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圖畫書研究 1949-1999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2846
- 條形碼:9787521212846 ; 978-7-5212-12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圖畫書研究 1949-1999 本書特色
“兒童文學博士文庫”的出版,既是對兒童文學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力支持,同時也是促進新時代兒童文學理論發展的有力舉措。我們欣喜地看到,新世紀以來我國自主培養的這一大批兒童文學博士生,正在成長為新一代兒童文學理論工作者,他們中的拔尖人才,已成為當今知名的理論批評家、作家、出版家與閱讀教學專家,是中國兒童文學新一代的理論批評、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的接力者、*跑者。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理論家 王泉根
中國圖畫書研究 1949-1999 內容簡介
“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叢書共21本,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中國兒童文學專業五位博士生導師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軒、朱自強、方衛平的理論專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紀以來培養的十六位優秀兒童文學博士的博士論文。 “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集中展現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學術成果,正本清源,以專業的學術理論姿態解答當下兒童文學、童書出版及青少年閱讀中的問題與困惑,以理性之光為青少年兒童的閱讀未來保駕護航。縱觀“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既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嶄新面貌,也能夠理解到兒童文學藝術的深邃核心,還能夠了解到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異同與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發展,視野開闊、角度多元、內容扎實、資料豐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現出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學術成果。 《中國圖畫書研究(1949—1999)》為“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叢書的一種,本書介紹了1949年至1999年中國圖畫書的總體面貌,對半個世紀中國圖畫書發展演變的過程進行了梳理,同時也對中國圖畫書的典型性題材以及重要的文本和畫家進行了比較具體的分析。
中國圖畫書研究 1949-1999 目錄
中國圖畫書研究 1949-1999 節選
**節 圖像和文字孰輕孰重 米爾佐夫說,“在我們這個時代,眼見更為重要”,約翰·伯格在《觀看的方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觀看先于言語”,而今圖像的確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并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讀圖時代”作為一個概念也被各種勢力運作著,成為一個時髦而又“強勢的語詞”,鋪天蓋地的文學經典美繪本、插圖典藏本吸引著讀者的眼球,作品的封面和插圖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著購買者的*終意愿。試想,如果沒有加斯·威廉姆斯(Garth Williams)的插圖,《夏洛的網》的閱讀樂趣是不是會減少稍許?雖然它無法撼動讀者對這個童話本身的熱愛之情,但對于我來說,芬阻止爸爸去宰殺小豬的那幅插圖始終無法從腦海中褪去。其實,從遠古時期穴居人的壁畫中便可窺出觀看的重要性。但自從文字出現后,文字和圖像就一直被拿來做比較。格雷戈里大教皇曾說“文章對識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繪畫對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他還提出:“無知之人從圖像中來理解他們必須接受的東西,他們能在圖像中讀到其在書中讀不到的東西。” 在中國,圖像的功用也總是在和文字的對照中被人評論和言說。有論者指出:“‘河出圖,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書,天地有自然之理。’即是圖像的產生使人類能夠認識自然的形相,而文字的誕生是使人類能夠探究自然的法則。”唐張彥遠認為圖像在“傳既往之蹤”方面比文字更為有效。現代李叔同(弘一法師)亦有言論:“圖畫者,為物至簡單,為狀至明確。舉人世至復雜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覽得之。……匡文字語言之不逮。”德國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論述詩與畫界限的經典著作之一。萊辛在書中指出,詩是時間的藝術,而繪畫則是空間的藝術:“繪畫是運用在空間的形狀和顏色,詩則是運用在時間中明確發出的聲音,前者是自然的符號,后者是人為的符號。”而這也成為后來研究者論述文字和圖像各自特征的源泉。就在如此分明的界限中圖像和文字各自發展,雖偶有越界,但無礙雙方在不同領域中的發展運行。誠如波德萊爾所說:“若干世紀以來,在藝術史已經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權力分化,有些主題屬于繪畫,有些主題屬于雕塑,有些則屬于文學。”但他接著又寫了一句:“今天,每一種藝術都表現出侵犯鄰居藝術的欲望。”波氏一語點出了現今藝術發展的趨向,這看起來似乎是藝術史發展的內在自覺:從圖到文字,而后再到互相滲透、侵犯。但其背后也有著不可忽略的現代性關系。“法國符號學理論大師巴特的自白‘我閱讀文本、圖像、城市、面容、姿態、場景,等等’透露了‘語言學轉向’朝‘圖像轉向’的過渡……巴特雖將文本與圖像并舉,但后者分明占主導地位,畢竟‘城市、面容、姿態、場景’的讀解隸屬圖像研究范疇。” 但而今的圖像遠不是萊辛時代的圖像,圖像不再是一個平面的而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如果將圖和像切割開來,“圖承擔著平面視覺圖像的文化意義,而像則代表著動態視覺圖像的文化內涵”。《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作者本雅明以照相、攝影以及接踵而來的電影時代作為替變時代的脈絡,并非否定之前古老的繪畫時代。繪畫“現更多的是成為一種圖像制作的方式,很可能作為一個整體壓縮為視覺上的一個文化要素或符號”。中國學者張邦衛認為:“圖像的增殖及對文學主體的解構可能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一方面,當大眾滿足于圖像的輕松觀覽,語言或者語言的文學就會因為其難度而被冷落;另一方面,圖像或擬像解除了語言依其本性所造就的主體的深度閱讀、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 雖說圖像和文字以前的關系并無現在這般難舍難分,但兩者也一直在謀求著交匯滲透。在西方“中世紀的手抄本手稿中,繪畫作為手抄本的裝飾畫(Illustration),重要性尤為突出……十五世紀,插圖不再像四世紀以來的主要強調裝飾作用,而同時還要能對文本起到闡釋甚至補充的作用。而到了十八、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興起,插圖獲得了新的生命,出現了一種新的理念,即插圖藝術家能為文本提供一種富有想象的空間”。在二十世紀這個圖像轉向的時代,“圖畫從僅僅是文學插圖或插圖本中的附屬地位完全脫身,和文字并行相當,甚至占主要地位,偶爾完全沒有伴隨文字,自成一個文類——圖畫書”,作為一種獨立門類的藝術樣式而存在。
中國圖畫書研究 1949-1999 作者簡介
吳雯莉,1977年生于江西,上海商學院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專注于兒童文學研究和詩歌創作。曾發表論文《中國圖畫書的形成與發展史》《在教育和趣味之間——1949-1959圖畫書研究》《蔡皋圖畫書作品論》等,參與編著幼兒文學教材與兒童文學讀本《金水桶兒童文學叢書》。《如果我有一粒種子》《果香味的笛子》和《一束光在孩子的額頭上》等數十首詩歌發表于國內兒童文學期刊。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