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歷史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086534
- 條形碼:9787502086534 ; 978-7-5020-865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史常識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成人匯集2 8 9個歷史小常識 串聯上下五千年關鍵節點 百科全書式的國民歷史書 歷史大家傾力打造 吳晗主編 汪篯 白壽彝 鄧廣銘 鄭天挺 胡厚宣 陳樂素 陰法魯 丁名楠 何茲全 戴逸 謝成仁 …… 審定編撰 選擇本書的大理由 1.形式活潑 類目形式,簡短精煉,隨時閱讀,隨時停下,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2.取材廣泛 不僅涉及歷史發展,還涉及階級斗爭,生產發展,文化生活,歷史人物,成語來源 3.文字通俗 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生僻字注音,方便閱讀 4.搭配精選配圖 精選配圖,帶來沉浸式閱讀,更能加深記憶
中國歷史常識 內容簡介
我國歷史時期這么長,歷史文獻這么多,要人人都學點歷史,有點歷史常識,真是像前人所說,一部二十四史,從何下手呢?何況歷史文獻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用當時通行的古文編寫的,今天的絕大多數青年還不能掌握、運用古文,這個關過不了,要學,又何從學起呢? 廣大的城鄉青年,都有強烈的學習歷史的要求,但是缺乏可讀的書,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我們在各有關方面的支持下,編了這部《中國歷史常識》,就是為了適應這個強烈的要求,幫助廣大青年學習中國歷史知識,并且從中受到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吳晗
中國歷史常識 節選
【試讀】 **編 一、中國猿人 從人的形體上講,兒子總是像父親的,不過又不完全像父親;父親總是像祖父的,不過又不完全像祖父。照此往上推,我們的遠祖,以至人類的祖先,一定有些地方是和我們現代人相像的,也一定有很多地方是和我們現代人不相同的。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 1927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五十公里的周口店龍骨山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古代脊椎動物化石,其中有一種牙齒和下牙床化石,既像人的,也像猿的,到底是什么動物的呢?這不禁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注意。后來經過研究,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猿人”的化石。“猿人”,是介于人和古猿(古代的猿)之間的一種原始人類。考古學家們把在周口店發現的這種猿人稱作“中國猿人北京種”,或者簡稱為“中國猿人”,俗名叫作“北京人”。1929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區再次發掘,發現了一塊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牙齒、下腭骨、軀干骨化石,另外還有許多猿人制造和使用過的石器。新中國成立后,繼續發掘,新的發現也很多。這樣,就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北京人”提供了不少寶貴的資料。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離我們現在大約有五十萬年(也有人推定為四十萬年)。現在讓我們看看,“北京人”和我們今天的人,在外貌上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相像。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我們知道:“中國猿人”的上肢骨和現代人的極其相似,下肢骨雖然也具備了現代人的某些特征,可是還保留了明顯的原始性質。至于其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則更為顯著,像低平的前額,隆起的眉脊骨,高高的顴骨,上下齒喙向前突出,沒有下頦(kē),腦殼比現代人厚一倍,腦髓的重量只有現代人的80%,等等。但是,從肢骨發達的情況來看,可以肯定,“中國猿人”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同時根據發現的石器,還可以肯定,它們能夠制造工具。直立行走,這是從猿轉變到人的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能制造工具,這是人和一般動物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使人從普通動物中區分出來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勞動。猿人進化到脫離動物的范疇,進入人類的領域,首先就是從雙手得到解放,成為勞動的器官,能夠勞動、創造工具這一點開始的。“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現代人的上肢骨極為相像,就是勞動的結果;下肢骨的進化比上肢骨落后,頭部的進化相對比較緩慢,這正是說明下肢和腦部的發展是隨著手足的分工而進化的。“中國猿人”體質形態的變化,正好證實了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這一真理。 四五十萬年前,我國華北的氣候要比今天溫暖得多,那時周口店附近,林深草密,莽莽榛榛,到處是各種飛禽野獸出沒的場所,也是“北京人”生活活動的地方。在這塊原始的土地上,誰是真正的主人呢?不成問題,是“北京人”。 “北京人”成群地居住在龍骨山邊的洞穴里,過著比野獸稍強的、極其簡單的原始人群的生活。他們從離自己住處不遠的河灘上,揀來了各種大小不同的鵝卵石,打砸成各式各樣的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狀器,用它來作為圍捕野獸、采集植物果實和根莖的工具,或者作為防御猛獸襲擊的武器。這種工具,只是經過初步加工,還相當粗糙,科學家們把它叫作“舊石器”。所謂“舊石器”,是和以后人類進步了的石器——“新石器”比較,相對而言的。“北京人”不但能制造石器,而且還能利用吃剩下來的獸骨,制成各種使用的骨器。考古學家們在他們居住過的洞穴里,還發現有用火燒過的石塊、骨骼,還有木炭和深淺不同的灰燼堆積。由這些可以斷定,“北京人”已經能夠使用火,知道了用火燒熟食物,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火的使用,在人類生活上有著極重大的意義。由于用火,肉類可以熟食,這樣便大大縮短了胃腸的消化過程,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展。由于用火,人類便增加了防御猛獸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總之,“中國猿人”為了迫使自然界服務于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付出的各種勞動,已經在他們居住的四周環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今天我們之所以還能大致了解幾十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粗略概況,主要就是因為這些遺留下來的勞動印記(包括他們所創造的勞動工具在內),給我們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證據和科學的線索。
中國歷史常識 作者簡介
吳晗,原名吳春晗,字辰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從政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作品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當權者殘酷批斗,在獄中自殺,其親屬也多受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其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代表作品有《朱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札記》《歷史的鏡子》。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