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無線通信與安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76846
- 條形碼:9787302576846 ; 978-7-302-576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線通信與安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本書特色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面向新一代無線通信的基礎理論、網絡架構、關鍵技術與無線安全理論方法,幫助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理解新型無線通信系統及其安全策略的設計和實踐。面向日新月異的5G技術和更加長遠的未來無線通信技術發展,安全技術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無線安全是未來智能、復雜、高效網絡構建的重要基石。這本融合著者在無線通信安全領域長期研究成果、兼具理論分析、前沿技術與實踐案例的著作,可以作為通信工程師和科研人員的一部良好參考書。 《無線通信與安全》這本書圍繞新一代無線通信與安全的基礎理論與新型關鍵技術組織內容并展開敘述,理論技術與實際應用內容豐富,突出了學科前沿成果。書中不僅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新一代無線通信與無線安全技術的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還介紹了基于人工智能、博弈論、區塊鏈、可見光通信等新興技術的無線安全方法和研究進展。此外,書中提供了覆蓋無線通信與安全領域的算法設計與工程實踐等多個方面的、眾多翔實的通信行業應用實例。相信無論是從事電子通信與網絡安全行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還是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都會從書中獲益。 ——宋健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IEEE會士
無線通信與安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突發猛進的變革,人類已經進入5G時代,社會生產生活對無線通信系統的容量、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等性能的需求與日俱增。然而,廣泛存在的復雜干擾、敵意攻擊、數據泄露、隱私破壞等通信安全問題也成為了限制通信系統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瓶頸。為此,本書把握無線通信的*x技術發展趨勢,針對無線通信與安全的技術難點,基于經典數字通信理論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無線安全理論,從無線信道、無線傳輸技術、抗衰落技術、多址接入技術、蜂窩技術、無線組網、無線抗干擾、無線認證、隱私保護等多方面,全面介紹無線通信與安全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另外,本書還介紹了基于機器學習、博弈論、區塊鏈等新興理論的無線安全方法與技術。本書不僅著力于專業基礎知識的介紹,還提供了翔實豐富的實際案例,覆蓋無線通信與安全領域的理論研究、算法設計與工程實踐等多個方面。 本書適合作為廣大高校信息與通信工程、網絡空間安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專業課程教材,也可以作為無線通信與安全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無線通信與安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目錄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無線通信系統概述
1.1.1無線通信系統的組成
1.1.2無線通信基本概念與關鍵技術
1.1.3無線頻譜
1.2無線通信的發展和標準化
1.2.1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
1.2.2移動通信標準化進程
1.3無線攻擊威脅與安全技術概述
1.3.1無線通信中的攻擊與威脅
1.3.2無線通信安全的關鍵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無線信道
2.1自由空間信號傳播
2.1.1電磁波的傳播特性
2.1.2傳輸損傷
2.2大尺度傳播特性
2.2.1路徑損耗
2.2.2射線追蹤模型
2.2.3遮擋效應
2.3無線信道模型
2.3.1輸入輸出信道模型
2.3.2統計信道模型
2.4信道相干性
2.4.1多普勒拓展與相干時間
2.4.2多徑衰落與相干帶寬
2.5無線時變信道
2.5.1時變信道的確定性表征
2.5.2廣義平穩非相干散射模型
2.5.3基擴張信道模型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無線傳輸技術
3.1基帶傳輸技術
3.1.1數字信息的基帶傳輸
3.1.2奈奎斯特準則
3.1.3頻帶利用率
3.1.4誤符號率
3.1.5多進制傳輸
3.1.6信號檢測與*優接收
3.2數字信號的載波傳輸
3.2.1二進制數字調制
3.2.2多進制數字調制
3.2.3相干檢測與非相干檢測
3.3多載波傳輸
3.3.1單載波與多載波傳輸
3.3.2正交頻分復用
3.3.3接收機同步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抗衰落與多天線技術
4.1分集和合并
4.1.1分集的效用和分集技術
4.1.2分集合并方法
4.2信道估計
4.2.1導頻結構
4.2.2基于訓練序列的信道估計
4.2.3基于DFT的信道估計
4.2.4時變信道估計
4.3均衡
4.4編碼與交織
4.4.1差錯控制編碼
4.4.2交織與復合編碼
4.5多天線技術
4.5.1MIMO信道模型
4.5.2多天線分集
4.5.3多天線復用
4.5.4預編碼與波束成形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多址接入和無線網絡
5.1無沖突多址接入
5.1.1頻分多址
5.1.2時分多址
5.1.3碼分多址
5.1.4正交頻分多址
5.1.5空分多址
5.2隨機接入
5.2.1ALOHA接入
5.2.2載波偵聽多址接入
5.3無線組網技術
5.3.1無線自組織網
5.3.2中繼
5.3.3雙工技術
5.4新型無線網絡
5.4.1SDN與NFV
5.4.2網絡切片
5.4.3超密集組網
5.4.4D2D通信網絡
5.4.5車聯網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現代無線通信系統
6.1蜂窩技術與系統
6.1.1蜂窩網絡架構
6.1.2頻率復用技術
6.1.3干擾與功率控制
6.1.4資源分配
6.2移動通信系統與標準演進
6.2.12G系統
6.2.23G系統
6.2.34G系統
6.2.45G NR系統
6.3物聯網系統
6.3.1NBIoT技術
6.3.2大規模機器類通信和LTEM
6.3.3LoRa低功耗廣域網
6.4短距離無線通信系統
6.4.1藍牙
6.4.2射頻識別
6.4.3低速無線個域網與ZigBee技術
6.4.4UWB超寬帶通信
6.5無線局域網系統
6.5.1無線局域網架構概述
6.5.2IEEE 802.11系列標準技術
6.6無線傳感網系統
6.6.1傳感器節點與網絡架構
6.6.2應用場景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無線干擾對抗技術
7.1無線干擾類型與危害
7.2抗干擾博弈理論
7.2.1抗干擾博弈的基本定義
7.2.2抗干擾博弈的分類
7.3無線廣播抗干擾技術
7.4無線抗干擾傳輸技術
7.5無線抗干擾中繼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隱私保護技術
8.1無線傳輸的隱私保護
8.1.1反竊聽方法
8.1.2中間人攻擊的對抗方法
8.2基于加密的隱私保護技術
8.2.1基于同態加密的隱私保護
8.2.2基于屬性加密的隱私保護
8.3基于友好干擾的隱私保護
8.4物聯網隱私保護
8.4.1物聯網環境下的隱私威脅
8.4.2物聯網隱私保護研究方法與技術
8.5車聯網位置隱私保護
8.5.1位置隱私保護技術
8.5.2基于差分隱私的位置擾動方案
8.5.3基于強化學習的車聯網語義位置隱私保護算法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無線認證技術
9.1電子欺騙與Sybil攻擊
9.2基于密鑰的認證技術
9.3物理層認證技術
9.4基于機器學習的無線認證技術
9.4.1傳統無線認證存在的問題
9.4.2基于機器學習的無線認證研究現狀
9.4.3基于機器學習的前沿無線認證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未來無線安全技術前沿
10.1基于人工智能的無線安全技術
10.1.1基于機器學習的無線安全技術
10.1.2基于強化學習的無線安全技術
10.2基于區塊鏈的無線安全技術
10.2.1基于區塊鏈的物聯網技術
10.2.2基于區塊鏈的移動邊緣計算技術
10.2.3基于區塊鏈的車聯網技術
10.2.4基于區塊鏈的智能電網技術
10.3車聯網通信安全技術
10.4可見光通信安全技術
10.4.1可見光通信安全威脅
10.4.2可見光通信隱私保護技術
10.4.3基于強化學習的可見光通信安全技術
10.5無人機通信安全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無線通信與安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劉思聰:廈門大學信息學院助理教授。2012年、2017年分別獲得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評為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市優秀畢業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無線通信、干擾抑制、壓縮感知、機器學習。已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40余篇學術論文,獲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起草通信國家標準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網絡技術研究部高級研究工程師。 肖亮: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高級會員,IEEE ComSoc 大數據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網絡與數據通信專委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從事網絡安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方向的研究。獲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參與863項目。出版4部英文學術專著/章節,獲得ICC等5個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中國通信學會青年科技獎,福建省自然科學獎和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擔任IEEE Trans.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 和 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等多個國際SCI期刊編委。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 等期刊客座編輯。美國Rutgers(新澤西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博士,清華大學電子系碩士,南京郵電學院通信工程系學士。作為訪問學者,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弗吉尼亞理工和馬里蘭大學進行研究。曾任美國Rutgers大學無線信息網絡實驗室(WINLAB)助研,美國InterDigital公司和貝爾實驗室實習研究員,美國北卡州立大學ECE系助教,清華大學微波與數字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研。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