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6989
- 條形碼:9787503966989 ; 978-7-5039-669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本書特色
通過本書,可以了解到從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美術研究所、中國音樂研究所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從恭王府、新源里西1號樓、東四八條52號到惠新北里過程中中國藝術研究院70年的發展、困境、成績和貢獻。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屬的重量藝術科研機構,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美術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8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定名。[1]中國藝術研究院形成了以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確立了全國品質、世界知名的藝術科研中心、藝術教育中心和靠前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目標。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目錄
京劇音樂記錄研究的先行者:我所知道的屠楚材先生
懷念父親黃翔鵬
情緣相聚憶前海君似雪梅一樹開——永遠難忘的蘇國榮老師
嚴母的慈愛——懷念我的母親資華筠
琴緣師承執念一生
回憶蕭默先生
遲到的紀念——追憶導師吳甲豐
五年做院公
尋舞之旅的*佳驛站——中國藝術研究院
懷念和期望——中國藝術研究院70周年感言
尋根溯源不忘初心——慶祝建院70周年
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結緣
青春作伴到京師——我的中國戲曲學院校園生活
身在斗室,心游藝海
一腳踏進藝術研究院就休想退休
我們馬文所……——紀念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70周年有感
一份執念求仁得仁——回眸我的戲曲人生
《文藝理論與批評》:種子生根、發芽的沃土
甲子述往——致敬與感恩
90年代,我和影視研究所共度時艱
我在研究院的成長
我的恭王府,我的新源里,我的80年代——為慶賀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70周年而作
感情·感激·感恩——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難忘的經歷
守正創新傳薪火
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瑣記
滋養學術人格的沃土——我所經歷的中國藝術研究院
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
一片冰心在玉壺——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和工作漫憶
結緣藝術學——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不忘初心,勇攀戲曲學術高峰——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42年學術生涯回顧
那個與生命無數次交匯的地方——“中國樂器陳列室”回望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節選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在學院四樓禮堂,組織同學們內部觀看的外地進京匯報演出劇目有:山西省晉劇院丁果仙、牛桂英、王愛愛等人演出的晉劇《打金枝》,山西省晉南蒲劇院演出的蒲劇,具體劇目有楊虎山主演的《鬧朝撲犬》、張慶奎主演的《三家店》、閆逢春主演的《徐策跑城》、王秀蘭和筱月來聯合主演的《烤火》,還有其他多個地方劇團的演出。 在四樓禮堂我們還觀看過導演研究生班和導演班同學們的內部實習演出,如導演研究生班演出的京劇《義責王魁》,由麒派老生祿興才扮演王中、名小生童俠苓(京劇名家童祥苓之兄)扮演王魁、郭小川扮演送信的差役,這場演出可謂珠聯璧合,而且僅此一場,能看到這場演出是十分幸運的事情。導演班的金桐和劉亮二位同學是中國戲校畢業的專業京劇演員,金桐工老生、劉亮工文丑,他二人合作演出的京劇《失印救火》一折受到同學們的好評。 觀摩劇團的內部演出或彩排是我們節約觀摩費的*好途徑。除了學院出面與院團聯系之外,有的同學也通過個人的關系進行聯系,所以我們班觀看的內部演出還是比較多的。在我的印象里,我們班觀看的幾場比較重要的內部演出有:中國京劇院孫岳主演的《四郎探母》“坐宮”一折;北京京劇院譚富英主演的《桑園寄子》;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演出的大型節令戲《天河配》,錢浩梁主演的《截江奪斗》《伐子都》,劉秀榮、謝銳青、張春孝主演的《白蛇傳》等;北方昆曲劇院侯永奎的《逼上梁山》(彩排);陜西省戲曲學校同州梆子班的畢業演出《破寧國》,還有就是上面已經談到的在學院四樓禮堂觀看的幾場內部演出。 至于到劇場去正式觀看的演出,更是數不勝數,大體有以下幾種。 1.話劇:為配合“話劇劇本選讀”課的教學,我們學校組織觀摩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多場話劇演出。其中有朱琳、刁光覃、董行佶主演的《蔡文姬》;刁光覃、于是之主演的《關漢卿》;朱琳、鄭榕、胡宗溫、于是之、呂恩等主演的《雷雨》;方琯德、狄辛、呂齊主演的《伊索》;于是之、鄭榕、藍天野、黃宗洛等主演的《茶館》;童超、于是之主演的《名優之死》;刁光覃等主演的《膽劍篇》等。 2.地方劇種:為讓同學們對地方劇種有所熟悉,對地方戲曲的觀摩也沒少組織。其中有:河南省豫劇院三團魏云、王善樸主演的現代豫劇《朝陽溝》;河南省周口地區越調劇團申鳳梅主演的河南越調《收姜維》《諸葛亮吊孝》;四川省川劇院演出的川劇《夫妻橋》和由川劇名家周企何、袁玉壟主演的傳統折子戲《迎賢店》《秋江》《請醫》等;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演出的高甲戲《連升三級》;浙江省金華地區婺劇團演出的婺劇《三請梨花》;上海京劇院言慧珠、俞振飛主演的昆曲《墻頭馬上》;河北省躍進河北梆子劇院裴艷玲主演的河北梆子《寶蓮燈》(由于導演研究生班的王正西大哥是該團書記,導演班同學李福壽是該團導演,所以我們經常打著他們的旗號,跑到天津去看該團的演出)。在北京地區的地方劇種,由于劇團就在北京,所以觀摩的機會也比較多,如:北方昆曲劇院李淑君、叢兆桓主演的昆曲《李慧娘》,侯永奎主演的昆曲《單刀會》《林沖夜奔》,侯俊山主演的昆曲《鐘馗嫁妹》等傳統折子戲;北京河北梆子劇團演出的河北梆子《算糧、登殿》等傳統折子戲;中國評劇院新鳳霞、李憶蘭、張德福、趙麗蓉主演的評劇《花為媒》,新鳳霞主演的評劇《祥林嫂》,小白玉霜、魏榮元、席寶琨主演的評劇《秦香蓮》,馬泰、魏榮元主演的評劇《孫龐斗智》《鐘離劍》,馬泰、小白玉霜、新鳳霞主演的評劇現代戲《金沙江畔》,馬泰、魏榮元、席寶琨、花月仙主演的現代評劇《奪印》,馬泰主演的現代評劇《野火春風斗古城》,馬泰、魏榮元、喜彩蓮主演的現代評劇《向陽商店》等。 3.京劇:當年在北京或來到北京演出的劇團多、劇目多、演出場次也多,故我們觀摩的場次也多。大體回憶一下,值得記述的重點觀摩劇目有以下這些。 ……
不歇的歌行——我與中國藝術研究院 作者簡介
韓子勇,男,漢族,1962年8月出生,河南汝南人,大學學歷(哲學學士)。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