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7557
- 條形碼:9787547617557 ; 978-7-5476-175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本書主要聚焦新世紀以來東南亞學界對上海文學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東南亞文學中的上海書寫,海外華人華僑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國的文學想象等,對于我們理解上海與東南亞的文學交流極有助益。
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海外亞洲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系列》之一。主要聚焦新世紀以來東南亞學界對上海文學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東南亞文學中的上海書寫,海外華人華僑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國的文學想象等。本書收錄的論文涉及較多的研究對象,如魯迅、郁達夫、徐志摩、張愛玲、楊騷、劉吶鷗、劉延陵、王安憶等作家都有至少一篇學術性比較強的專文論述。越南學者阮秋賢是從譯介學的角度看上海文學和越南現當代文學的關系,視角獨到。附錄部分則選擇了幾篇和上海作家相關、比較輕松的隨筆和訪談性質的小文章,可視為一種余韻,讓閱讀多些輕趣。本書對于我們理解上海與東南亞的文學交流極有助益。
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 目錄
序言/王潤華
1.從解密的影像解讀魯迅與東南亞左傾運動的三種模式/ 王潤華
2.解開魯迅小說遺傳基因跨族群與語言「生命之謎」: 從紹興到東南亞/王潤華
3.魯迅在新馬的影響/南治國
4.中日人士所見郁達夫在蘇門答臘的流亡生活/王潤華
5.郁達夫在新加坡與馬來亞/王潤華
6.郁達夫的南洋夢 :南洋經歷與其游記/夏菁
7.徐志摩及其南洋經歷與創作——《濃得化不開》中的欲望苦旅/南治國
8.欲望朱古律:解讀徐志摩與張資平的南洋/林春美
9.張愛玲:電影里電影外的新加坡/趙秀敏
10.張愛玲的“筆誤”之謎/余云
11.楊騷在東南亞文化前線與森林深處:抗戰與逃難/青禾
……
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 節選
魯 迅 在 新 馬 的 影 響 南治國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新馬的新文學的源起,是與中國的新文學運動密切相關的。方修先生認為馬華新文學就是接受中國五四文化運動影響,在馬來亞(包括新加坡、婆羅洲)地區出現的,以馬來亞地區為主體,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華文白話文學;它淵源于中國文學,且屬于同一語文系統,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又漸漸地獨立于中國文學之外,自成一個系統。[1](P8)魯迅,作為中國新文學的先驅和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創者,其創作手法和思想高度,均對中國新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仍可以“世紀冠軍”冕之而少有異議。[2](P1)魯迅并沒有來過新馬,但他對新馬文壇的影響卻巨大而持久,用章翰先生的話來說:“魯迅先生是對馬華文藝影響*大、*深、*廣的中國現代作家。”[3](P1)與其影響相對應,新馬文藝工作者對魯迅的研究亦起步很早、用力*勤、影響*大和成果*豐。本文將按年代順次梳理新馬華文文藝工作者對魯迅的著作和思想的理解及接受的大略軌跡,并概述他們在魯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一、 二十年代 發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上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開篇之作。它以悲愴的格調和寫意的筆墨,抨擊了全部舊歷史和整個舊社會的吃人本質,概括和寄托了中華民族的血淚和希望。[4](P160)魯迅的所謂“寂寞的悲哀”是久而有之,但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所以,他“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5];既不是“主將”,他似乎也不在“前驅”之列;到1926年編選《彷徨》之時,因先前的主將們“有的高升,有的退隱”,影響到他——兩間之余卒——就有“成了游勇,布不成陣的感覺”[6](P456),只得“荷戟”獨自“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7]。心境灰冷若是,《彷徨》忝列“烏合叢書”,自在情理之中。 “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執政府屠殺赤手空拳請愿的市民和學生,死傷甚眾。魯迅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黑暗的一天”。]之后,魯迅由津浦路乘車南下上海,再改水路到廈門,彷徨之中,分明還有一些的凄愴和倉惶。然而,廈門大學亦非久留之地,不到半年,1927年1月,他假道香港,“抱著夢幻”抵廣州,但好景不長,國民黨的“四·一二”大屠殺[ 1927年4月12日, 國民黨右派從上海開始,實行清黨,大肆捕殺共產黨和進步群眾;接著廣州發生“四一五”大屠殺。魯迅在〈答有恒先生〉中說:“我恐怖了。而且這種恐怖,我覺得從來沒有經驗過。”]讓他經驗到“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恐怖,“被血嚇得目瞪口呆”[8](P10),魯迅借避于上海,頗有退隱書齋,埋首著述之意,其時已是1927年的10月。可是,在上海,等待他的依然是“苦境”;僅三個月后,他就成了創造社和太陽社左翼文人集體討伐的“封建余孽”和“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蒂)”[9](P1074)。 在中國國內,二十年代的魯迅雖以《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白話小說的創作無可爭議地“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10](P125),甚至讓文學革命的主帥陳獨秀都“實在五體投地的佩服”[11](P258),但其生活勞頓奔波,其創作思想和成就亦惹非議,他的境遇,用“頗多坎坷”來表述,應不為過。那么,在新馬,魯迅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總的來說,在二十年代的馬華文壇,魯迅是寂寞的。……
東南亞漢學中的上海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
王光東:文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上海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袁紅濤:文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王潤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現任馬來西亞南方大學資深講座教授。南治國: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曾任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中文系主任。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