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名家書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83878
- 條形碼:9787543983878 ; 978-7-5439-838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家書單 本書特色
《我的書齋生活》《我的書齋》《書室遺象》《我的書齋》《我和書房》《書房漫步》《必讀書》《暗中摸索》《我的讀書經驗》《讀書的經驗》《讀書懺悔錄》……《名家書單》收錄了很多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思想見地的文章。
名家書單 內容簡介
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迅速發(fā)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窗口和傳播中心。這里集中了全國早且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攝影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里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19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qū)域內繁華、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并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并駕齊驅,躋身于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間,學界思想大解放,圖檔文獻大開發(fā),晚清至民國期間發(fā)行的書刊雜志,已經或即將影印出版的有10萬種左右,這些文獻以往很多沉睡于書庫,大規(guī)模出版以后,極大地推進了學術研究。根據資料文獻的收藏和學界研究利用的現狀來看,目前未被整理開發(fā)的大宗文獻,就是晚清民國間出版的報紙。從晚清到民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有大量回憶敘述以往種種的文章,由于作者是當時人,所寫均為當時事,親歷親見親聞,保證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鮮的語境以及豐富的細節(jié),堪稱研究近代中國的**手文獻。由于以往查找報紙資料的極大不便,這些文獻大都湮沒于報海當中,長期無法受到應有的重視。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這些被遮蔽了一個多世紀、以近代中國城市上海為中心的珍貴文獻。
名家書單 目錄
名家書單 節(jié)選
每逢寫完一篇文字,不管像樣與否,心里總有一片說不出的輕松與喜悅。我想,像福樓拜兒、巴爾扎克那么,以幾十年的工夫完成一部偉作,甚至是為了還債而咬定牙關執(zhí)筆,那該是如何的苦痛。工作繁重,日子悠長,何時才能松一口氣呢?我為這些先哲杞憂著。如我這渺小的人,作作文章也不過出于一時偶感,偉與不偉倒也不必想到,可是費頭腦卻亦是事實,蓋愈是不學愈要搜索枯腸,為了表達自己不能表達的意見,必須像古人的獺祭似的,把常看的幾本書翻來覆去的搜檢,希望遇到可以引來作為幫助自己達意的材料,即使被人罵作掉書袋或文抄公也覺得愉快,因為畢竟找到了幾句適當的話,比自己說得更圓滿。文字寫完,把拿出來的書一一還到原來位置,好像遠人回家,這也是一團安慰,于是想想看,還有什么必需寫的文字沒有,坐下來吃一杯茶,不會吃煙就看看淡淡的云,剛剛買來的雛雞和小鴨,叫作“小虎”的黃狗搖尾來了,院子雖是很小又簡陋,心卻寬朗起來了。 買書不一定要讀,要用,猶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其他不必需品一樣,酒是必需嗎?煙是必需嗎?可是有了錢的大腹賈與拖車子的苦工都要它。于是想到有些“正經”人一定要罵別人清談,其實,他們也并不是整天緊繃繃過“宣言生活”的。那就有點不合理了,吃飯后一定不許吃茶或吃煙,或者說大家只能吃糍飯團而不許吃窩頭,只許吃火氣旺盛的徐州高粱不許吃紹興花雕,這好像全不必須。因之,我仍然是我,沒有錢買書還是要過門大嚼。昨天在日本書店里看到翻印本的《倭名類聚抄》和厚厚的東洋《書志學研究》,心想買了罷,可是又不識日文,《倭名類聚抄》是漢文的,《書志學》乃是專講日本書,有什么用呢?但回來以后心中老不安帖,好似小孩子要買那沒有什么用的鬼臉木刀而被大人吆喝了,真是委屈,第二天,托朋友終于買來了,而且十分省錢,《倭名抄》約六百頁,八十元,《書志學》二千余頁,一百八十元。若是商務印書館,必要一千多。雖然是不大了解,還是打破了午睡的習慣,把二千多頁的書翻了一通,看看許多寫經的書影和中國書的刻本書影,有說不出的欣然,不懂也算是懂了。好好地,小心地把破了的馬糞紙書帙裝起來,放在書案的架子上,作為得意的收成了。我有一位學生,他作一文記我說:“每天只是看看書架上的書,不必翻閱,也許僅僅撫摸一番,就會心的笑了。”我說他很了解我。一個人都應該有為他的興趣而犧牲精神的權利,我以為這是不應當被無理的干涉的。 現在說說我的所謂書房,實在也是一間非常簡陋的老屋,天花板上白灰粉一遇雨天就一片一片落下來,也許落到硯池里,更許是菜盤中,因為這房屋也兼作餐室。晚間老鼠吵得你心煩,書上都是尿瀋和糞粒,昨天從書桌抽斗里發(fā)現了成窠的小老鼠,八個,母鼠逃了,可憐又可恨的小生命喂了我的新近討來的小貓。這窠弄得十分妥帖,信紙、報紙、書封面,都撕得粉碎地鋪著,上海朋友的來信有,北京朋友的來信也有。去年買的一部《碧蘿移石言》的封頁上半段,也發(fā)現在此。因為耍抄下一點關于龍門石闕的材料(驚心的炮火使我關心這幾千年來的寶貴遺產),《石言》上好像有些記載,于是從書架的底下尋出,才曉得書的一部已竟作了鼠的襁褓。 這房間排了七架書,而七個書架各具姿態(tài):有的是帶著玻璃門的好像有的華貴的大櫥,有的是用極壞的木料作成的半身不遂的架子,又有的是藤條編起來禁不住洋裝書重壓的可憐蟲。總因為不是從一個地方在一個時期買來的,所以才造成這種“不整齊的美”。而這幾個櫥柜絕對不夠用,不得不把它疊床架屋的擺起來,在《書道全集》上擺著合訂本的《史語所集刊》,在《集刊》上還有兩層至三層的比較輕些的舊書。每個架子的頂部都是如此。于是當我要抽尋一本壓在下部的東西時,那就麻煩了,一層層取下來還有耐心,上面的鼠糞先要撲鼻蓋臉的落下來,灰塵還算其次。頂討厭卻是把拿下來的書從新再放上去,建設永遠沒有破壞容易。我有幾冊厚重的書,如《故都文物略》和東方文化研究所發(fā)行的《龍門石窟之研究》,每一冊書都是十幾斤重,《龍門研究》尤甚,差不多有二十斤。這書被放在很高的一層,拿下來極其吃力,但若放在下層就更噦嗦,因為是時常要翻閱的。那兩只有玻璃門的櫥多么可矜貴,只有“珍品”才配放到里面,可是我這人是懶慣了的,隨便哪種書趁著便利放進去就不管了,譬如一部黃紙的《宋元學案》,可以占一大堆好位置,而任很難買到的《貞松堂吉金圖>《綴遺齋彝器考釋》等在外邊流浪,磁青色古雅的封面承受老鼠的恩惠,刻本的《紀文達公全集》和通行四川版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也洋洋自得地在玻璃里面傲視著暴露已久的《愙齋集古錄>與《清史稿》。直到去年冬天,我又弄到一只較大的櫥柜才把它們遷居。可是很不幸,當我回北京的時候,生怕有久留不返的可能,催促家中把幾種較為難得且常用的書寄回去,上面幾種書都包括在內,雖然我在北平很高興于二十包書籍很迅速而完滿的收到(請注意,在今日這是不容易且不常見的),可是當再回到江南時,十分感到不便,甚至有些書,如《越縵堂日記》及內藤湖南博士編的《清朝書畫譜》等,簡直成了每天思念的對象了。 ……
名家書單 作者簡介
張偉,浙江鎮(zhèn)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著作有《滿紙煙嵐》、《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追尋消逝的文脈》、《西風東漸——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風起青萍——近代中國都市文化圈》、《晚清都市的風情畫卷——上海小校場年畫從崛起到式微》等十余種;并主編《歷史記錄:中國與世博(1851—1940)》、《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圖書館藏歷史原照》(上下冊)、《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民國時期電影雜志匯編》(167卷)、《筆墨長城——宣傳畫里的中國抗戰(zhàn)》(三卷本)等圖文書籍多種。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