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9175
- 條形碼:9787520379175 ; 978-7-5203-791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百年新詩中具有一定影響的詩人的研究,涉及從五四時期到當下具有特色和影響的詩人。在詩歌發展中,文本是確認詩歌成就的根本依據,而文本的創造者(詩人)在文本創造過程中往往會經歷諸多復雜的藝術與心理過程,本書所選的詩人都是在新詩目前的不同時期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作者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和討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時期詩歌發展的大致輪廓,既是對不同詩學主張的具體彰顯,也可以為新詩史的寫作提供詳細的個案信息。
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 目錄
上編在現象中探路
作品解讀與文學研究
詩人的藝術姿態及其藝術效應
詩歌的無名時代
網絡時代:詩的機遇與挑戰
微信時代:新詩探索的得與失
新時代詩藝的雙向交流
詩歌情色抒寫的尺度問題
歷史敘事與藝術表現的深度融合——當前軍旅抒情長詩創作及其藝術啟示
新時期散文詩的幾個群落
散文詩:從觀念的變遷開始新的探索
四川詩歌:值得不斷言說的文化現象
回響在甘南草原的吟唱——甘南青年詩人群印象
靠山與面海:閩東詩群的形成機制初探
《詩刊》:風雨兼程六十年
下編在文本中尋關
臧克家詩歌的人格精神初探
創造性的借鑒之路——論艾青詩歌的借鑒方式
卞之琳:現代主義的堅持者
呈現與遮蔽:文學史書寫中的孫毓棠
夢幻中的真性情——何其芳《預言》的藝術特色
童心發現的善美世界——漫論郭風的散文詩創作
孔孚山水詩之藝術追求給予中國新詩壇的啟示
耿林莽:抒寫生命的“史詩
李瑛詩歌的新形態
“洗凈歸人隱匿心壁深處的蒼苔”——張默旅游詩臆讀
略談唐大同的散文詩
在詩意的發掘中尋回失落的世界——韋其麟散文詩的一種讀法
《賦格》的詩學價值與文學史意義
論張新泉的詩歌創作
傅天虹:多重身份下的詩意人生
簡政珍:沉思者的詩藝探索
平凡的美麗與樸素的深刻——評王小妮的《十支水蓮》
純凈語言、平和日常與時間智性——論李琦詩歌的審美理想
民族精神:作為母題與參照——論吉狄馬加的詩歌創作
后記
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 節選
《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 和以前經常使用的“新時期”相比,“新時代”除了時段的變化,還具有更豐富的新內涵。在這些變化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發生了變化。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經濟社會的基礎看,“落后的社會生產”轉變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只是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就人們的需要來看,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個飛躍,或許可以說,是從生存需要轉向了生命發展的需要,對精神生活的要求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程度。詩歌無法離開現實,也不應該離開現實,因此,在這種語境之下,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的發展應該具有新的向度、新的目標、新的手段。 新時代是新時期的延續和深化,是過去主要注重經濟發展轉向全面發展的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從國家層面講,改革開放或許主要是針對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科學技術等實用性領域,但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美好生活”一定會和文化、文學、藝術等精神領域的發展相伴而行,它們也是構成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元素。在關注新時代詩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在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中,實現詩歌藝術的不斷發展。 就其基本內涵來說,改革是針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而開放則是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往與交流。在這里,我想主要談談新詩面對開放語境時的發展問題與路向選擇。 對新詩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新詩和外國詩歌的關系非常密切。新詩的誕生和外國詩歌的影響有關,那是利用強大的外在力量來實現對長期固化的詩歌觀念、詩歌形式、詩歌語言等的全方位突破。新詩藝術的發展和進步,也和外國詩歌有著深度關聯。在新詩藝術發展歷程中,哪個時期和外國詩歌藝術交流比較密切,那個時期的詩歌藝術就是多元的、豐富的、充滿活力的,推出的詩歌作品和積淀的藝術經驗就比較厚實。20世紀20年代、80年代的詩歌發展就是比較明確的證明。相反,哪個時期的新詩探索和外國詩歌藝術的交流較少甚至拒絕接受和外國詩歌的交流,那個時期的新詩藝術就會顯得比較單一、單薄,積淀的藝術經驗也就比較有限。20世紀50年代到“文革”的詩歌發展可以作為證明。“美好生活”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應該是物質和精神同步發展,是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和諧共生,因此,在新時代的開放語境中,新詩和外國詩歌的交流應該也必須是一種不能忽視的選擇,是新詩發展的必然路徑。我們的詩人應該抓住這種趨勢,在詩歌藝術探索中做出更大的成績。 開放就是敞開大門,有來有往,既吸納新鮮空氣,又輸送新鮮思想。在開放的語境中,新詩發展至少應該在兩個向度上做出努力,一是拿來,二是輸出。 在百年新詩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新詩在處理和外國詩歌藝術的關系的時候,我們面對的主要是“拿來”,就是借鑒和學習外國詩歌的優秀藝術經驗,促進新詩藝術的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這種做法依然會繼續而且有效地延續下去。世界各民族在其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獨特文化,有些文化是相通的,可以為其他國家、民族所接受和享用,同時為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文學、詩歌發展提供營養。對于這種優秀的詩歌藝術經驗,我們應該大膽地“拿來”,將其融合到新詩藝術的發展之中,豐富新詩的精神,提升新詩的語言,強化新詩的藝術生命力。 在新詩藝術的借鑒過程中,我們至少需要在以下兩方面用力。 一是要選擇優秀的外國詩歌作品和優秀的翻譯家。由于文化底蘊、語言、習慣等的不同,外國詩歌在情感方式、語言方式、精神指向、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和中國新詩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借鑒和學習外國詩歌的時候,對優秀作品的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選擇那些在藝術上具有獨特性、創新性、突破性、包含人類共同理念的作品進行翻譯和介紹,而不是那些已經過時,在其自己的民族都顯得落后、落伍的作品。對于那些在外國詩歌中顯得非常獨特,在新詩中有所缺失,但對新詩藝術的發展可能具有推進作用的作品,我們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同時要選擇優秀的翻譯家。客觀地說,在百年新詩的發展中,我們翻譯介紹的外國詩歌不可謂不多,但在文本選擇、翻譯水準上都堪稱上乘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有些作品讀起來讓人覺得缺乏新意,有些甚至使人覺得不知所云。這當然有文化差異、文本選擇等方面的原因,但也存在翻譯水平上的問題。外國語言和現代漢語存在很多差異,其他國家的詩歌在轉化為漢語表達的時候,自然就存在很多障礙,直接按照別人的方式生硬地翻譯過來,中國讀者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這種譯本也難以傳達微妙的詩意,而如果只是按照漢語的方式來改寫,可能就會失去翻譯介紹的價值。在既有的翻譯作品中,受到關注*多、影響*大的外國詩歌有很多是由詩人翻譯的。詩歌不同于敘事文學,在詩歌翻譯中,*好的翻譯者可能是精通某種外語的詩人,尤其是中國詩人,他們既熟知原作的文化背景、藝術特色,了解詩人的整體創作、藝術個性和藝術影響,又熟悉漢語和新詩的獨特表達方式,知道新詩需要補充怎樣的營養,可以在兩種語言的詩歌文本之間自由來往,*終以真正屬于詩歌的方式將這些作品翻譯成漢語。 ……
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 作者簡介
蔣登科,四川巴中恩陽人,文學博士,美國富布萊特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二屆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學研究,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詩美的創造》《迷人的阿紅》《九葉詩派的合璧藝術》《九葉詩人論稿》《中國新詩的精神歷程》《重慶詩歌訪談》《現代新詩的域外因素檢視》《當代新詩的精神脈絡》《與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重慶新詩的多元景觀》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及省級項目多項,多次獲得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重慶文學獎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