而回憶是刺激物不在眼前而要求再現出來,其難度大于再認。徐淑蓮等在20~90歲成人記憶活動變化的研究中也發現70歲組與20歲組在無意義圖形再認的成績上有明顯差異,80歲組為20歲組成績的67%;而圖像自由回憶50歲組已與20歲、30歲、40歲組有明顯差異,70歲后減退更明顯。這些結果表明,提取信息困難是老年人記憶減退的原因之一。 (3)意義記憶與機械記憶 老年人意義記憶比機械記憶減退緩慢。徐淑蓮等一項關于“聯想學習”的研究表明:成對詞之間有邏輯關系的有關聯想(如:上去一下來、太陽一月亮)的成績直到60歲才明顯減退,且減退緩慢;而與詞無邏輯關系的無關聯想(如:西瓜一衣服、光明一服從)的成績50歲組已比20歲組低18%,80歲組成績只有20歲組的30%。因此,不同性質的記憶出現年老化的時間不同。記憶減退有階段性、選擇性。 (4)日常生活記憶與實驗室記憶 老年人對日常生活記憶的保持較實驗室記憶好。例如:老年人對熟悉的地點、方位和距離的判斷,均與青年人無差異。但是,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效率就低于青年人了。 在實驗室研究中,當識記的材料與老年人生活中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有關時,他們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幫助記憶,使記憶成績較好。相反,老年人學習新的材料,尤其是內容無邏輯關系時,記憶發生困難。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日常生活記憶減退緩慢,尤其年輕老年人(60~74歲)與青年組、中年組差異不明顯。 近年來,關于非認知因素與認知功能的關系已受到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非認知因素一般包括個性、情緒、態度、動機和自信心等方面。有研究報道,高焦慮水平的抑郁狀態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Mcavayd等發現,初始認知功能的水平直接影響個體的自信心;Hayslip發現老年人的焦慮狀態影響晶態智力;焦慮對老年人情節記憶的效果和效率均有影響;老化態度(正性或負性)通過自我效能和情緒可影響記憶;研究也發現,正常老年人的某些個性特點與記憶有關。在認知過程中,非認知因素在認知年老化過程中產生變異性是表現個體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老年精神病工作在臨床實踐中也會涉及這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將有助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