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約瑟夫·康拉德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305243875
- 條形碼:9787305243875 ; 978-7-305-243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約瑟夫·康拉德傳 本書特色
未發(fā)表照片 私人書信 趣聞軼事 檔案文獻 穿透迷霧 照亮傳奇作家康拉德之動蕩人生 1. 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杰弗里??邁耶斯的又一部力作,多年來在歐美學界享有盛譽。 2. 從未發(fā)表的照片與一千多封私人書信,到康拉德研究者和傳記作者的研究成果與訪談,作者廣泛地收集各種資料,甚至采訪了康拉德的五位故交。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將康拉德的一生依據(jù)其生活軌跡詳細地劃分為十七個時期,依據(jù)時間順序編織起這些珍貴的材料并深入解讀,尤其揭示了美國記者簡??安德森對《金箭》無處不在的影響,展現(xiàn)了音樂對康拉德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救援》里歌劇的重要性,并首次討論了他未發(fā)表的電影劇本《強壯的人》。這些努力使讀者得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這位偉大作家的生平事跡、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其寫作風格與作品意涵。
約瑟夫·康拉德傳 內(nèi)容簡介
約瑟夫·康拉德,波蘭裔美國作家,他如火純青地使用非母語的英語書寫,創(chuàng)作生涯橫跨兩個世紀,被認可為現(xiàn)代文學的先行者,其代表作《黑暗之心》在20世紀初的文壇具有劃時代意義。
本書作者——美國有名的傳記暢銷書作家杰弗里·邁耶斯撰寫的《約瑟夫·康拉德傳》作為康拉德本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傳記,多年以來在歐美學界享有盛譽。作者挖掘和掌握了很多手資料,條分縷析,娓娓道來,生動地刻畫出這位擁有二十余年海上生涯的傳奇作家動蕩坎坷而又光輝燦爛的一生。
約瑟夫·康拉德傳 目錄
插圖一覽/1
前言/1
致謝/3
**章 波蘭遺產(chǎn)/9
第二章 波蘭童年(1857—1874)/20
第三章 馬賽與卡洛斯派(1874—1878)/48
第四章 英國水手(1878—1886)/67
第五章 從二副到船長(1880—1886)/90
第六章 東行之旅(1886—1889)/101
第七章 深入剛果(1890)/121
第八章 從水手到作家(1891—1894)/144
第九章 戀愛與婚姻(1894—1896)/165
第十章 文學友誼與藝術(shù)突破(1897—1898)/201
第十一章 福特與彭特農(nóng)場(1898—1902)/229
第十二章 J. B. 平克與《諾斯特羅莫》(1901—1904)/261
第十三章 卡普里、蒙彼利埃與《間諜》(1905—1909)/287
第十四章 崩潰與成功(1910—1913)/340
第十五章 重返波蘭與《勝利》(1914—1915)/368
第十六章 簡??安德森(1916—1917)/392
第十七章 戰(zhàn)爭年代(1916—1918)/414
第十八章 名望與美國(1919—1924)/439
附錄一:簡??安德森的后半生(1918—1947)/474
附錄二:追尋簡??安德森/485
注釋/489
康拉德的參考文獻/541
簡??安德森的參考文獻/543
譯名對照表/548
約瑟夫·康拉德傳 節(jié)選
(一) 康拉德/光明的使者 將歐洲視線的光亮照進 不列顛的黑色沼澤。 ——埃茲拉??龐德 (二) 《第十章文學友誼與藝術(shù)突破(1897—1898)》選摘 到1897年康拉德創(chuàng)作他的**部杰作《“水仙號”的黑水手》時,他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散文風格和藝術(shù)理論,這部作品受到了他新結(jié)交的文學圈好友的熱情贊賞。雖然他(在《六部一套》的作者注中)否認他在寫作小說前做了筆記,但他確實從原始資料中記下了大量筆記,讓他在創(chuàng)作馬來小說、拿破侖小說和《諾斯特羅莫》時,可以重新回顧。他的“剛果日記”及關(guān)于普法戰(zhàn)爭的筆記(可能是為和斯蒂芬??克萊恩的合作所做的準備)都保留了下來。康拉德需要以事實為基礎(chǔ)來創(chuàng)作小說,他相信:“想象,而非創(chuàng)造,才是藝術(shù)及生活的至高主宰。”他對真實記憶充滿想象力的準確呈現(xiàn)都是基于閱讀和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 康拉德通常用一支普通鋼筆寫作,有時筆磨損不能用了,多愁善感的他會把筆留下來。然而,《青春》的手稿是他趴在“常春藤墻”的一棵栗子樹下,用鉛筆寫在一個小小的筆記本上的。雖然康拉德總是在9點準時下來吃早飯,但他總要磨蹭很久,才不情不愿地開始工作。步入中老年的他,經(jīng)常在早上讀報紙,回信。但他通常從晚上八點半一直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一口氣工作好幾個小時,他就這樣,在午夜完成了很多部小說。 他無法承受花好幾年完成一部長篇小說的痛苦。所以他在構(gòu)思諸如《吉姆爺》這樣的作品時僅把它們當作故事,他聲稱自己就快完成了,其實依然長途漫漫。創(chuàng)作時,他試圖想象連續(xù)變換的場景。他會就小說進行長時間沉思冥想,直至他能抓住人物和情節(jié)精髓,讓它們得以通過筆端,躍然紙上。正如他在《“水仙號”的黑水手》的前言中所說,他志在重現(xiàn)、強化現(xiàn)實,“通過書寫的文字的力量,讓你聽到,感受到——尤其是要讓你看到。這——別無其他——便是全部”。 康拉德寫作又慢又費力,完成了三百字——一頁半稿子,而且這差不多就是他每天的完成量——他就感覺完全精疲力竭了。寫作《海隅逐客》時,他拿著筆痛苦掙扎,6天只寫出了6行字。有時他寫得比這還少。比如,《救援者》的創(chuàng)作瓶頸時,他8小時寫出了3句話,但他在絕望地離開座位前又把它們擦掉了。福特后來告訴羅伯特??洛厄爾(Robert Lowell):“康拉德花了一天尋找貼切的字眼;然后又把它否決了。” 康拉德認為文學寫作是一種精致的折磨。他將興奮之力轉(zhuǎn)換成詞句,仿佛每一頁都是從他靈魂中抽出來的,他需要危機和瘋狂來完成他的作品。他就像D. H. 勞倫斯一樣,運用挖煤這一比喻來象征對無意識領(lǐng)域的探索,他告訴加尼特:“我必須像一個在礦井中勞作的礦工一樣,從黑夜中開采出我所有的英語句子。”康拉德在鼓勵好友,以及評論高爾斯華綏、加尼特、福特、休??克利福德、諾曼??道格拉斯和沃林頓??道森(Warrington Dawson)等人的手稿時,鼓勵他們探尋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努力達到*高標準。他如此告訴愛德華??諾布爾[(Edward Noble)同樣生于1857年,在商船隊工作,將在1905年到1929年間出版15部海洋小說]:“你必須從自身中擠出每一種感受、每一個想法、每一幅畫面——毫不留情,毫無保留,無怨無悔;你必須搜尋心中*黑暗的角落、腦海里*隱蔽的深處。” 康拉德的寫作天賦從未讓他滿足,這天賦給他帶來了許多痛苦、懷疑、自省的時刻。康拉德承襲尼采和蘭波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他告訴道森——一位年輕的美國門徒,折磨和痛苦是創(chuàng)作的根本:“受苦是一種品質(zhì),幾乎是一種偉大、一種奉獻,完全就是一種忘我的犧牲,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忠誠于自己的真實感受,對我而言,這也就是一名藝術(shù)家的全部信條。”《“水仙號”的黑水手》即將完成之際,他說他吃不下飯,遭受著噩夢的折磨,嚇壞了妻子。在掙扎著創(chuàng)作《救援者》時,他有想死的沖動,感覺自己經(jīng)歷了一次精神崩潰:“對這種恐怖的害怕又回來了,讓我顫抖。實際上,它已經(jīng)摧毀了我曾有的那一點自信。”在創(chuàng)作《諾斯特羅莫》時,他因痛風發(fā)作痛苦不已,他大喊:“就算我用我的血書寫每一頁,我也不會感到更精疲力竭。”他就像羅伯特??洛厄爾的詩《被砍下的頭顱》(“The Severed Head”)中那個愛倫??坡一般的藝術(shù)家:他“滴下/一滴紅色墨水在我們身上,當他擠壓/那截下的小小一條塑料管/從他的心上汲取墨水”。1904年后,康拉德雇了麗蓮??哈洛斯(Lillian Hallowes)做秘書,情況稍有好轉(zhuǎn)。她高挑,纖弱,是一名造船工程師的妹妹,她(據(jù)博雷斯所說)一臉茫然,舉止高傲,但她能減輕康拉德的負擔。 康拉德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遭受巨大痛苦的一大原因是他一直在與英語斗爭。他抱怨評論家看穿了他的假名,認為他是“一個怪人,一個用英語寫作的令人吃驚的該死的外國人”。但即使他已經(jīng)出版了《吉姆爺》和《諾斯特羅莫》,他仍感覺英語是一門外語,需要投入可怕的精力。一次,一個熟人很好奇,“一個像康拉德這樣在性情、長相和說話上都不像英國人的人,是如何能寫出如此完美的英語的”,康拉德回答:“啊,要是我能把英語寫好就好了!不過你會看到的,你會看到的。” 另一個困難是康拉德保留了很多波蘭語和法語散文風格的特點,這就給他的英語奠定了一個異域的基礎(chǔ),即使他的英語語法正確,也顯得不同尋常。波蘭語的句子更長,“有大量形容詞,節(jié)奏更平緩,含糊不清的地方更少,辭藻更傾向于華麗”。康拉德(尤其是在其早期作品中)對三重平行結(jié)構(gòu)(“所有那些謎一樣的生活,充滿了在森林里、叢林里和土人心里蠢蠢欲動的野性”)和修辭抽象化(“那是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所表現(xiàn)出來的沉靜,籠罩著迷一樣的意圖”)這兩句話出自《黑暗的心》。的過度喜愛更多是波蘭語的特點,而非英語的特點,這也揭示了他的斯拉夫文學遺產(chǎn)。 康拉德的書廣受好評。但與他同時代的批評家,包括詹姆斯和克萊恩,都意識到那些讓康拉德大受好評的特質(zhì)——他的異域風格、復雜敘事、深刻的主題、悲觀的思想——讓普通讀者退避三舍,降低了圖書的銷量。一位書評人在1897年12月的《旁觀者》周刊(Spectator)上評論《“水仙號”的黑水手》時如此說道:“康拉德先生是一個天才作家,但他對主題的選擇及寸步不讓的寫作方法,讓他無法獲得大眾的喜愛。”不過當20世紀發(fā)生的事件證明了康拉德的想法正確時,他受到了當代批評家的推崇,他的信念與其時代格格不入,倒是更符合我們的時代。 圖書的慘淡銷量讓他在1895年到1913年一直飽受金錢困擾,因為他總是花的比掙的多。康拉德既不是高產(chǎn)作家也非成功作家,他有一個人口仍在增長的家庭需要贍養(yǎng),還喜歡過著經(jīng)濟能力無法負擔的生活,于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維持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體面,也無法靠寫作收入生存。他被迫向朋友和編輯借錢——阿道夫??克里格、斯皮里迪恩??克利什切夫斯基(加的夫的波蘭人)、高爾斯華綏、加尼特、福特,以及威廉??布萊克伍德、大衛(wèi)??梅爾德倫[(David Meldrum)布萊克伍德的倫敦編輯]和美國出版商S. S. 麥克盧爾(S. S. McClure),但他無力償還債務,并為自己不光彩的行為感到愧疚。康拉德在與昂溫協(xié)商《“水仙號”的黑水手》的合約條款時,談到自己寫作速度慢,他氣憤地告訴昂溫:“我無法負擔以少于每小時10便士的薪資工作,而且要獲得如此可觀的收入,我必須以相應的方式工作。”以250美元的價格將未完成的《救援者》的美國版權(quán)賣給S. S. 麥克盧爾后,他懊悔地告訴特德??桑德森,麥克盧爾“定期寄送支票,這在他看來是正確的,我平靜地收下這些錢——這在我看來,異常像一場詐騙”。盡管有種種顧慮,康拉德還是留下了錢。 當寫作沉重到讓人難以忍受,康拉德夢想重拾商船上的生活。博雷斯出生兩周后,他再次感受到了大海的召喚,想象著他能帶家人一同前往。1898年8月,仍被麻煩重重的《救援者》折磨的他,懇求格雷厄姆給他找一艘蘇格蘭船:“去往大海將給我救贖。真的,我的精神狀態(tài)糟糕透頂。”下一個月,他在格拉斯哥花了三天時間在海運事務所四處走動,(*后一次)尋找指揮艦船的機會。但逐漸消失的克萊德高速帆船不缺船長,于是康拉德被迫返回他的“酷刑室”。 雖然康拉德試圖重返大海,但他厭惡他所獲得的“海洋小說家”的名聲,因為這似乎限制而非定義了他的成就,也阻礙了讀者接受他關(guān)涉其他主題的作品。他十分惱怒地告訴好友:“在這一片贊譽聲背后,我可以聽見某種低語:‘就堅持在大海上吧!別登陸!’他們想把我放逐到大海中央。”他熱切地希望“能擺脫艦船的惡魔尾巴,擺脫對我的海洋生活的執(zhí)著”。 康拉德不被接受的“海洋小說家”頭銜解釋了他對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作品毫無理性的厭惡。康拉德尊稱費尼莫爾??庫柏——一個小作家,康拉德小時候讀過他的作品——為永恒的伙伴、難得的藝術(shù)家、他的文學大師之一。但他討厭梅爾維爾的浪漫主義、假意偽善、神秘主義,不想和梅爾維爾被并列為異域(但沒有那么野蠻的)海洋作家。《每日紀事報》(Daily Chronicle)在評論《海隅逐客》時寫道:“或許除了梅爾維爾的作品,我們想不出還有什么能比得上他對熱帶島嶼的風景描寫,而且說它們讓人想起《泰比》(Typee, 1846)和與之同類的傳奇小說[《奧姆》(Omoo)],這便是給出了*高等、*公正的贊美與夸獎。”牛津大學出版社請康拉德為《白鯨》寫序,他拒絕了,稱這部小說“不過是一部以捕鯨為主題的牽強附會的狂想曲,整個三卷本中沒有一句真誠的話”。而且當?shù)袼芗已鸥鞑??愛潑斯坦(Jacob Epstein)不小心提到這本書時,康拉德猛然爆發(fā),大肆貶斥:“他對海洋一無所知。不可思議,可笑荒謬……神秘個什么勁!我的舊靴子就挺神秘。”
約瑟夫·康拉德傳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杰弗里??邁耶斯(Jeffrey Meyers),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文學、藝術(shù)、電影評論家,創(chuàng)作了三十余部關(guān)于現(xiàn)代文學的作品,包括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溫德姆??劉易斯、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羅伯特??洛威爾、D. H. 勞倫斯等人的傳記。 譯者簡介 付裕,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現(xiàn)為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譯有《伍迪??艾倫談話錄》(合譯)。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