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8191
- 條形碼:9787520388191 ; 978-7-5203-881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本書特色
本書是集中于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創作,主要關注電影文本、電影創作者、電影類型、電影現象、電影觀念、電影思潮,更接近于電影藝術發展史。就我自己而言,因為把電影理解為一種工業化、大眾化的藝術形態,所以在認識方法和評價標準上,通常會考慮到幾個維度的評價:電影對人性、社會和歷史的認識深度,電影的思想價值,電影對現實的反應能力,電影對觀眾的感染力和傳播力,電影的獨特性和風格化,電影的創新性和帶動性。簡單歸納,也可以說是與電影的創作水平、制作水平都息息相關的思想性、藝術性、感染力和引領性。真正的經典電影一定是“雅俗共賞”的,每個觀眾心中的崇高和善良都可能被這種雅俗共賞的優秀電影所喚醒。雖然電影未必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和行為,但是在那一瞬間,它是可以點亮心靈的。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通變之途: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產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的姊妹篇,與作者的《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2015年再版)和《跨越百年:優選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構成了相互關聯的“三部曲”,共同成為1990年代到2020年代中國電影30年發展過程完整的備忘、評價、闡釋和思考。本書以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變遷為大背景,以時間為線索,通過對代表性作品、創作者和主題類型的年度分析,系統梳理了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創作的演變歷程。本書力圖呈現新世紀不斷變化的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中國電影與時代社會的關系、中國電影與觀眾的關系、中國電影的美學系統、中國電影的創作集體構成、中國電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以及中國電影的文化取向和類型特征,并深入探討了這些改變的動力、過程、邏輯、效果。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目錄
前言
**章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二十年
**節 走上重構之路的中國電影
第二節 產業重構:市場導向的經濟基礎
第三節 觀念重構:商業美學共識的形成
第四節 形態重構:大眾、分眾與小眾電影并存
第五節 美學重構:影院性的自覺意識
第六節 文化重構:中國特色的價值觀探索
第二章 遭遇全球化
**節 好萊塢背景下的中國電影
第二節 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化的文化選擇
第三節 產業化轉型的藝術探索
第四節 關注本土現實的國產電影
第三章 面向觀眾、面向市場
**節 轉型初期的國產電影
第二節 電影商業美學觀的探索
第三節 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的失衡
第四章 創作轉向
**節 中國電影進入發展機遇期
第二節 大制作模式下的國產頭部電影
第三節 類型片意識的強化
第四節 作者電影的大眾化
第五節 夾縫中生長的現實主義電影
第六節 走向多樣化的主旋律電影
第七節 期待電影創作的整體性突破
第五章 轉型陣痛
**節 主流市場與主流價值的融合
第二節 泛喜劇化傾向的娛樂類型片
第三節 向主流電影靠近的主旋律電影
第四節 超類型片與作者電影
第六章 商業與美學的失衡與平衡
**節 獻禮片:概念先行與共享意義
第二節 歷史片:人性升華與視聽奇觀
第三節 類型片:欲望想象與焦慮釋放
第四節 動畫片:兒童經驗與成年共享
第五節 藝術電影:作者性與大眾性
第六節 商業與美學的對立統
第七章 市場考驗中全面成長
**節 大制作電影:創作與制作走向平衡
第二節 類型片:在中國特色中探索
第三節 文藝片:完成情感的共同記憶
第四節 平淡而不平凡的一年
……
第八章 商業浪潮后的創作調整
第九章 從重制作向重創作的轉化
第十章 大時代中的“輕電影”
第十一章 中國電影“網生代元年”
第十二章 建構小康社會電影體系
第十三章 從市場繁榮走向創作繁榮
第十四章 新主流電影帶動品質提升
第十五章 現實主義回歸
第十六章 多向選擇中藝術創新的多樣化
第十七章 英雄傳奇與凡人故事的雙重變奏
第十八章 面向未來的新主流電影
第十九章 從新中國電影、新時期電影到新時代電影
附錄一 2000-2020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附錄二 2000-2020年國產電影代表性作品(導演)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節選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20世紀以來,伴隨美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壯大,特別是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好萊塢電影一直是世界電影工業體制中*引人注目的現象。中國從20世紀初期就開始進口好萊塢電影,“國片”一直處在“洋片”的沖擊下。早在1946年11月“中美商約”簽訂以后,好萊塢電影當時的年進口量就高達200多部,“米高梅”等八大電影公司還試圖利用“中美商約”壟斷中國各大城市的電影院業務,甚至提出要自由支配電影院線的營業方針并限制國產片的放映。1949年以后,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占領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宣告結束,美國電影幾乎完全被拒之門外。直到7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又重新逐漸進入中國。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密切互動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也作為一種動力,交互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而中國大陸電影則正處在這種全球化互動語境之中,再次面對好萊塢的挑戰。特別是從1994年開始,中國允許按照分賬發行方式進口外國“大片”,美國電影更加直接和迅速地進人中國電影市場。盡管國產電影具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且政府規定各電影院必須保證國產電影占有2/3以上的營業放映時間,但在90年代的*后幾年,10部左右的進口影片(其中多數為美國電影)、1/3以下的放映時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卻幾乎占有了電影票房的60%以上。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邊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根據協議,“人世”后,每年將可能有20部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市場,而且,與1946年相似的是,美國也提出要在中國建立自己的電影院線,好萊塢各大公司甚至已展開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研究,有的還設立了“中國部”,以進行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調整。好萊塢已經對中國電影市場虎視眈眈。顯然,加入WTO以后,中國電影將面對美國電影更大規模的進入。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政治權力問題,也是工業經濟問題,同時還是文化主權問題。許多人擔心,好萊塢電影所貫穿的美國式神話是否會在影響民族認同的同時創造一種美國情結,好萊塢電影那種個人英雄的敘事原型是否會解構民族發展的自我凝聚力,好萊塢電影那種奇觀化趨勢是否會壓抑人們對本土生存狀態的關懷和體驗,好萊塢電影那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是否會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價值觀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好萊塢電影的藝術規則是否會完全替代中國敘述美學的傳統,好萊塢電影是否會徹底摧毀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好萊塢電影是否會使中國電影喪失所有的本土意識和本土責任。應該說,在當時中國電影的情況下,所有這些威脅都是一種現實的存在。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威脅,來自美國國家力量和“現代化”文化的強勢背景,也來自百年來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機制的經驗,還來自其對國際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培育,當然也來自它利用自己的優勢對于電影人才、資金、技術的廣泛吸納和融合。面對這種威脅,中國政府采取了種種行政措施來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和流通、限制和控制進口電影的數量和傳播,并采用制作、發行、放映業的體制變革和走大型化集團化的方式來與外來電影抗衡。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或者通過國際化策略擴展電影的生存空間,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或者通過本土的產業化運作,制作消費娛樂電影,如馮小剛的“賀歲片”;或者通過對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現實的觀照來提供一種本土人文關懷,突出好萊塢重圍,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民族的視野,如黃健新的城市影片……顯然,正如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主辦的重要學術刊物《電影藝術》在2000年第二期的首欄標題一樣,“面對WTO增強中國電影的競爭力”已經成為中國電影面臨的現實考驗。……
重構之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創作 作者簡介
尹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影視傳播、影視藝術和文化產業研究。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任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電影學院院長。多次擔任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和中國電視星光獎評委。曾擔任數百部集影視劇、影視節目的策劃、藝術指導和顧問。著有《通變之途: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產業》《百年中國電影藝術史》等二十多部專著,發表影視理論評論文章600多篇。 梁君健,清華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影視傳播、影視藝術、影視人類學等方向的研究。現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民委民族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北京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青年創新人才。出版專著《現代中國與革命中國:(人民畫報)的圖像建構研究》和《表意實踐與文化認同:當代影像人類學研究》;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在媒體發表影視與文化評論2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等課題。擔任數部紀錄片的導演及攝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