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小說形態學—人民文庫(第二輯)(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29034
- 條形碼:9787010229034 ; 978-7-01-02290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說形態學—人民文庫(第二輯)(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小說的方方面面展開分析的基礎上,使讀者明白什么是小說,并沿著這條思路把握住小說的歷時形態和共時形態,對小說與神話、歌謠、史詩,新聞的沿革和變化形態擁有全新的認識,同時對小說與詩歌、音樂、電影、戲劇等表現內涵之間的關系也會有更深的理解。對于上述問題,也許每個對小說感興趣的人都能說出一些道理,發表某種見解,這本專著特色在于:作者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從形態學的角度入手,進行更深層的思考,從而展現了一種迥異于他人的獨特認識和審美情趣,突出了強烈的個性特征和獨具的精神風采。因此書中哪怕是對遠古時代的神話和歌謠、民間故事和史詩的講述分析,也都充滿了現代氣息,表明的是當代人對歷史的全新把握,呈現的是獨特而嶄新的思想。 本書立足于當今世界范圍內的研究視解,超越相關領域的各種既有研究成就,對當代及未來小說藝術的走向、發展、融合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例如對類似當代小說是否像傳統小說那樣以故事取勝,還是干脆讓故事退場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都提出了自己極具說服力和解釋力的觀點。
小說形態學—人民文庫(第二輯)(文化) 目錄
**章 小說形態的發生
**節 小說的歷時形態
第二節 小說的共時形態
第二章 小說形態的發展
**節 小說的變化形態
第二節 小說的穩定形態
第三章 小說形態的內涵
**節 小說的表現形態
第二節 小說的再現形態
第四章 小說形態的外延
**節 小說的文化形態
第二節 小說的意識形態
第五章 小說形態的結構
**節 小說的微觀形態
第二節 小說的宏觀形態
第六章 小說形態的建構
**節 小說的藝術形態
第二節 小說的審美形態
結語 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小說
后記
再版后記
小說形態學—人民文庫(第二輯)(文化) 節選
《小說形態學—人民文庫(第二輯)(文化)》: 2.小說的現在 從近代傳奇故事中脫胎而來的小說藝術,自從在18世紀隨著現實主義藝術的歷史性崛起而嶄露頭角,并且*終于19世紀取詩歌和戲劇而代之,開始占據文學家族的**把交椅以來,迄今已走過了一段光輝燦爛、充滿榮譽的歷程,當然,世紀之隔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當代小說在形態上不僅同它的傳奇類同輩大相徑庭,而且即使同曾經為小說藝術的全面興盛立下過汗馬功勞的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相比,也已顯得面目全非。因此,如何把握這種變化就成了一個問題。 談到當代小說整體格局的這種變化,人們首先會著眼于作品的結構方面,習慣于用“故事瓦解、情節淡化”來加以概括。但事實上,“情節淡化”一說固然能夠成立,“故事瓦解”卻似是而非。伊恩·里德說得好:“正如*簡單的無情節的素描,由于極少描寫人類活動和人類動機,而不被看作真正的短篇小說一樣,純軼事也不應被視作小說,因為它只描寫一些支離破碎的事件。”他的結論是:“只有軼事擴大成故事時才趨向于短篇小說。”①里德的這番話之所以不容置辯,是因為小說不僅僅是對生活的一種反映,而且是對人的命運的展示。在這里,不僅僅是一些散亂的事件,而且這些事件的“連貫性”才能構成為小說的反映對象,因為只有在這種具有連貫性的事件序列中,才能存在人的命運感。由于這種連貫性就其性質而言總是包含著一種因果關系(否則就無“連貫”可言),因此,所謂“故事”也就是這樣一種現象,它雖然以一系列事件為細胞(這些事件本身又常常以各類人生碎片為“分子結構”),但并不等于“事件”。“只有當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事件聯系起來,而且其中至少有兩個是發生在不同時間,且有因果聯系時,才有故事的存在”②。可見,因果性與故事同在。這個結論又同福斯特當年所作的關于“情節”的規定并無差異。按照福氏的見解,情節由具有因果關聯的時間上有連續性的事件構成,而故事則僅僅表現為一種時序的連貫。但事實上,事件之間在時序上的歷時態串接常常能在一定意義上包含有因果鏈的關聯。導致人們發生誤解的癥結便在這里:由于因果性一仆二主地與故事和情節同時具有密切的關系,使得人們很容易將情節在現代小說中的萎縮,錯當成故事的全面撤退。但兩者并不是一回事,區別在于對因果關系的具體表現上。正如故事是事件的一種特定存在,情節乃是故事組織事件的具體格局,因而情節性同因果性成正比。這意味著小說家雖然有可能在情節的濃與淡方面各取所好,但決不可以在故事是否出場的問題上隨心所欲。強烈的曲折的情節無疑是小說家養精蓄銳的避風港,但并不是說除此之外小說就不再具有在藝術領域內攻城略地的有效武器。對“敘述性”的強化便是這個武庫中一種具有強力殺傷作用的手段。事實早已證明,“文學敘述可以讓事件并不連貫但同時又可以保持讀者對‘故事’的興趣。小說可以是支離破碎的然而卻同樣可以是令人信服的,正如一場離奇的夢”①。所以,故事與小說同在,小說的這一發生學胎記無疑具有發展論意義。表現在當代小說創作現狀上,便是圍繞著故事而講求標新立異和別開生面.而這種求新求異的趨向并不危及故事的生存權利。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故事內容由“奇”到“凡”。由于近代小說脫胎于在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的傳奇故事,因此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在題材上求奇避凡乃是近代小說普遍具有的一種傾向。“奇”曾在浪漫主義小說中獨占鰲頭。以夏多布里昂的兩部中篇小說《阿達拉》和《勒奈》為例。前者曾使作者因之而一舉成名,在當時的法國文壇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這部小說以居住于北美原野神秘森林中的印第安人的蠻荒生活為背景,述說了一對印第安青年的生死戀。后者雖然以白人生活為題材,但主人公勒奈與其胞妹阿美莉之間的異常之愛同樣使“我們看到一個奇特的人物遭到的奇特的命運”①。這種奇特性被夏氏的后繼者們雨果、梅里美等人發揚光大,但在打著“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子反映生活”旗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那兒遭到摒棄。當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表示,他的小說“不要英雄也不要妖怪”;當契訶夫在給列依金的信里同樣寫道:“我會寫普通的愛情和家庭生活,不要天使和壞蛋,不要律師和女魔鬼”;當列·托爾斯泰在給斯特拉霍夫的信里提出:“質樸——這是巨大而難以達到的優美境界”時,一種從傳“奇”到述“凡”的變革便在小說領域拉開了帷幕。但它的重頭戲卻是在現代主義小說出場后才開演的。因為即使在像福樓拜和契訶夫這樣幾位被現代作家引為知己奉為先輩的作家的作品中,畢竟還存在著諸如“愛情的慧劇”和“人生的不幸”這樣的主題。而在薩特的《惡心》和加繆的《鼠疫》等作品里,連“愛情”本身都成了奢侈品,人生無所謂幸與不幸。而當小說中不僅消失了天使和壞蛋,而且連凡夫俗子的形象都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墻上的斑點”(伍爾芙)和“茶壺”(格里耶)時,生活的平淡無味顯然已逼近藝術上的臨界點。 其次是故事線索由“繁”到“簡”。在傳統小說中,故事的多層次和多維度并非偵探、武俠和公案小說的專利,而幾乎為所有長篇小說所共享,隨之而來的,是登場人物層出不窮,形象眾多。以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為例,在他完成的91部長中短篇作品里,出場人物多達2400余個。但被安德烈·莫洛亞稱為“像巴爾扎克的著作一樣規模宏大”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重現的時光》里,雖然在篇幅上包括7部巨作,累計達十五卷三百多萬言,但全書的主人公只有二位“馬賽爾”,小說采用**人稱的寫法,由追憶主人公過去的生活經歷展開,著重表現馬賽爾的心理感受,雖然整部書穿插有一系列其他故事,但總體上講只有一個,即馬賽爾從童年、少年、青年到成年的生命歷程。另一部同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福克納的代表作《喧囂與騷動》。 ……
小說形態學—人民文庫(第二輯)(文化) 作者簡介
徐岱,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學術專著有:《藝術文化論》《藝術的精神》《美學新概念》《藝術新概念》《基礎詩學》《批評美學》《小說敘事學》《小說形態學》《邊緣敘事》《體驗自由》《感悟存在》《什么是好藝術》《俠士道》《審美正義論:倫理美學基本問題研究》《故事的詩學》《基礎美學:從知識論到價值觀》《美學五講》《藝術問題:后人類時代的古典情懷》等近20部。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