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從第三極到南極——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日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9299
- 條形碼:9787030699299 ; 978-7-03-06992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第三極到南極——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日記 本書特色
科研人員如何在“孤獨”的冰天雪地工作和生活?見到了怎樣的奇觀異景?遭遇了什么艱難險阻?本書將從不同的側面揭開南極神秘的面紗、解開雪藏的自然奧秘。
從第三極到南極——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日記 內容簡介
本書真實記錄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在南極冰蓋持續數月的工作點滴和思緒。從第三極(青藏高原)到北極,再到南極,作者在現實與回憶中,思緒如潮。讀者可以從書中了解到南極大陸種種光怪陸離、美輪美奐的景色,體會在廣闊無垠的冰雪世界,極地和高山科考工作的種種艱辛與困難,同時又能感受到在寒風和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堅持的新時代中國科學家們的堅守精神和浪漫情懷。 本書主要面向對戶外探險和科學探索充滿熱忱的朋友們,尤其是對南極大陸充滿興趣的青年朋友和科學工作者。本書既是在冰凍圈和環境科學領域的科普著作,也可以給青年朋友們走上科研道路以啟發和指引。
從第三極到南極——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日記 目錄
序
前言
**部分 我心向往,從霍巴特到中山站
一 我為什么去南極 /003
【南極冰蓋】 /006
二 從霍巴特出發 /007
【霍巴特與南極科考】 /010
三 初遇“雪龍”號 /011
【“雪龍”號簡介】 /015
【納木錯站簡介】 /016
四 穿越西風帶 /017
【涌浪】 /019
五 顛簸的海上工作 /020
【南極大學簡介】 /021
六 穿越浮冰與冰山 /022
【浮冰(海冰)】 /026
【冰山】 /027
七 登陸中山站 /028
【中山站簡介】 /033
【俄羅斯進步站簡介】 /034
八 南極動物與極致美景 /035
九 物資轉運 /045
十 整理樣品箱 /048
【南極下降風】 /051
十一 中山站整裝待發 /053
【新聞鏈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我和我的祖國》唱響在南極大陸 /058
第二部分 一路徜徉,穿行伊麗莎白公主地
一 傳承初心,體驗新征程 /063
【秦大河與人類首次徒步橫穿南極探險】 /066
二 “白夜”采集雪坑樣品 /067
【新聞鏈接】環球網特寫:南極“白夜”采集雪坑樣品記 /071
【粒雪】 /071
三 敬業的機械師 /072
【南極雪地車】 /076
四 享受白色孤獨,回憶極地往事 /077
【雪線】 /082
五 泰山站 /083
【泰山站簡介】 /086
六 冰晶雨和南極日暈 /088
【冰晶雨】 /089
【日暈】 /090
七 路途中的新年和感想 /091
八 “舒適”的南極科考 /095
【高原反應】 /098
九 致敬國旗 /100
十 危險,冰裂隙 /103
【冰裂隙】 /106
十一 雪丘、雪壟和白云 /107
【雪壟】 /111
十二 穿越南極“鬼見愁”“鄧稼先峰”與“李四光地” /112
【南極地名命名規范】 /114
第三部分 挑戰極寒,一片冰心在冰芯
一 昆侖站與冰穹A /117
【昆侖站簡介】 /122
【冰穹與冰穹A】 /122
二 三極冰凍圈與冰芯 /123
【氣候變化】 /125
【冰芯】 /125
三 我與冰芯鉆機在青藏高原的崢嶸歲月 /127
【各拉丹冬冰芯氣候變化記錄】 /130
四 南極的冷 /131
五 清理冰芯房 /133
六 鉆取淺冰芯(1) /137
七 卡鉆“噩夢” /140
【珠峰東絨布冰川】 /144
【冰芯鉆機】 /145
八 調試和維護深孔冰芯鉆機 /146
【脆冰】 /152
九 南極冰蓋*高點上的50歲生日 /153
十 探空氣象觀測 /156
【探空氣象觀測】 /158
十一 鉆取淺冰芯(2) /159
十二 “雪鷹”號 /162
【“雪鷹”號簡介】 /165
十三 采集雪坑樣品 /166
十四 告別昆侖站 /170
【“雪龍”號撞冰山新聞】 /173
十五 我國南極冰芯研究的困境與希望 /175
【《南極條約》】 /176
第四部分 苦樂交融,回程的冰雪采集之旅
一 花桿觀測和雪樣采集 /179
【冰川物質平衡】 /183
二 雪原的艱辛和寂寞 /184
【高原高血壓】 /186
【冰磧物】 /187
三 南極和珠峰的風 /188
四 青藏高原的苦,南極比不了 /192
【氣溶膠】 /193
五 回憶在北極的求學生涯 /194
【中國北極黃河站】 /195
六 路途的溫暖與寒冷 /196
【雪的分類】 /198
七 除夕夜,懷念我的父親 /199
八 路程的“小煩惱” /201
【花桿】 /204
九 南極白化天 /205
【白化天】 /207
十 回到網絡時代和彩色世界 /208
十一 離開中山站 /212
第五部分 重回“雪龍”,28天漫長的海上旅程
一 登船回家 /217
二 作別南極越冬隊員 /220
三 穿越“西風咆哮帶” /222
【西風帶】 /225
【南大洋氣旋】 /225
四 長城站34歲生日 /226
【長城站簡介】 /228
五 極地科學家鄂棟臣教授逝世 /229
【鄂棟臣教授】 /230
六 進入夏天的世界 /232
七 中山站30歲生日 /234
八 釣魷魚和防海盜 /236
九 歸途見聞 /238
【凱爾蓋朗群島】 /239
【冰期和末次冰期】 /242
十 穿越南海 /244
第六部分
尾聲
后記 /251
從第三極到南極——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日記 節選
**部分 我心向往,從霍巴特到中山站 過去的30年,我耳聞目睹了許多親愛的老師和同事們在南極開展科考工作的事跡與成果,還有他們發生在南極大陸的許多奇妙故事。南極大陸的那片冰雪世界,很多年來一直令我心馳神往。如今,對于即將開啟的南極之行,一場在南極內陸冰雪世界的探索,我是如此的期待。這種感覺,就如同當年期待女兒的降臨。 一 我為什么去南極 南極洲是我們藍色星球上*大的一塊冰雪之地,盡管過去100年來人類探險和科考的腳步遍及南極大陸,但相對而言,1400 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土地,人類的足跡還是非常有限,這里依舊是一片未知的荒蠻之地。為什么要去南極?因為南極就在那里!她是我們地球的一部分,沒有她,我們的星球就不完美。百年以來人類遠觀南極、觸摸南極、認識南極、探索南極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從不曾因為她的遙遠而忘卻她。20 世紀50年代的國際地球物理年,一批常年有人值守的科學考察站相繼建成,從冰蓋邊緣到內陸(如美國的麥克默多站、澳大利亞的凱西站、新西蘭的斯科特站、美國的南極點站、俄羅斯的東方站,等等),開始了長期、定位、系統的南極多學科觀測研究工作。 近年來到南極旅游探險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是環南極的長線路,還是南極半島周邊的短線路,更或是直接飛進南極點的豪華游,人們紛至沓來。人類對自然的探索永無止境,更何況南極洲還有無數的未解之謎。南極冰蓋之下幾十萬年前的冰湖中有什么樣的微生物?南極*老的冰及其年代?南極冰下水系統是何狀況?南極的冰架是否穩定?全球工業化以來我們對南極的影響程度如何?為什么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南極顯著增溫但東南極近年來卻有降溫趨勢?為什么南極的海冰范圍有些區域增加、有些區域減少? ■ 南極的旅游探險 我主要研究雪冰中的氣候環境記錄,而南極冰蓋保存著地球上過去100 萬年以來*完整的氣候環境記錄,因此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南極冰蓋。南極冰蓋是我們星球上僅有的兩個冰蓋之一,另一個是位于北極的格陵蘭冰蓋(超過170 萬平方千米,全部融化的水量可使海平面升高7 米)。南極洲面積超過1400 萬平方千米,95% 被冰川和冰蓋覆蓋。冰蓋面積約1230 萬平方千米,體**部分 我心向往,從霍巴特到中山站005積達到2650 萬立方千米。如果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則會使得海平面上升58 米。冰蓋邊緣延伸到大洋的部分稱之為冰架,其體積也達到38 萬立方千米,冰架邊緣斷裂崩解進入海洋,也能夠導致海平面上升。 ■ 2016年我在南極科考 人類在100 多年前進入南極冰蓋,探險的成分占主導,目標是揭開她的神秘面紗。而在全球變暖下,我們藍色星球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對于地球*南端的南極冰蓋,人們更加關注冰蓋的變化。冰蓋是否在融化?冰蓋融化對海平面和海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從科學家獲得的*新資料來看,20 世紀90年代冰蓋每年損失的水量為300 億噸,但21 世紀*初的10年每年損失量達到1470 億噸,這說明冰蓋的融化在加速。其中,西南極冰蓋和南極半島的冰川加速消融非常顯著。盡管如此,由于南極冰蓋面積巨大,觀測的區域和時間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冰架底部與海水接觸的部分還無法實施大規模觀測。對冰蓋和冰架底部的消融認識不夠,目前*多是對南極冰蓋“表象”的研究。 ■ 南極大陸延伸到海洋的冰川 【南極冰蓋】 冰蓋指面積大于50 000 平方千米的冰川,地球上目前只有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兩個冰蓋。冰蓋通常呈穹狀,冰流軌跡從冰蓋中心地帶呈輻散狀流向冰蓋邊緣。由于冰蓋巨大的冰量、冷儲及表面高反照率,它們一方面調節氣候變化,另一方面也通過邊緣崩解和冰下冷水流驅動全球海洋環流,影響海平面變化。冰蓋內保存有大量的反映地球氣候、環境、人類活動和外太空事件的記錄。 南極冰蓋指覆蓋于南極大陸的巨大冰體,為地球上目前*大的冰蓋,其面積約1230 萬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為2450 米,總冰量約2650 萬立方千米,冰儲量占地球上約70% 的淡水儲量,相當于海平面58 米的變化量。南極冰蓋以南極橫斷山脈為界分為東南極冰蓋和西南極冰蓋,前者以陸地為基底,后者有部分漂浮于海洋之上,如羅斯冰架、菲爾希納- 隆尼冰架等。南極冰蓋下伏大量湖泊和水流系統,冰蓋底部的科學研究已成為重要的前沿領域。 (改編自維基百科)
從第三極到南極——第35次南極科考隊陸基首席科學家日記 作者簡介
康世昌,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先后榮獲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大學領雁銀獎(振翅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獎勵;IPCC《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領銜作者,《冰川凍土》期刊主編,《氣候變化研究進展》、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等多個刊物編委,曾任Atmospheric Research副主編。他長期從事冰凍圈科學研究,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基金委重點和面上項目、“973”項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靠前合作項目等40余項,組織或參加三極(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實地考察40多次,擔任2005年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陸基首席科學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SR、The Cryosphere、EST、JGR、ERL等刊物發表論文700余篇,主編專著7部,參編專著8部。論文和專著總引20000余次。入選2019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環境科學領域優選2%很好科學家、愛思唯爾2020年中國高被引學者、2021年英國路透社評選的氣候變化領域優選擁有影響力的1000位科學家。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