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9483
- 條形碼:9787542669483 ; 978-7-5426-694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本書特色
統觀華語書寫世界,以現代主義為串珠之彩線,嘗試觀察和辨析處于不同區域的創作者之文體創制、審美風格與蘊藉文心,以探看求索他們的“通”與“變”。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楊君寧2008-2018十年間的研究論文,共分三輯。輯是對郭松棻、李渝的研究;第二輯是其他幾位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論;第三輯收錄了從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視角出發的研究。全書統觀華語書寫世界,以現代主義為串珠之彩線,嘗試觀察和辨析處于不同區域的創作者之文體創制、審美風格與蘊藉文心,以探看求索他們的“通”與“變”。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目錄
**輯 文字因緣:郭松棻、李渝作品四論
一、郭松棻論1
手稿·遺作·謄文者:時間的饋贈——論郭松菜小說《驚婚》的成稿整理及其他
二、郭松棻論2
擬聲與對影——試論郭松菜《驚婚》中的敘事視角與人物關系
三、李渝論1
故園世夢兩依依:位移·變易·重構——李渝《金絲猿的故事》之前后版本改寫涵義初探
四、李渝論2
故事未完:詮釋與實踐——由“心源”和“多重渡引”二概念看李渝《溫州街的故事》之余篇及其他
第二輯 未完成的方案:現代主義作家及其作品余論
一、朱天文
汝其知否話映畫:文學視角、女性聲音與美學形構——試論朱天文在侯孝賢電影中的文化實踐與影響
二、張大春
文心續鑄費思量:從《小說稗類》到《文章自在》-試析張大春創作理念的發展與演進
三、林俊穎
靈影鑒微:一個現代性的文本——以林俊穎《鏡花園》中《幻時間》為例
鬼·少年·夢中故人:淺談《某某人的夢》及其前后事——林俊穎同志小說論
四、溫健騮
夜涼苦綠:游歷與詩藝之途——以溫健騮為中心的考察
五、李永平
花園城與觀音蓮——老舍與李永平的城市書寫中之南洋想象的對比研究
靈與童身之行旅:讀李永平《大河盡頭》
六、陳志鴻
夢后樓臺:浪漫·行動·離散——陳志鴻小說風格嬗變脈絡初探
七、陳玉慧
在媽祖的庇佑下:女性家族史與民間信仰——以陳玉慧的《海神家族》為中心
八、石岱侖
……
第三輯 世界無窮愿無盡: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現象綜論
附錄:只翻一頁書
代后記:衣故人之衣——東走西顧話現代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節選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被文學史歸類于現代主義文學世代的諸位小說家常被相提并論,且被作為集體出現的文學現象加以研討。但他們身為各自風格鮮明、不可復制的單獨文體家,其從性格到文風上的個體差異仍然是遠遠大于共性。與其說現代主義作為一種集體性的風潮席卷了當時渴求新風洗禮的臺灣知識界和文藝界,不如說它作為某種認識的起點,對其時在成長鍛煉中的作家和藝術家們進行了頗為啟蒙性的形塑,從而后期的分化和各自成長才顯現出他們真正的個人特色之所在。 在他們共同成長的歲月中,即便偶有群聚性質的同人活動,也是年輕時被某一理想信念共同驅動,有集合的可能和實踐。然而個體的差異性使得這種聚合的時間維持在特定的時段之內,創作者畢竟是獨立承擔其志業的相異個體。他們于各自內在所涌動著的求新求變的因子,實在要高過維持穩定一致的群體合作,這便令過去的集體行為逐漸分裂崩解。個人風格的產生即以這樣的裂變作為起點和出發地。 王文興將文本與閱讀行動兩者相互結合起來,無疑具有行為上的演繹性和多元詮釋的意味,亦即在傳統形式的單純閱讀文本之外,提供了更多給受眾理解的訊息和可供輔助想象的線索,以此對作品展開了更為全面立體的認知。 而郭松棻的作品則本就含義復雜,意蘊深隱難解。盡管從文字層面來看,他不曾如王文興那般橫征暴斂,沒有刻意設置太多變形的障礙,但隱喻和象征上的含混復義,決定了其小說的主旨意圖皆不是直接陳述而出的寫法,更不會理念先行而使小說的行文成為概念的圖解與附庸。由于他的創作論和訪談數量稀少,甚至直接或間接文學觀念的批評類文字也頗為零散,偶爾才得以一見,則又失去了可以提供其他旁證的輔助理解資料,從而加深了理解難度。 無論是以父子決裂為小說經緯之《家變》,抑或以夫妻締結為主要脈絡之《驚婚》,兩書恰好都采取從基本的人際關系和家庭血親、姻親的倫理層面入手,編織文本的*表層組成,即人物和情節的部分。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涵容于家國之間由小見大的聯結。《家變》是從現代主義的角度出發對中國傳統父子秩序的挑戰;而《驚婚》的意義則相形之下更為隱晦難明,其中也有兩代臺灣人在時代變遷和代際轉折中的認同沖突和認識差異所產生的問題,但作者并不將其限于此一端,而是留下更為廣闊的空間,以鋪陳手法將看似有矛盾沖突的情狀一一列舉出來,卻也不急于下價值判斷或是闡明立場,而是盡量體現其復雜多維的本來面貌。 由身處的地理空間及生活環境對寫作的影響來看,王文興長居臺灣,從就學、教書和生活都集中在臺大多年,始終未有過與寫作和身世的原鄉隔離之苦。這也使得其作品的書寫題材以及要處理的核心問題與郭松棻大異其趣。 然而雖與故地長期兩相隔離,不能隨時觀察臺灣社會新的發展變化和脈動,郭松菜仍有其超克阻礙不便,再認識臺灣歷史事件且將之以文學的眼光和手法重新敘述表達出來。在此之外,他也致力于發掘個人的早年校園和家庭生活中的地景記憶,因應“遠大近小”的回憶效應,有些呈現點狀(spot)出現的地方/場所在比重并不大的臺灣書寫中尤其顯得形象鮮明可感。 例如《驚婚》正文中屢屢被提及的獅頭山,則是現實生活中郭、李二人的共同好友孟祥柯(絕子)曾經避居的所在。郭松菜移用此地作為主人公亞樹的隱匿之地,則是虛實相生的寫法,且在亞樹和倚虹早年相識交往的校園和街道等慣常場景之外,為亞樹單另開辟了一個專屬他自己的獨處和思考之地,由此便在現實場所和虛擬的空間兩層意義上都有所拓展。 ……
未竟的現代:華語文學研究論稿 作者簡介
楊君寧,1984年生于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時任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員。學術志趣主要聚焦于華文文學領域,兼及中國現代文學、比較文學和海外漢學等。有數篇論文發表于《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小說評論》和《當代文壇》等期刊。兼有文學作品、評論、訪談等散見于《印刻文學生活志》、《香港文學》、《方圓》和《中國作家》等雜志。曾獲2013年臺積電文學賞副賞,第十五屆臺北文學獎年金。有小說集《奧森巴赫之眼》出版。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