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我們內心的沖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21894
- 條形碼:9787569521894 ; 978-7-5695-2189-4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內心的沖突 本書特色
每次讀這本書,都是一次心理突圍。 ——資深心理咨詢師 武志紅 我們的內心容納著各種矛盾沖突,既是痛苦,也是才能,只有當你愿意承受打擊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情感心理作家 蘇岑 霍妮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者之一,她的理論為推進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美]社會心理學家 馬斯洛
我們內心的沖突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一、一部具有廣泛影響力、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讀物。社會心理學 先驅、新弗洛伊德主義者、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重要著作。她 是與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齊名的精神分析領軍人物。備受蘇 岑、張德芬、武志紅、曹舟力等國內心理學者推崇。 二、精準解讀現代心理病癥、剖析內心沖突根源。提出人們內心的 沖突與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緊密相連。一旦這些關系有了改善,這 些傾向就可以改變。同時反對“童年經歷決定一生”的觀點,對于 當代精神分析中過度強調童年經歷的做法持批判態度。她認為精神 分析更應重視當前問題的解決,關注個體當前的情況。 三、內容淺白易懂,無刪節譯本,論據扎實、語言流暢,結構嚴謹、 符合大眾閱讀習慣。 內容簡介: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可能遇到的內心沖突和困惑及其產生的根源 和由于未解決沖突而產生的種種后果。社會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始 終堅信人的天性都是無害的,即使出現了心理問題,只要愿意改變, 永遠都不晚。她從探究矛盾背后的心理機制入手,抽絲剝繭地剖析 導致所有矛盾現象的*基礎的人格沖突。啟發讀者以第三視角的姿 態觀察、了解、分析自己,進而嘗試著改變自己。
我們內心的沖突 目錄
我們內心的沖突 節選
沖突在神經癥中的重要性往往是超乎想象的。然而,要洞察沖突卻非易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沖突在本質上是無意識的,但更多的是因為神經癥患者會施展渾身解數去否認沖突的存在。那么,是什么征兆使我們有理由懷疑潛在沖突的存在?在前一章所舉的例子中,有兩個因素表明沖突的存在,兩個例子都相當明顯—**個例子中是疲乏,第二個例子是偷竊。其實每種神經癥癥狀都指向一種潛在沖突,也就是說,每種癥狀多多少少都是某個沖突的直接后果。我們會逐漸看到,未消除的沖突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影響,它們如何產生焦慮、抑郁、優柔寡斷、怠惰、孤僻等情緒。弄清楚這里的因果關系,有助于將我們的注意力從顯性紊亂轉向源頭—盡管這并不會揭露這個源頭的確切性質。 表明沖突在起作用的其他征兆則是自相矛盾的行為。**個例子中,我們看到這個男人相信決策過程有問題,也相信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卻沒有表示任何抗議。第二個例子中,一個珍視友誼的人轉而要竊取朋友的錢。有時,他們自己也不會意識到這種矛盾,但更多時候,即便在毫無經驗的觀察者看來都一目了然,他們仍然熟視無睹。 就像體溫升高是生理紊亂的明確指標一樣,自相矛盾也是存在沖突的指標。舉幾個常見例子:一個極度渴望結婚的姑娘,卻畏懼任何男人的靠近;一位母親過于關心她的孩子們,卻常常忘記他們的生日;一個對別人一貫慷慨大方的人,卻對自己節衣縮食;一個向往離群索居的人卻從不獨處;一個對大多數人寬宏大量的人,卻對自己錙銖必較。 與癥狀不同,自相矛盾常常能使我們對潛在沖突的性質做出初步的判斷。例如,急性抑郁本來只說明一個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但如果一個過于奉獻的母親忘記孩子的生日,我們可能會傾向于認為,這個母親更熱衷于塑造一個好母親形象,而不是真愛孩子。我們甚至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她的理想可能與她無意識的施虐沖動—讓孩子受挫等,正在發生沖突。 有時,沖突也會浮出水面,也即是,有意識地體驗到沖突本身。這似乎與我“神經癥沖突是無意識的”這一主張相矛盾,但其實出現的只是將真實沖突扭曲變形或篡改過后的東西。因此,如果一個人面臨著必須做一個重大決定的時刻,盡管他有避重就輕、閃爍其詞的技術,但也派不上用場,那他就可能被一種有意識的沖突所拉扯。現在他完全無法決定是和這個女人還是那個女人結婚,或是否要結婚,是做這份工作還是那份,是繼續保持還是解除一項合作關系。于是,他會經受巨大的折磨,從一個極端穿梭到另一個極端,完全無法做出任何決定。他可能憂心忡忡,求助于精神分析師,期望分析師把相關的具體問題弄清楚。然而他必然失望不已,因為當前的沖突只能說明他內心的沖突*終爆發。如果不認識到問題背后所潛藏的沖突,不踏上這條宛然曲折的漫漫長路,就不可能解決這個令他煩惱痛苦的問題。 在其他例子中,內心沖突可能被外化,在這個人的意識中表現為自身與環境格格不入。或者,他發現毫無根據的恐懼與抑制干擾了他的渴望時,可能會意識到自己內心這股逆流來自更深的源頭。 我們對這個人了解越多,就越能辨別出引起癥狀、自相矛盾的行為與表面沖突的沖突要素—而且,我們必須補充,他的情況也借由大量各式各樣的矛盾而更令人費解。所以我們不禁會問:是否有一個基本沖突潛藏于所有這些具體沖突的背后,并從根本上造成了這些沖突?我們是否可以根據諸如婚姻中的問題來描述沖突的結構?如在這段婚姻中,那些毫無干系的爭論無止無盡,關于朋友、孩子、財務、進餐時間、用人等,這些是否說明這段關系本身根本不和諧? 人格中存在基本沖突,這個觀念由來已久,并在各種宗教與哲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光明與黑暗的力量,上帝與魔鬼的力量,善與惡的力量,都是這種觀念的某種表達方式。在現代心理學中,弗洛伊德在這方面和在其他方面一樣,做了開拓性的研究。他的**個假設是,基本沖突是本能驅力與禁忌環境之間的沖突,我們的本能驅力盲目地渴望滿足,而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戒律森嚴。這種環境在早年被內在化,從那時起便表現為冷峻的超我。 這里不太適合認真討論這個觀念,那需要重述所有反對力比多理論的爭議。我們還是試著理解這個概念本身的意思吧,盡管我們摒棄了弗洛伊德的前提假設。那么,剩下的爭議就在于:原始的自我中心動力與令人敬畏的良心的對立,是我們各式各樣沖突的基本來源。正如后面會看到的,我也認為這種對立(或在我的思考方式中類似于對立的東西)在神經癥結構中占據顯要地位。我所質疑的是它的基本性質。我認為,盡管它是一種重要沖突,但它卻是次要的,是神經癥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 這種駁斥觀點的依據稍后會愈加明顯。這里只提出這個理由:我并不認為,渴望和恐懼中的任何沖突都能讓神經癥患者的內心分裂到這種程度,也不認為它們引發的后果的危害竟足以毀掉一個人的生活。像弗洛伊德假設的那種心理處境便意味著,神經癥患者仍然有能力全心全意地追求某些事物,只是恐懼的阻滯作用挫傷了他的這種努力。在我看來,沖突的源頭是神經癥患者喪失由衷地達成愿望的能力,因為他的愿望是分裂開來的,也即是,他的種種愿望是背道而馳的。這樣所形成的心理環境,就的確比弗洛伊德所想象的更嚴重、更危急。 雖然與弗洛伊德相比,我認為基本沖突的破壞性更強,但我也認為*終消除沖突的可能性會更大。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基本沖突具有普遍性,一般不可能消除,所能做的只是更好地妥協或控制。根據我的觀點,神經癥基本沖突不一定生來就有,如果它產生了,也有消除的可能—只要這個受折磨的人不畏艱難困苦。這個差別不在于樂觀或是悲觀,而是必然來自我們假設上的差異。弗洛伊德后來對于基本沖突的解釋在哲學上相當具有吸引力。先不管他這個思路的各種內涵,歸根結底,他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理論是人類建設性動力與破壞性動力之間的沖突。弗洛伊德本身并不是想把這個理論與沖突聯系起來,而是防止兩種動力混合在一起。譬如,他發現可以將受虐和施虐動力解釋為性本能和破壞性本能的融合物。 要把這個理論運用到沖突研究中,就需要引進道德價值觀。然而,弗洛伊德又覺得這些東西是科學世界的非法入侵者。按照他的信念,他力圖發展一種與道德價值觀無關的心理學。我相信,這種想要從自然科學的意義上表現“科學化”的努力是強有力的原因之一,解釋了為何弗洛伊德的理論與療法被限定在非常狹窄的渠道內。尤其是,這似乎還導致了他沒有領會到沖突在神經癥中的作用,盡管他在這個領域做了大量研究。 榮格也很重視人類的對立傾向。他對于在個體中起作用的種種矛盾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他把它作為一個普遍規律:任何元素的存在必然意味著其對立元素的存在。如,一種外在的女性氣質暗示著一種內在的男子氣概;一種表面的外傾性,暗含著一種隱藏的內傾性;表面看起來是思維和推理占優勢,而內心是情緒感覺占優勢;等等。從這點上看,榮格似乎把沖突視為神經癥的基本特征。然而,他接下來說,這些對立所具有的不是沖突性,而是互補性—目標是要接受雙方面,從而趨近完整。在他看來,神經癥患者是一個被困于單面發展之中的人。榮格用互補律來闡釋這些觀點。現在,我也意識到了對立傾向包含互補的成分,完整的人格離不開任何一方。 但我覺得,這些對立傾向已經是神經癥沖突的產物了,它們之所以如此頑強,是因為它們代表著嘗試解決的努力。例如,如果我們把傾向于內省、回避以及關心自己的感受、想法或幻想勝過他人視為一種真實的傾向,也就是說,這些傾向在本質上是由體驗所建立和加劇的,那么榮格的推理就是正確的。有效的治療過程會顯現他所隱藏的“性格外傾”傾向,會指明單面發展的危害,會鼓勵他接受和實踐這兩種傾向。然而,如果我們把內傾性(我更愿意稱之為神經癥離群)視為一種手段,用來逃避那些因為與他人近距離接觸而產生的沖突,那么治療的任務就不是鼓勵他更外向,而是分析潛在的沖突。只有消除了這些潛在沖突,才可能接近全心全意這個目標。 現在繼續推演我的觀點,我還在神經癥患者指向他人的基本矛盾態度中看到了基本沖突。在討論細節之前,請大家注意一下這種矛盾在《化身博士》小說中的戲劇性。我們看到主人公一方面脆弱、敏感、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等,而另一方面又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當然,我并不是說神經癥的分裂嚴格按著這個故事的線路走,而只是提供一個基本矛盾態度的生動描寫。 想從遺傳學角度著手闡釋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追溯到我所說的基本焦慮 [1] 上,這里所指的是孩子在潛在的敵對世界中的孤立感和無助感。環境中各式各樣的敵對因素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冷漠、反復無常的行為、不尊重孩子的個體需求、蔑視態度、稱贊過盛或缺失、缺乏真實可靠的溫情、必須在父母的爭吵中選擇立場、責任過多或過少、過度保護、與其他孩子隔離、不公平、歧視、不信守諾言、敵對氣氛等。 關于這一點,我唯一特別關注的因素是孩子對于環境中潛在的虛偽的感覺:他覺得父母的愛、基督教慈善事業、誠實、慷慨、寬容等可能只是假裝的。在這點上,孩子感覺到某些東西確實是虛偽的,但還有一些可能只是他對于種種矛盾行為的反應,而這些矛盾是他在父母行為中所感覺到的。然而,這些感受往往結合了各種限定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顯而易見或深藏不露,所以在分析過程中,我們只能循序漸進地識別這些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 在這些干擾條件的煩擾下,這個孩子摸索著生活下去的路,摸索著應對險惡世界的路。盡管,他自己會懦弱與恐懼,但還是無意識地形成了他應對環境中特定勢力的策略。通過摸索,他不僅發展出自己特有的策略,還形成了持久的人格傾向,這些傾向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我把它們稱為“神經癥傾向”。 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沖突是如何發展的,我們勢必不能一味關注個體傾向,而應縱觀這個孩子在這些環境中可行和實際的動向。盡管我們暫時看不見細節,但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觀察到他應對環境的基本動向。一開始可能雜亂無序,但*后從中形成了三條主線:他可以親近他人、對抗他人或遠離他人。 在親近他人時,他接受自己的無助,盡管存在隔閡與恐懼,他還是試圖贏得他人的愛,試圖依賴他們。只有這樣,他才能在與別人相處時感到安全。如果家庭中有不同的陣營,他會選擇有至高權威的一方。通過順從他們,從而得到歸屬感和支持感,這使他不再感覺那么孤立無援。當他對抗他人時,他接受身邊的敵意,并有意無意地決定反抗。他完全不信任別人對他的感覺和意圖。他以任何力所能及的方式反抗。他想要更強,想要擊敗別人,部分出于自我保護,部分出于報復。當他遠離他人時,他既不想有所歸屬,也不想有所抗爭,而是拉開距離。他覺得自己跟別人沒什么共同點,別人無論如何也不了解他。他用自己的性格、玩具、書和夢想等建立了一個個人世界。 對于每一種態度,都有一個涉及基本焦慮的突出因素:**種態度是無助,第二種態度是敵意,第三種態度是孤立。但事實是,這個孩子不可能真心采取任何一種行動,因為在這些態度賴以發展的環境中,三種態度都一定會出現。我們縱觀所見的只是占主導性的動向。 如果我們現在跳到發展成熟的神經癥,這就更顯而易見了。我們都知道這樣一些成年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剛剛說的某一態度十分明顯。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他的其他傾向也沒有停止發揮作用。 在一種依賴和服從為主導的類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攻擊傾向和離群需要。一個敵意占主導的人也有依從性格和離群需要。而一個離群性格的人不會沒有敵意,或不會不需要愛。 然而,主導性態度是*能決定現實行為的態度。它反映了應對他人的途徑與手段,人們在使用這些途徑與手段的過程中感到舒適自在。因此,一個離群索居的人,通常會使用無意識手段來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因為只要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他就茫然不知所措。 再者,主導性態度經常是(但并不總是)他的意識所*能接受的態度。
我們內心的沖突 作者簡介
卡倫·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國人,醫學博士、心理學 家、精神病學家。她是精神分析學說中“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代表 人物,是社會心理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代表作有《我們內心的沖 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神經癥與人的成長》等。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