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5527
- 條形碼:9787520385527 ; 978-7-5203-855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本書特色
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新繁鎮曲水村為個案,通過實地田野調查獲取一手資料,以“歷史-現實”“行為-關系”邏輯考察傳統中國社會的底色以及小農聯結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分析這種社會底色下的治理形態和實態。本書立足于個案,但在研究意義上又**個案。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內容簡介
大國小農是我國數千年來未變的基本國情,當前農村仍是小農戶組成的鄉村社會。本書以一個長江流域小農村落為基點進行實證調查研究,發現在大量傳統小農村落,國家治理十分有限,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的淡化使傳統的宗族治理、士紳治理日趨式微,社會穩定的實現主要依靠家戶之間長期互動所形成的橫向治理。橫向治理區別于依靠國家權力或社會非常不錯自上而下的縱向治理,是農民基于自愿、平等協商對自我或其他農戶行為進行引導、調節和約束。在當前社會治理中,橫向治理是對國家權力的補充,是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有效方式。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目錄
**節 研究源起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現狀與研究述評
一 封閉小農與專制治理
二 血緣聯結與宗族治理
三 地緣聯結與區域治理
第三節 研究思路
第四節 關鍵詞的界定
一 小農社會
二 橫向聯結
三 橫向治理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意義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章 缺失血緣之根的小農經濟村莊
**節 村莊由來與移民史
一 村莊移民的歷史考據
二 村莊移民的農民記憶
第二節 村莊自然環境與家戶經營
一 適耕宜居的環境
二 稻作生產與家戶經營
第三節 村莊社會結構與居住格局
一 家戶層面:單家獨戶與松散小家族
二 院子層面:雜居或小族聚居
三 聚落層面:比鄰院子的聚集地
四 村莊層面:散居的聚落集體
第四節 村莊區位與市場交往
一 交通樞紐中的村莊
二 集市活動中的農民
第五節 國家治理中的曲水村
一 家戶與國家治理
二 村莊與國家治理
第六節 小結:缺乏內聚力的外向松散型村莊
第三章 傳統小農的生產性橫向聯結與治理
**節 小農的橫向生產聯結形態
一 農業生產中的聯結
二 集市活動中的聯結
第二節 小農經濟生產中的橫向治理
一 互助式聯結與對等協商型治理
二 市場式聯結與均等強制型治理
第三節 小結
……
第四章 傳統小農的生活性橫向聯結與治理
第五章 傳統小農的公共性橫向聯結與治理
第六章 鄉村聯結與治理的傳統、變遷與當下
第七章 結語與余論
參考文獻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節選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二 集市活動中的農民 正是由于所處行政區域的商業發展,以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曲水村呈現出很強的開放性、流動性特征。一方面,外村村民可以進出村莊。在村莊的大大小小道路上,常常有外村行人經過,在周邊場鎮集期更是人來人往。另一方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村民與村外社會的往來。對于曲水村村民而言,暢通的道路與多樣化的交通工具帶來了出行的便利,優越的交通位置還為曲水村村民生存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不少村民以交通運輸作為家庭的副業經營。在曲水村村內,小商小販、耕種一定數量田地的家庭均購有雞公車,在農閑之時便以推雞公車為業,以增加家庭收入。以推黃包車為業的曲水村村民相對不多。因其運營模式為店家提供面包車,面包車工繳納5斗到1擔米的押金,并每天再交2升左右的租車費。為確保收入,面包車工人一般都必須專職,每天在場鎮等待客人。 曲水村村民活躍的集市活動,還在于傳統小農家戶生產經營的限度。為維持生存,曲水村村民在保障農業生產之外,多余的家庭勞動力或是外出務工,或是在從事手工業,或是經商,務農勞動力在農閑之時也多兼以他職。農工或農商結合是曲水村*為常見的家庭經營方式。而當地發達的市場為農民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選擇。 (一)集市圈 施堅雅根據市場的規模以及在交換體系中的主要功能,將四川省內的集市分為基層市場、中間市場和中心市場。以此分類為標準,曲水村民常前往的集市集中于基層市場和中間市場。 一是基層市場。民國十八年(1929)高寧鄉始有正規集市——高寧場,后又建有公毅場,均屬于基礎性集市。 (1)高寧場。日常,曲水村村民多以“王家船”稱呼高寧場。因初始高寧鄉內無正式集市,一王氏商人以船為地,將從外地購置而來的東西運到鄉內進行販賣,吸引了大量鄉民。又因人群聚集,來自隔壁鄉鎮的商人們、家有余物的農戶們、推雞公車者、黃包車者紛紛入場。基于此,民國十八年(1929),政府在人們買賣聚集處開發正規集市,并命名為“高寧場”。建場后固定商戶不多,僅有10余間鋪面,經營的商品有雜貨、土布、茶館、飯館、旅店、肉店、中藥鋪之類,場上設有農副土特產品市場,僅有少許外地商販在此販運。主要農副產品和一些生產生活資料還是需到外地去銷售或者購買。高寧場在曲水村東南面,直線距離約2公里,是距離曲水村村莊*近的場鎮,為村民*常去的場鎮。曲水村村民向東北出發,沿著錦水河下游方向步行,便可到達。兩者距離不遠,但鄉村小道彎彎曲曲,步行也要花費一個多小時。 (2)公毅場。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公毅村建有公毅場,進一步方便了曲水村村民生活。公毅場在曲水村的西面,距離3公里左右,是鄉內第二個場鎮。村民步行前往公毅場的時長也在一個半小時左右。公毅場每日7點開門,正式開市,晚上五六點關門閉市。場內總共兩條街道,有1家當鋪、2家米鋪、數家豆腐房和酒廠,開設3個茶館和酒家、1間雜貨店、1家香鋪。但公毅場鎮僅比高寧場稍微大一些,仍不能滿足村民的需求,比如在場鎮內也沒有農民耕地所需的牛。 二是中間市場。與基層市場相比,中間市場上的買賣交易能夠滿足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需求,高人流量也能使農戶有效地將農副產品販賣出。 (1)新繁場。新繁場為曲水村所屬縣的縣級場鎮,在曲水村東南向,與之相距約七八公里,相距較遠。但是與高寧場、公毅場不同的是,從曲水村通往新繁全程為公路,道路較為筆直,路況也較好。因此,相距距離是前兩者的數倍,但步行到新繁場的時間并未過多增加,近3個小時可到達。且新繁場作為縣中心場鎮,場鎮十分繁華,物品品類更加齊全,村民在需要之時也會去往。場內分為東、南、西三個大市,內部共設有16個貿易市場,民國時期糧油大市和“倉飛”交易*為繁盛,曾為四川省棕絲編織品的集散地。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新繁場鎮共有710戶商戶,民國三十八年(1949)總商戶達898戶,且在規模上少者經營資本為數石,多者達到500石。每次場期,場內分上、中、下三場。上午10時,主要在南市進行牛的交易。正中午12點左右轉入比南市大的東市,每日油、糧食的交易額可達數百擔,高峰期可達到千余擔。在前兩場中沒有賣完的貨品,或是沒有購得的人轉移到下午2點開市的西市。每年的“六月六”新繁場開蒜市,兩個月內每日開市,各地客商紛紛涌入,每日成交量可達萬斤。在新繁場,每日有數百個來自縣內外的油糧商販周旋其間,專門為他人量米的斗紀也有近百人。 (2)青白江場。在新繁縣東北15里的青白江場,南達縣城,北通彭縣。青白江場在曲水村的東北面,相距約10里,曲水村民步行到該場鎮需兩個多小時。該場鎮的發展主要依托地理優勢。青白江場在青白江大河的北岸,處于青白江水運航線的必經渡口旁,人流量多,貨流量豐富。 ……
橫向治理:小農社會中的關系聯結與秩序建構 作者簡介
劉思,江西吉安人,法學博士,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農村研究院,現為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政治與地方政府、農村基層治理、中國農民發展狀況動態研究。已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篇,參與撰寫的7份咨政服務報告為省部級相關領導所批示或采納。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