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魯迅批判(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0128
- 條形碼:9787020170128 ; 978-7-02-0170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批判(增訂本) 本書特色
魯迅生前批閱、認可的一部魯迅研究專著 新增《文學史家的魯迅》《魯迅和嵇康》等數萬字 讀懂魯迅的筋骨與靈魂: “他是永遠的詩人,一個時代的戰士”
魯迅批判(增訂本) 內容簡介
《魯迅批判》是魯迅研究目前部成體系的專著,是專享經過魯迅生前披閱的批評魯迅的專著,也是迄今在研究魯迅領域中引文率很高的專著。本書成書于1935年,出版于1936年,出版不久魯迅即逝世。魯迅生前看過印前的書稿,并就書中涉及他的作品的創作時間有所訂正。此次出版《魯迅批判》增訂本,除了保留原書中的全部篇目,又增加了14篇文章作為附錄,如《阿Q正傳》之新評價、魯迅美學思想初探、文學史家的魯迅、魯迅和嵇康等,進一步全面呈現作為批評家的李長之關于魯迅研究的全部成果。
魯迅批判(增訂本) 目錄
三版題記/
序/
一 導言:魯迅之思想性格與環境/
二 魯迅之生活及其精神進展上的幾個階段/
三 魯迅作品之藝術的考察/
Ⅰ 魯迅創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魯迅創作中之*完整的藝術/
Ⅱ 《阿Q正傳》之藝術價值的新估/
Ⅲ 魯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 魯迅在文藝創作上的失敗之作/
四 魯迅之雜感文/
五 總結:詩人和戰士的魯迅,魯迅之本質及其批評/
后記/
附錄
魯迅/
《阿Q正傳》之新評價 /
《三閑集》
——魯迅*近的雜感散文集/
魯迅和景宋的通信集
——兩地書/
魯迅《偽自由書》/
魯迅創作中表現之人生觀
——魯迅批判之五 /
《熱風》以前之魯迅
——魯迅批判之七 /
魯迅著譯工作的總檢討
——魯迅批判之十/
哀魯迅先生/
魯迅和我們
——在北平師大魯迅紀念會上講/
魯迅在文藝批評工作上的啟示
——十月二十日在中法大學講演稿/
魯迅先生和雜文
——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魯迅對文藝批評的期待/
魯迅美學思想初探/
文學史家的魯迅/
魯迅和嵇康/
關于李長之的《魯迅批判》 于天池 李書/
魯迅批判(增訂本) 節選
詩人和戰士的魯迅 魯迅在性格上是內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之處理生活。他寧愿孤獨,而不歡喜“群”。 景宋說他“是愛怕羞的”,又告訴我們,“他自以為不會做事”(《魯迅在廣東》,頁五二,五三),我想這是他的真面目。 在一般人所認為極容易的事,在他就不能,也不耐了:他在廈門時的聽差和吃飯問題吧: 關于我所用的聽差的事,說起來話長了。初來時確是好的,現在也許還不壞,但自從伏園要他的朋友給大家包飯之后,他就忙得很,不大見面。后來他的朋友因為有幾個人不大肯付錢(這是據聽差說的),一怒而去,幾個人就算了,而還有幾人卻要他接辦。此事由伏園開端,我也沒法禁止,也無從一一去接洽,勸他們另尋別人。現在這聽差是忙,錢不夠,我的飯錢和他自己的工錢,都已豫支一月以上,又伏園臨走宣言:自己不在時仍付飯錢。然而只是一句話,現在這一筆帳也在向我索取。 ——《兩地書》,頁一四七 結果呢,他說:“我本來不善于管這些瑣事,所以常常弄得頭昏眼花。”之后,菜又不好吃了,伏園自己還可以作一點湯,他卻只會燒白開水,什么菜也不會做。(《兩地書》,頁一七九) 我們見不少為魯迅作的訪問記都說,他的衣飾是質樸的,并不講究,這一方面當然是根于他的并不愛美的天性,另一方面卻也表現他不善于注意生活上的小節了。在這種地方,我們不難想像倘若是一個精明強干,長于任事的人,是如何重視著的,于此便也可以見一個好對照。 魯迅自己說:“我一生的失計,即在向來不為自己生活打算!保ā秲傻貢,頁一七五)所謂不修邊幅,不講究衣飾,正是這一方面的小小的透露。 他常是對環境加以憤恨,他討厭一般人的“語言無味”,他慨然于天下淺薄者之多(《兩地書》,頁八九),他甚而只愿意獨自躲在房里看書(《兩地書》,頁一一七),他處處有對“群”的惡感。他形容廈門大學: 我新近想到了一句話,可以形容這學校的,是“硬將一排洋房,擺在荒島的海邊上”。然而雖是這樣的地方,人物卻各式俱有,正如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其中有一般“妾婦”們,上面已經說過了。還有希望得愛,以九元一盒的糖果恭送女教員的老外國教授!有和著名的美人結婚,三月復離的青年教授;有以異性為玩藝兒,每年一定和一個人往來,先引之而終拒之的密斯先生;有打聽糖果所在,群往吃之的無恥之徒……。 ——《兩地書》,頁一三一 他的結論是:“世事大概差不多,地的繁華和荒僻,人的多少,都沒有多大關系。”他之極端憎惡態度,是溢于言表了。 他和群愚是立于一種不能相安的地步,所以他說,“我在群集里面,是向來坐不久的”(《兩地書》,頁一八),所以他說:“離開了那些無聊人,亦不必一同吃飯,聽些無聊話了,這就很舒服”(《兩地書》,頁九六)。在應酬方面,他是寧使其少,而不使其多,甚而加以拒絕。關于這,景宋當然知道得*清楚(《兩地書》,頁一六三),林語堂卻也有同樣的記載,以為:“常常辭謝宴會的邀請”,已是“他的習慣”(見其用英文寫在《中國評論周報》上的《魯迅》一文)。 這種不愛“群”,而愛孤獨,不喜事,而喜馳騁于思索情緒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謂“內傾”的。在這里,可說發現了魯迅**個不能寫長篇小說的根由了,并且說明了為什么他只有農村的描寫成功,而寫到都市就失敗的原故。這是因為,寫小說得客觀些,得各樣的社會打進去,又非取一個冷然的觀照的態度不行。長于寫小說的人,往往在社會上是十分活動,十分適應,十分圓通的人,雖然他內心里須仍有一種倔強的哀感在。魯迅不然,用我們用過的說法,他對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貼近了,他沒有那么從容,他一不耐,就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來,這都不便利于一個人寫小說,宴會就加以拒絕,群集里就坐不久,這尤其不是小說家的風度。 然而他寫農村是好的,這是因為那是他早年的印象了,他心情上還沒至于這末厭憎環境。所以他可以有所體驗,而渲染到紙上。此后他的性格,卻慢慢定形了,所以雖生長在都市,卻沒有體會到都市,因而他沒有寫都市人生活的滿意的作品。一旦他的農村的體驗寫完了,他就已經沒有什么可寫,所以他在一九二五年以后,便幾乎沒有創作了。 在當代的文人中,恐怕再沒有魯迅那樣留心各種報紙的了吧,這是從他的雜感中可以看得出的,倘若我們想到這是不能在實生活里體驗,因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的補償時,就可見是多么自然的事了! 就在這種意味上,所以我愿意確定魯迅是詩人,主觀而抒情的詩人,卻并不是客觀的多方面的小說家。
魯迅批判(增訂本) 作者簡介
李長之 (1910--1978)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師從著名哲學家張東蓀、金岳霖和馮友蘭。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有《西洋哲學史》《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陶淵明傳論》《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魯迅批判》《孔子的故事》等,影響深遠。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