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1436
- 條形碼:9787520391436 ; 978-7-5203-914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本書特色
該書以休閑美學為理論視野,以明中晚期休閑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對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的研究。該書重點選取了休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園林、清玩等三個部分,從具體的文化實踐的發展上透視明中晚期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的總體特征。該書集中闡發了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發展及其審美意識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同時對休閑審美意識影響下呈現的文化景象進行了反思。該書以史為鑒,對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審美意識發展的辯證認識,將有利于我們對今天的休閑文化建設的認識和反思。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內容簡介
明代中晚期是整個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發展目前的重要轉變期。作為明代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發生的變化和當時的政治經濟變化密切相關。明代中晚期特殊的“兩京格局”、集權統治及其后期逐漸失去控制是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發展流變的重要原因。經濟上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達為休閑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及其后學的發展,推動異端思潮的興起,對傳統的倫理道德觀提出挑戰。明代中晚期繼承和發展了宋代文化,并且在平民化道路上走得更遠。概括來說,其表現在審美意識的深化、審美對象多元化、審美訴求的雅俗兼容等方面。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及其審美意識的流變,一方面是當時社會時代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美學上的影響和意義。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目錄
一 研究的對象和意義
二 研究現狀
三 本書的核心觀點、結構框架和擬要探討的
主要問題
**章 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的背景分析
**節 明代中晚期休閑文化的政治背景分析
一 兩京格局
二 秩序危機
第二節 經濟背景
一 發達的商品經濟
二 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
三 文化市場以及印刷文化的發達
第三節 思想文化土壤
一 禪悅士風
二 異端思潮
三 價值流變
四 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
第二章 明代中晚期休閑審美思想的總體特征
**節 審美意識的深化發展
一 儒道釋綜合
二 本體認同
三 閉門求閑一退守私人領域
四 審美對象的多元化
第二節 趨俗尊情
一 商業化和世俗化
二 感官化和享樂主義
三 主情尚趣
第三節 休閑文化在審美風格上的變遷
一 出雅入俗
二 標韻識趣
三 內斂化和女性化
第四節 傳承與新變
一 休閑審美意識之先聲
二 明代中晚期休閑審美意識之傳承
三 明代中晚期休閑審美意識之新變
……
第三章 明代中晚期藝術文化及其休閑審美意識
第四章 明代中晚期園林文化及其休閑審美意識
第五章 明代中晚期清賞文化及其休閑審美意識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節選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一 自下而上的戲曲復興 明建國之初,為禁元代奢靡之習,太祖針對士大夫和民間采取了近乎嚴酷的禁戲政策:“洪武六年二月壬午,詔禮部申禁教坊司及天下樂人,毋得以古圣賢帝王、忠臣義士為優戲,違者罪之。先是,胡元之俗,往往以先圣賢衣冠為伶人笑侮之飾,以侑燕樂,甚為瀆慢,故命禁之。”因此明代初期戲曲創作一度進入沉寂狀態。何良俊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士大夫恥留心辭曲”。明代初期的代表作家,雖然可以列出陳沂、陳鐸、王九思、康海等諸人,但是稍有知名度的康王二人真正開始寫作是在正德年間。以朱權、朱有墩為代表的宮廷作家,所作多為應景的節義、慶賀和神仙劇,對后世影響不大。弘治、正德開始,戲曲藝術開始復興之路。其首先得益于戲曲的草根性質,明代中晚期戲曲復興道路走的是自下而上的傳播之路。明代中晚期城市經濟的發達,促成明代中晚期市民文化的繁榮,戲曲是其中重要一環。正是因為戲曲在民間文化里的強大力量,盡管統治者采取了嚴格的禁戲政策,但是帝國的統治顯然難以深入更為底層的村落市井,即使是在明前期,流傳于民間的戲曲文本迄今為止發現的就有上百種。 其次,文人之好是戲曲復興的重要原因。朝廷雖有禁戲政策,但所禁對象限制在朝廷命官。謝肇淛有說“至宣德初始有禁,而縉紳家居者不論”,而且隨著世風演變,朝廷對于觀戲以及戲曲表演的管制多是變為一紙空文。觀戲度曲在明代中葉以后成為文人休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不少家有余財的文人士大夫家中都養有家樂。元代戲曲家大多是淪落市井的下層文人,明代則不同,其涉及文人群體的各個層次。**類是仕途不順的致仕文人。康海狀元出身,王九思以文才人翰林,都因為劉瑾案被免,閑居家中。王衡出身首輔之家,仕途不順,抑郁終身。湯顯祖少年成名,卻在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后雖多次出仕,都是沉淪下僚,*終自退隱居。李開先因為抨擊內閣而被削職,在四十歲的盛年時期即閑居家鄉。第二類是仕途亨達者。比如陳鐸世襲濟州衛指揮,丘溶是景泰間進士,曾官至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第三類是布衣文人。其中有家資殷實者,比如徐霖、梅鼎祚和張岱,也有營生艱難、疲于生計的清客山人,如梁辰魚和徐渭等。 戲曲成為當時致仕文人和未入仕途的普通文人閑雅生活的重要內容,對于明代中晚期戲曲的復興和發展意義重大。首先是提升了戲曲藝術的地位。康海、王九思兩人在被罷免官職后閑居在家,潛心研究北曲,在曲中寄托幽居之郁志,將詩言志的功能移植到曲藝上,這直接提升了戲曲藝術的精神品格。其次,戲曲藝術成為文人怡情養性的重要載體。《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六“好事家”條有指出:“嘉靖末年,海內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可見對富裕文人來說,置辦家樂和“治園亭”、鑒賞“古玩”等同為人生之樂事。以張岱為例,據《陶庵夢憶》卷四《張氏聲伎》記載,張家先后辦過六個家班,“可餐班、武陵班、梯仙班、吳郡班、蘇小小班、茂苑班”。梅鼎祚終身不仕,以編書作曲為樂。生于富貴之家的梅鼎祚,顯然把娛樂功能賦予了戲曲。戲曲的寫作和表演作為文人怡情樂性的重要手段,文人的創作極大提升了戲曲文學的文學性,使得其風格逐漸傾向雅致,湯顯祖“臨川四夢”代表文人傳奇發展的高峰。 ……
明代中晚期的休閑審美思想 作者簡介
李玉芝,湖北荊州人,文藝美學博士,現就職于四川輕化工大學。中華美學學會會員。1997年就讀于湖北大學漢語言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2年就讀于湖北大學文學院,從事文藝學與美學方向研究,200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至四川輕化工大學工作,主要從事文藝學與美學研究。2012年就讀于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藝美學博士學位。參加多項國家及省級課題研究,在多個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參與多部書籍的編寫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