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史教程(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08839
- 條形碼:9787100008839 ; 978-7-100-00883-9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史教程(下) 本書特色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哲學史教程(下卷)》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又利于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至1986年先后分四輯印行了名著二百種。今后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二,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
哲學史教程(下) 內容簡介
本書含有《哲學史教程》的第四至七篇:第四篇、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第五篇、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第六篇、德國哲學;第七篇、十九世紀哲學。
哲學史教程(下) 目錄
第四篇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導言
**章 人文主義時期
第二十八節 傳統理論之間的斗爭
第二十九節 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
第二章 自然科學時期
第三十節 方法問題
第三十一節 實體和因果關系
第三十二節 天賦人權
第五篇 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
導言
**章 理論問題
第三十三節 天賦觀念
第三十四節 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第三十五節 自然宗教
第二章 實踐問題
第三十六節 道德原則
第三十七節 文化問題
第六篇 德國哲學
導言
**章 康德的理性批判
第三十八節 認識對象
第三十九節 直言律令
第四十節 自然的合目的性
第二章 唯心主義的發展
第四十一節 物自體
第四十二節 理性體系
第四十三節 非理性的形而上學
第七篇 十九世紀哲學
導言
第四十四節 關于靈魂之爭
第四十五節 自然和歷史
第四十六節 價值問題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哲學史教程(下) 節選
再者,教會與國家的關系在十六、十七世紀引起了一種特殊的興趣,因為在教派對立的斗爭和轉化中這種關系每一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此,發生了一種有趣的觀點的相互交換。新教的世界觀按照自己*初的原則改變了中世紀宗教與世俗之間的價值差異,廢除了世俗生活領域里“褻瀆神明的”禁令;它在國家中也看見了神的秩序(參閱上面第二十五節,7);在梅蘭克森的領導下,宗教改革的法哲學限制了國家的政權,所根據的與其說是看得見的教會的要求,不如說是看不見的教會的權利;的確不錯,當權者的神圣使命給新教的國家教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支持。天主教教會感覺自己對于近代國家應盡的義務就更少了。雖然它已因此放棄托馬斯主義,但像貝拉爾明和瑪麗安娜等人的學說卻投合它的意愿;根據這些學說,國家被認為是人制造的粗劣的作品或者是一種契約。因為根據這種理論國家喪失了它的更高的權威,并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它的形而上學的根據;它看起來是可能被廢除的;人的意志創造了它也可以瓦解它;甚至它的*高首腦也被剝奪了他的絕對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新教教徒認為國家是一種直接來自神的秩序,而對于天主教徒來說,國家不過是人的安排,需要教會的認可,否則就不應認為是合法的;只有把它置于教會使役之下,它才會獲得此種認可。所以康帕內拉教導說,西班牙帝國(monarchia)所承擔的任務是要把從其它大陸奪來的財寶交給教會支配以利于教會同異教徒進行斗爭。 2.然而時間一久,法哲學中存在的這些矛盾轉化為教派無差別論去了,教派無差別論在理論科學中也占有統治地位。自從國家被認為本質上是塵世事物的秩序以來,人與上帝的關系被排除在上帝活動范圍之外了。哲學特別為公民爭取為它自己所要求的權利,即對當時的宗教權威所持的個人的、自由的態度的權利,因此哲學成為信仰自由的堅決捍衛者。國家用不著擔心個人的宗教信仰,公民的權利與他歸依于何種教派無關:這種要求是十六、十七世紀宗派爭斗、激蕩不定的必然結果。在此觀點中,不信神、無信仰的冷淡態度同要保衛自己不受敵對教派的政權的侵害的積極信念取得一致意見。 馬基雅維里以這種觀點進行寫作反對羅馬教會的專制獨裁;但是首先完整地宣布信仰自由原則的是托馬斯·莫爾。他的幸福的島嶼烏托邦的居民們信奉差別極大的種種宗派,各種宗派和平共處,不因宗教觀點不同賦予任何政治意義。他們甚至在共同的禮拜儀式上團結起來,此禮拜儀式每派可以按照自己的看法去解釋,也可以用各自的特殊的禮拜儀式去補充。所以,讓·博丹在他的《宗教性質七人對話錄》中培養出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不僅有基督教教徒,而且還有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異教徒;他找到了大家都同樣滿意的崇拜上帝的形式。*后,胡果·格老秀斯以一種更抽象的方式把神權和人權嚴格分開,他以此闡述法律的哲學原則,他建立神權于天啟,建立人權于理性,與此同時還嚴格地、徹底地分開了它們各自應用的活動范圍。 ……
哲學史教程(下) 作者簡介
威廉·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國哲學家、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創始人,1848年生于波茨坦,早年在耶拿、柏林和哥廷根等大學學習,受教于黑格爾的學生、哲學史家庫諾·費舍和價值哲學的創始人洛采,后歷任蘇黎世、弗萊堡、施特拉斯堡和海德堡大學教授。文德爾班認為哲學問題就是價值問 題,任何知識都要以價值為標準,提出社會歷史科學也是關于價值世界的科學的觀點,不僅在哲學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對近代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主要著作有:《序論》(1884)、《哲學史教程》(1892)、《歷史與自然科學》(1894)、《論意志自由》(1904)、《哲學導論》(1914)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