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華為HCIA-Datacom學習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563804
- 條形碼:9787115563804 ; 978-7-115-5638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為HCIA-Datacom學習指南 本書特色
1.內容豐富系統: 專業的網絡技術基礎知識介紹+技術原理剖析+實戰案例剖析,方便讀者閱讀和學習。 2.作者經驗豐富: 作者是多部華為ICT認證培訓教材的作者,擁有20多年工作、學習以及圖書創作經驗,本書內容是作者寶貴經驗的體現。 3.滿足考試要求: 本書是經過查閱華為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考試大綱要求后編寫,既可作為HCIA-Datacom認證考試自學用書,也可作為高校教材。
華為HCIA-Datacom學習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共17章,主要包括數據通信與網絡基礎、構建互聯互通的IP網絡、構建以太交換網絡、網絡安全基礎與網絡接入、網絡服務與應用、WLAN基礎、廣域網基礎、網絡管理與運維、IPv6基礎、SDN,以及自動化運維基礎十大模塊。 本書內容系統、原理剖析深入、配置思路清晰,不僅有專業的網絡技術基礎知識介紹,還有深入淺出的技術原理解剖,既可以作為準備參加華為HCIA-Datacom認證考試的學員自學用書,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培訓機構的教學用書。
華為HCIA-Datacom學習指南 目錄
第 1章 計算機網絡基礎 2
1.1 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組成 4
1.1.1 計算機網絡硬件系統 4
1.1.2 計算機網絡軟件系統 5
1.2 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 6
1.3 通信模式 7
1.3.1 單工通信模式 7
1.3.2 半雙工通信模式 8
1.3.3 全雙工通信模式 8
1.4 沖突域及沖突避免機制 9
1.5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10
1.5.1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發展歷程 10
1.5.2 OSI/RM各層主要功能 14
1.5.3 局域網體系結構 15
1.6 計算機網絡通信基本原理 15
1.6.1 計算機網絡通信基本流程 15
1.6.2 對等層通信原理 16
1.7 報文封裝和解封裝 17
1.8 以太網幀格式 18
1.8.1 Ethernet Ⅱ幀格式 18
1.8.2 IEEE 802.3幀格式 19
1.9 MAC地址 21
1.9.1 MAC地址類型 21
1.9.2 二層交換機的數據幀轉發行為 22
1.9.3 二層交換示例 24
第 2章 IPv4協議及子網劃分與聚合 26
2.1 IPv4數據包格式 28
2.2 IPv4數據包分片與重組 29
2.2.1 IPv4數據包分片 30
2.2.2 IPv4數據包分片重組 31
2.3 IPv4地址 31
2.3.1 IPv4地址基本格式 31
2.3.2 子網掩碼、網絡地址和廣播地址 32
2.3.3 4種主要的進制及相互轉換方法 33
2.3.4 IPv4地址分類 35
2.3.5 公網/私網IPv4地址 38
2.3.6 特殊的IPv4地址 39
2.4 IPv4子網劃分與聚合 39
2.4.1 VLSM子網劃分的基本思想 40
2.4.2 廣播地址的分類 41
2.4.3 IPv4子網劃分方法及示例 41
2.4.4 CIDR子網聚合的基本思想 43
2.4.5 子網聚合方法及示例 44
2.4.6 網絡地址、廣播地址和主機地址的注意事項 46
2.5 IPv4網絡的3種數據包傳輸方式 46
2.5.1 單播傳輸方式 47
2.5.2 廣播傳輸方式 47
2.5.3 組播傳輸方式 48
第3章 TCP/IP協議棧中其他主要協議 50
3.1 ICMP 52
3.1.1 ICMP數據包格式 52
3.1.2 ICMP的典型應用 54
3.1.3 Tracert的工作原理 56
3.2 ARP 57
3.2.1 ARP數據包格式 57
3.2.2 ARP映射表項 59
3.2.3 ARP地址解析原理 60
3.2.4 ARP代理 62
3.2.5 免費ARP工作原理 64
3.3 TCP 64
3.3.1 TCP的主要特性 65
3.3.2 TCP數據段格式 66
3.3.3 TCP連接的建立與釋放 68
3.3.4 TCP的確認機制 71
3.3.5 TCP的流量控制機制 72
3.4 UDP 73
第4章 VRP系統基礎及設備登錄 76
4.1 VRP系統簡介 78
4.2 設備本地登錄 79
4.2.1 用戶界面 80
4.2.2 命令級別和用戶級別 81
4.2.3 本地登錄 82
4.3 命令行基礎 84
4.3.1 VRP命令行視圖 85
4.3.2 VRP命令行格式約定 86
4.3.3 VRP命令行編輯 87
4.3.4 VRP命令行在線幫助 90
4.3.5 VRP命令行的通用錯誤提示 92
4.3.6 使用undo命令行 92
4.3.7 查看歷史命令 93
4.4 設備基礎配置 94
4.4.1 配置主機名 94
4.4.2 設置系統時鐘 94
4.4.3 配置用戶界面屬性 95
4.4.4 配置用戶登錄權限和安全認證 98
4.4.5 配置接口IP地址 100
4.4.6 配置用戶級別和用戶級別切換 101
4.5 Telnet登錄配置 102
4.5.1 Telnet服務器配置 102
4.5.2 Telnet登錄配置示例 104
第5章 VRP文件系統、配置文件和啟動文件 106
5.1 VRP文件系統管理 108
5.1.1 文件的命名規則 108
5.1.2 常用目錄管理命令 109
5.1.3 常用文件管理命令 111
5.1.4 存儲器管理 113
5.2 配置文件管理 113
5.2.1 配置文件保存 113
5.2.2 比較當前配置和保存的配置 114
5.2.3 清除配置 114
5.2.4 恢復出廠配置 115
5.3 VRP系統更新 116
5.3.1 FTP的兩種工作模式 117
5.3.2 FTP傳輸模式 118
5.3.3 通過FTP進行VRP系統升級 119
5.3.4 通過TFTP進行文件傳輸 125
5.4 配置系統啟動文件 127
5.4.1 系統啟動文件配置命令 127
5.4.2 重新啟動設備 129
第6章 以太網接口、鏈路聚合及交換機堆疊和集群 132
6.1 接口配置與管理 134
6.1.1 邏輯接口的配置與管理 134
6.1.2 以太網接口基本屬性配置 136
6.1.3 以太網端口組配置 138
6.2 網絡可靠性解決方案 140
6.2.1 單板可靠性方案 141
6.2.2 設備可靠性方案 141
6.2.3 鏈路可靠性方案 143
6.3 Eth-Trunk基礎和工作原理 144
6.3.1 Eth-Trunk簡介 144
6.3.2 鏈路聚合基本概念 145
6.3.3 手工模式鏈路聚合原理 146
6.3.4 LACP模式鏈路聚合基本概念 147
6.3.5 LACPDU報文格式和聚合鏈路建立原理 148
6.3.6 鏈路聚合負載分擔方式 151
6.4 Eth-Trunk鏈路聚合配置與管理 152
6.4.1 鏈路聚合配置注意事項 152
6.4.2 手工模式鏈路聚合配置與管理 153
6.4.3 LACP模式鏈路聚合配置與管理 156
第7章 生成樹協議技術 162
7.1 STP基礎 164
7.1.1 STP的引入背景 164
7.1.2 STP基礎 166
7.2 STP BPDU 168
7.2.1 配置BPDU 168
7.2.2 TCN BPDU 170
7.3 STP生成樹計算原理 172
7.3.1 根橋選舉原理 173
7.3.2 根端口選舉原理 174
7.3.3 指定端口選舉原理 176
7.4 STP定時器及其應用 178
7.4.1 STP定時器 178
7.4.2 STP Max Age定時器的應用 179
7.5 RSTP對STP的改進 180
7.6 STP、RSTP的配置與管理 183
7.7 MSTP和VBST簡介 186
7.7.1 MSTP 186
7.7.2 VBST 187
第8章 VLAN劃分和VLAN間路由 188
8.1 VLAN的配置與管理 190
8.1.1 VLAN的主要優勢 190
8.1.2 VLAN幀格式 190
8.1.3 交換端口類型 192
8.1.4 基于端口VLAN劃分及配置 195
8.1.5 基于MAC地址的VLAN劃分及配置 200
8.2 配置VLAN間通信 202
8.1.1 使用子接口實現VLAN間通信 203
8.2.2 使用VLANIF接口實現VLAN間通信 204
第9章 WLAN 206
9.1 WLAN基礎 208
9.1.1 WLAN簡介 208
9.1.2 WLAN的基本概念 209
9.1.3 802.11 MAC幀結構 212
9.1.4 WLAN基本組網架構 215
9.1.5 無線側組網技術 217
9.2 WLAN工作流程 220
9.2.1 AP上線 221
9.2.2 WLAN業務配置下發 225
9.2.3 STA接入 225
9.2.4 數據轉發方式 229
9.3 創建AP組 230
9.4 配置AP上線 231
9.4.1 配置DHCP服務器 232
9.4.2 配置域管理模板 232
9.4.3 配置AC的源接口或源地址 234
9.4.4 添加AP設備 234
9.5 配置STA上線 236
9.5.1 配置射頻 236
9.5.2 配置VAP 239
第 10章 DHCP和NAT 246
10.1 DHCP的服務基礎及配置 248
10.1.1 DHCP報文的類型及格式 248
10.1.2 DHCP IP地址的分配原理 249
10.1.3 DHCP IP地址的更新原理 250
10.1.4 兩種DHCP服務器的地址池及應用場景 251
10.1.5 配置DHCP服務器的地址池 252
10.2 NAT的服務基礎及配置 257
10.2.1 NAT的分類 258
10.2.2 NAT工作原理 259
10.2.3 配置NAT 264
10.2.4 靜態NAT配置示例 266
10.2.5 動態NAT配置示例 268
10.2.6 NAT Server配置示例 270
第 11章 靜態路由和OSPF路由 272
11.1 IP路由基礎 274
11.1.1 路由器簡介 274
11.1.2 IP路由分類 274
11.1.3 路由表分類及IP路由表的組成 275
11.1.4 IP路由選優策略 277
11.2 靜態路由配置與管理 279
11.2.1 靜態路由的特點 279
11.2.2 配置靜態路由及示例 280
11.3 OSPF協議基礎 283
11.3.1 OSPF路由計算基本流程 284
11.3.2 OSPF Router ID 285
11.3.3 OSPF報文類型 285
11.3.4 OSPF支持的網絡類型 286
11.3.5 OSPF路由器類型 287
11.3.6 OSPF LSA類型 287
11.3.7 OSPF區域 288
11.4 OSPF鄰接關系的建立 289
11.4.1 OSPF鄰居狀態機 289
11.4.2 DR和BDR選舉 290
11.4.3 OSPF鄰接關系的建立流程 292
11.5 OSPF配置與管理 294
11.5.1 OSPF基本功能配置與管理 295
11.5.2 OSPF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296
11.5.3 配置OSPF的接口開銷 298
第 12章 ACL和AAA 300
12.1 ACL基礎 302
12.1.1 ACL的分類 302
12.1.2 ACL的組成 302
12.1.3 ACL的實現方式 304
12.1.4 ACL匹配順序 304
12.2 配置ACL 307
12.2.1 配置基本ACL 307
12.2.2 基本ACL配置和應用示例 311
12.2.3 配置并應用高級ACL 312
12.3 AAA基礎及配置 315
12.3.1 AAA的基本構架 315
12.3.2 RADIUS的基本工作原理 317
12.3.3 AAA域 318
12.3.4 配置AAA方案 318
第 13章 網絡管理 324
13.1 網絡管理簡介 326
13.2 SNMP基礎及配置 327
13.2.1 SNMP版本及系統架構 327
13.2.2 SNMP MIB 328
13.2.3 SNMPv1工作原理 330
13.2.4 SNMPv2c工作原理 332
13.2.5 SNMPv3工作原理 334
13.2.6 SNMP配置 336
13.3 基于華為iMaster NCE的網絡管理 340
13.3.1 iMaster NCE關鍵能力 340
13.3.2 NETCONF協議簡介 341
13.3.3 NETCONF的基本概念 344
13.3.4 NETCONF支持的能力和操作 346
13.3.5 YANG語言簡介 347
13.3.6 Telemetry技術簡介 348
第 14章 廣域網技術 350
14.1 廣域網簡介 352
14.2 串行鏈路的數據傳輸方式 353
14.3 PPP基礎及工作原理 354
14.3.1 PPP組件 355
14.3.2 PPP幀格式 355
14.3.3 LCP幀格式 356
14.3.4 PPP鏈路建立流程 357
14.3.5 LCP鏈路層參數協商 358
14.3.6 PPP鏈路IP地址協商 360
14.3.7 PPP認證原理 361
14.4 PPP配置與管理 363
14.4.1 接口PPP和IP地址配置 363
14.4.2 PAP認證配置 364
14.4.3 PAP單向認證配置示例 366
14.4.4 CHAP認證配置 368
14.4.5 CHAP單向認證配置示例 370
14.5 PPPoE的基礎及配置 372
14.5.1 PPPoE的典型應用 373
14.5.2 PPPoE幀格式 374
14.5.3 PPPoE會話 375
14.5.4 PPPoE客戶端配置 379
14.5.5 PPPoE服務器配置 382
14.6 MPLS基礎 385
14.6.1 MPLS的誕生背景 385
14.6.2 MPLS的基本工作原理 386
14.6.3 MPLS的主要優勢 387
14.7 SR基礎 388
14.7.1 MPLS的主要不足 388
14.7.2 SR的主要優勢 389
14.7.3 SR的基本工作原理 390
第 15章 IPv6、IPv6靜態路由和DHCPv6 392
15.1 IPv6基礎 394
15.1.1 IPv6報文格式 394
15.1.2 IPv6地址的格式 397
15.1.3 IPv6單播地址 398
15.1.4 IPv6組播地址 400
15.1.5 IPv6任播地址 403
15.2 IPv6單播地址配置 404
15.2.1 IPv6無狀態自動配置功能 404
15.2.2 IPv6無狀態地址DAD檢查功能 405
15.2.3 接口IPv6地址的配置 406
15.3 IPv6靜態路由 411
15.3.1 IPv6靜態路由的配置與管理 411
15.3.2 IPv6靜態路由的配置示例 412
15.4 DHCPv6的基礎及配置 414
15.4.1 DHCPv6簡介 414
15.4.2 DHCPv6報文 415
15.4.3 DHCPv6地址分配原理 416
15.4.4 DHCPv6服務器的配置 417
15.4.5 DHCPv6服務器和客戶端配置示例 421
第 16章 SDN和NFV基礎 424
16.1 SDN基礎 426
16.1.1 SDN概念的提出 426
16.1.2 傳統IP網絡的設備結構 426
16.1.3 傳統IP網絡的不足 427
16.1.4 SDN網絡的基本模型 429
16.1.5 OpenFlow流表 430
16.1.6 SDN網絡架構 432
16.1.7 SDN的主要優勢 433
16.1.8 華為SDN解決方案 434
16.2 NFV基礎 436
16.2.1 NFV的發展歷程和主要價值 437
16.2.2 NFV的關鍵技術 438
16.2.3 NFV架構 439
16.2.4 華為NFV解決方案 441
第 17章 Python自動化運維基礎 442
17.1 編程語言基礎 444
17.1.1 編程語言分類 444
17.1.2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的執行流程 446
17.2 Python語言基礎 447
17.2.1 自動化運維簡介 447
17.2.2 Python程序的運行 447
17.2.3 IDLE編輯器 449
17.2.4 Python編碼規范 451
17.2.5 Python變量和運算符 454
17.2.6 基本輸入和輸出 456
17.2.7 Python的函數與模塊 457
17.2.8 Python的對象、類、方法和實例 458
17.2.9 Phton字符串編碼 460
17.3 通過Python Telnetlib模塊實現自動化運維 462
17.3.1 Telnetlib模塊的主要參數 462
17.3.2 利用Telnetlib模塊自動Telnet登錄配置示例 463
華為HCIA-Datacom學習指南 作者簡介
王達,網管技能水平考試專家委員,四屆51CTO“Z受讀者喜愛的IT圖書作者”,國內網絡工程技術專業人士和IT圖書作者。曾在天極網、IT168、e800等網絡媒體上發表千篇以上IT方面的專業文章,出版過超過50部計算機網絡方面的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有Cisco/H3C交換機配置與管理完全手冊》(第二版)、《Cisco/H3C交換機高級配置與管理技術手冊》等。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