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無字史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4256
- 條形碼:9787521734256 ; 978-7-5217-3425-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字史記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 學習歷史學、人類學、遺傳學以及其他文科專業的學生 2. 研究歷史學、人類學、人類進化的學者、教周口店北京人是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如果非洲現代智人是中國人的祖先,那為什么我們的膚色不是黑色? 哪些馴化的動植物是土生土長的,哪些又是外來的?它們給我們的祖先帶來了什么影響? 中國的各個族群是如何誕生的?他們在中華大地上是如何遷徙的? 世界各地的族群與中國人有親緣關系嗎? ★ 你不知道的祖先:今天的現代人,是14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祖先的后代?周口店北京人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嗎? ★ 你不知道的基因:中國人的與東亞、東南亞和歐洲的基因交流。 ★ 不會撒謊的歷史真實:除了真假難辨的文獻資料和沉默不語的考古證據,我們還有另一種觸摸歷史真實的可能——基因。 ★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重磅推薦!
無字史記 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崇敬自己的祖先,并通過對共同祖先的認同和紀念,來凝聚族群,守護文化。我們希望了解自己的祖先是誰,他們有著怎樣的往事。從百萬年前開始,中華大地上就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人類,但遺憾的是,在甲骨文出現之前,遠古祖先的事跡只能靠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來口耳相傳,真偽難辨。 幸好,現代科技在彌補了我們追尋祖先過程中的遺憾。以分子遺傳學為代表的新技術,可以揭示沒有文字記錄的漫長歲月中,我們的祖先有著怎樣的面貌,他們是如何生活和遷徙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動植物是什么。 這是一部刻在基因上的祖先秘史,翻閱這本無字史記,我們會知曉自己的基因之根和文化之根,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
無字史記 目錄
序言 基因知道答案 V
**章 神州苦旅 —— 東亞直立人的百萬年
當魏敦瑞遇到北京人時 003
“線粒體夏娃”和“Y 染色體亞當” 011
門齒、石器與“鄰人遺斧” 022
東亞版“塔島技術悲劇” 030
小貼士:北京人到底吃不吃人 038
第二章 萬里征程 —— 智人如何來到中國
走出非洲,一撥又一撥 043
沿著海岸向東飛奔 050
3萬年前的獵人祖先 057
南下北上,走遍中國 063
小貼士:洞穴人留給我們的基因禮物 071
第三章 北粟南稻 —— 華夏農民的田園晨曲
粟和黍:北方祖先的社稷江山 075
水稻:亞洲的**縷米飯香 083
豬和狗:古人*好(吃)的朋友 088
農耕樂土,爰得我所 095
小貼士:人類是如何開啟農業的 102
第四章 草原之路 —— 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寬帶
石峁疑云 109
馬:我從草原來 11
青銅:遠古王者的榮耀 117
草原之路,西風在東方唱著交融之歌 124
小麥:后來而居上 131
綿羊和黃牛:我們是來做犧牲的 138
文明硬幣的兩面 142
*早的中國,祖先的家國 148
小貼士:蟲牙里藏著陶寺人民食譜 153
第五章 西域爭雄 —— 壓向東土的多米諾骨牌
小河公主的復雜血統 159
草原蝴蝶舞動毀滅的雙翅 164
宅茲中國,以御四鄰 170
族群擴張:從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179
小貼士:食奶影響了人類歷史 18
第六章 逆轉山河 —— 漢匈掀起西進狂飆
藏在織錦里的精絕與南羌 191
匈奴和它的草原敵手 194
東風吹散樓蘭夢 201
羌藏攜手走高原 206
第七章 客從何來 —— 史詩般的人口南下洪流
克里奧爾化的華夏 217
客家客家,男客女主 224
藏緬走廊:翻越山海遇到誰 229
千面百越 232
南國詩篇,鐵血鑄就 237
小貼士:中國家犬的遷徙往事 243
第八章 跨越滄海 —— 駛向遠方的基因之舟
從婆娑寶島到大洋孤嶼 249
我們從南洋來,到南洋去 253
日本人祖先的大陸故鄉 258
古美洲人的亞洲血緣 266
小貼士:復活節島番薯疑云 274
后記 走出孤島,四海一家
無字史記 節選
1929 年初冬的龍骨山一片蕭瑟,百草枯萎,樹葉凋零。小山丘上,一些人正在勤奮地挖掘著,似乎在尋找什么寶貝。 他們是當時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北京協和醫院派出的考古隊,正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區尋找第四紀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而且,考古隊的負責人還心存一絲希望,“要是能找到古人類的化石,就太轟動了”。 突然,考古隊隊員在挖掘時找到了一個小洞,洞口十分狹窄,僅容一人出入。當時現場的負責人是考古學家裴文中,他進入洞中一看,里面竟然有許多動物化石。裴文中看出,這些化石的科研價值很高,于是帶領大家在寒風中繼續挖掘。 12月 2 日下午 4 點,天色漸暗,但考古隊點起蠟燭奮力挖掘。就在這時,裴文中興奮地叫了起來:“是猿人!”大家圍攏過來一看,果然地面上露出了一個猿人的頭蓋骨的一部分。 沒有人愿意停下來,大家連夜挖掘,直到挖出這個猿人頭蓋骨。這一夜考古隊的所有成員都在激動中度過,第二天一早,裴文中就派人把發現猿人頭骨的喜訊報告給北京城內的地質調查所。幾天之后,裴文中用自己的被褥小心地包裹著猿人頭骨,坐著汽車把它護送到了城里。 消息很快通過電報傳遍了世界,中國北京地區發現了古人類頭骨化石! “他 / 她會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嗎?” 當魏敦瑞遇到北京人時 當時的考古隊能夠在周口店發現古人類頭骨,其實絕非偶然。 由于中國人經常把古代動物的遺骨作為藥材出售,早就吸引了許多研究古動物和古人類的國外專家,他們發現所謂的“龍骨”有一些是珍貴的動物化石。 1921 年,瑞典和美國科學家來到中國周口店,尋找史前動物化石。他們在當地采石場人員的指引下來到龍骨山,并在山上地層中發現了一些石英片,形狀獨特的石英片顯然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應該是經過了人類雙手的敲打的。這個發現十分重大,科學家斷言,這里一定有原始人類生存過。然后,他們在龍骨山挖掘出了一些動物化石,帶回瑞典的一所大學研究,并在 1926 年宣布,這些化石中有兩顆原始人類的臼齒。 這個消息讓考古工作負責人之一、當時任職于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加拿大解剖學家步達生很興奮,他把那兩顆牙齒所代表的人類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科學界與公眾把這種古人類簡稱為“北京人”。很快又有學者發現,北京人化石和早年間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爪哇人化石非常相似,于是將兩者歸入一個大類,命名為“人屬直立人”。直立人階段是古人類演化過程中一個漫長而重要的階段。 但是,學術界普遍來說還是持謹慎態度,僅憑周口店發現的幾顆牙齒就定出一個重要的古人類新種,證據似乎不夠充分。于是步達生拉來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的資助款,成立了考古隊開赴周口店龍骨山。運氣降臨了,令世人震驚的北京人頭骨就這樣被發現了。 自 1929 年發現北京人的**顆頭蓋骨之后,裴文中的助手、古人類學家賈蘭坡繼續周口店的挖掘工作,在 1936 年 11月連續發現了 3 具北京人頭蓋骨。周口店地區經過多次考古挖掘,前后共出土北京猿人頭蓋骨 6 具、頭骨碎片 12 件、下頷骨 15 件、牙齒 157 顆及斷裂的股骨等,分屬 40 多個男女老幼個體。考古學者同時發現 10 萬件石器材料,以及用火的證據,如灰煙遺址、燒石、燒骨等。 然而,就在北京人的研究工作剛剛展開之時,步達生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位“北京人”的命名者患有心臟病,于1934 年 3 月猝然病逝于實驗室中。據說,他倒下的桌子上,正好擺放著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頭骨。 這也許算是北京人研究中的**次“劫難”。 1935 年春,應洛克菲勒基金會之邀,德籍猶太科學家魏敦瑞風塵仆仆趕到了北京,他將接替步達生,開啟北京人化石的研究之旅。魏敦瑞早年曾在德國多所著名大學擔任解剖學教授,但是因為其猶太人身份,他感受到來自德國納粹越來越強烈的威脅,便于 1934 年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剛好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接洽上了。基金會正在尋找一位能夠接替步達生的學者,而魏敦瑞的專長在于通過骨骼解剖學揭示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過程,他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就這樣,魏敦瑞與北京人化石的緣分結下了。 魏敦瑞對北京人化石的下頜骨、牙齒、頭骨等進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許多石破天驚的觀點,包括他認為北京人可能存在“人吃人”的現象。目前看來,魏敦瑞對于北京人化石*大的貢獻,可能莫過于他對北京人化石“留了一手”。 1941 年的世界戰云密布,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魏敦瑞意識到情況危急,于是在返回美國之前,他讓助手趕制了北京人頭骨模型。此后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北京人頭骨化石原件在轉運中神秘失蹤了,幸虧保留下來了頭骨模型,才讓對北京人的研究能夠繼續進行下去。 1941 年,魏敦瑞回到美國后,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繼續研究人類進化問題,他研究了包括周口店北京人、印度尼西亞爪哇人在內的多種古人類化石,提出從早期人類到現代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兩足行走、腦容量增大和面部縮小等重要變化的觀點。 那么,我們,中國的現代人類,會不會是從周口店北京人逐步進化而來的呢?或者簡單地問,北京人是不是我們的祖先? 魏敦瑞給出的答案是:是的。
無字史記 作者簡介
波音,蒙古族。北京大學畢業,曾任《世界遺產》等雜志主編。寫作力求從細微處見雄奇,用通俗詼諧的文筆展現鮮活的前沿知識。出版十多部歷史類、經濟類、科普類作品,包括《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航海、財富與帝國》《王朝的家底》《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大國工匠·復》等,其中部分作品已發行英文版、韓文版、繁體中文版。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