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0798
- 條形碼:9787520390798 ; 978-7-5203-907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所涉及的黃河流域并非現代地理學意義上的概念,她的下游包括了歷史時期多次南北改道形成的黃淮海平原。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孕育中國文明的溫床。她位于北緯32°-42°之間,分屬于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匯集了山嶺、高原、峽谷、盆地和平原,多樣化的地貌特點為區域社會經濟特色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黃河流域還是連接北方荒漠草原中國和南方河網平原中國的中心,從而在歷**形成了政治**地位,為中國保持大一統**的歷史政治特質提供了物質支撐。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國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互動日漸頻繁,交流日漸加深,視野日漸寬廣,共同體意識日漸強化。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內容簡介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收入13篇文章,主要內容涉及自兩漢時期至明代中國黃河流域的民族關系、歷史地理、邊疆治理等領域的專題研究。黃河流域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傳統的政治中心區,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空間之一,在塑造中國大一統的國家形態和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為此,《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從實證角度出發、以重點案例為研究對象,考察了黃河流域各民族密切互動的歷史圖景,凸顯了中華民族先民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主題。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目錄
宕昌羌源流管窺
5-6世紀柔然與南朝的關系
吐谷渾遣使東魏路線考
吐蕃王朝早期的韋氏家族
“他者”視角中的漢地歷史——以元明時期藏文史書的內地記載為中心
明代東蒙古阿魯臺親族附明研究
明代蒙古世爵吳允誠研究
塔灘新考
元代黃河漕運考
明永樂朝的西北亂局和民族遷徙
明固原土達滿氏家系考
明代歸附人研究述評
后記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節選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二)先零羌的活動(公元前2世紀中期一公元1世紀中期) 研種羌內附,代之而起的羌人種落是先零羌。這支羌人從漢武帝時(前140-前86)到東漢光武帝時(25-58),一直活躍在金城、隴西郡內外,時間長達兩個世紀。公元前119年河西匈奴政權垮臺后,漢武帝“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以“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漢武帝的措施給先零羌造成嚴重威脅。在匈奴支持下,先零羌與封養牢姐羌解仇結盟,于元鼎五年(前112)以十萬人反漢,進攻令居、安故、袍罕。先零羌的目的是想打破北起令居,南到安故的西漢邊防線,占領原屬罕羌侯的袍罕地區。這場戰爭拖延了五六年,通過此戰西漢鞏固了北起今永登,南到臨洮一線的邊境,挫敗了以先零羌為代表的西羌與匈奴聯合的企圖。戰后先零羌等歸附西漢,入居金城、隴西地區,先零羌酋豪楊玉也被封為歸義羌侯。元鼎年間西羌反漢失敗,先零羌等放棄與匈奴夾擊漢朝的傳統策略,開始接受漢朝在河湟東部的統治。西漢政府占領了河湟一帶羌人退出的地區,遷民實地,設置護羌校尉,初步形成了以金城地區為基礎的對羌防御體系。公元前81年,西漢政府又在原隴西、天水、張掖三郡交界的今蘭州一帶建立金城郡,下轄六縣。隨著邊境局勢日趨緩和,先零羌要求從西海、鹽池一帶返回湟水以北故地,與漢人共同生活,并且內部再度結盟。先零羌的舉動遂引起了西漢當局的注意。朝廷派往羌中的義渠安國濫殺羌人激化了矛盾,終于招致先零羌及內附羌人的反叛。元康三年(前63)羌人在浩亹(今蘭州紅古區窯街一帶)擊敗漢軍,活動遍及金城郡山林間,兵臨郡治允吾城下。趙充國指揮數路漢軍,軟硬兼施終于在公元前60年鎮壓了先零羌。戰爭期間,西漢政府采用趙充國的計劃,在湟中大興軍屯;戰后又在令居置金城屬國來安置前后投降的約三萬五千名先零及諸種羌人。此后西漢長期任命河西豪族(主要是辛氏家族成員)擔任護羌校尉,這樣才穩定了護羌校尉制度。 總之,湟中之戰結束后,西漢政府在今蘭州一帶既有普通行政機構(金城郡),又有專門管理西羌事務的各種特殊機構(如護羌校尉、金城屬國等)。金城郡的轄區在西漢政府軍事勝利之后也向西擴大了,加上在湟中新建的破羌、安夷等縣,總共領有十三縣。一個機構完整、縱深較廣的控制西羌的行政、軍事體系全面形成了。從公元前60年到王莽末年的80年中,金城郡再未出現羌漢間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原因就是: 1.西漢對羌人的控制加強了。西漢后期的護羌校尉經常由本地人擔任(如辛臨眾、辛湯、辛通、竇融的從祖父),他們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能夠鎮服西羌;金城郡中常駐有從事軍屯的部隊;多數先零羌人居金城腹地的屬國。 2.先零羌在戰爭中損失慘重,短期內難以恢復。據趙充國估計先零羌約五萬人,死于戰爭的有一萬兩三千人,投降后住在金城屬國的有三萬五千人。先零羌喪失的人口多;降者又被安置在屬國,與塞外羌隔離,難以組織較大規模的反抗。 3.羌漢雙方矛盾緩和。事實上,先零羌以流血犧牲為代價,達到了返回河湟故地的目的;西漢政府的鎮壓對部分羌人比較克制,封賞了八名降漢羌豪。于是,先零羌接受了西漢政府的管理,被封為帥眾王的若零、弟澤等人和屬國匈奴一樣,同自己的種人居住在金城屬國中。 王莽末年,中原戰亂再起,隗囂趁機割據隴右。王莽時在河湟極度擴張的成果連同西漢建立的對西羌的統治全面崩潰。羌人大量人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所有”“羌遂放縱,寇金城、隴西”。隗囂為鞏固自己的割據地位,避免與羌人發生正面沖突,史書上說“更始時,先零羌封何諸種殺金城太守,據其郡,隗囂使使賂遺封何,與其結盟,欲發其眾”,獲得了羌人的好感。當光武帝統一國家的戰爭移上隴右以后,隗囂更有意利用羌人阻撓統一。他對羌人“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東漢建武年間先零羌與東漢之間的沖突,表明羌人立足于維護自身利益而為隗囂效力。 ……
龍裔——黃河流域古代歷史研究 作者簡介
周松,男,中國史博士,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明史、中國邊疆史、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關系史。先后在《中國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史學月刊》《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等刊物共發表專題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4項,獲得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