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7888
- 條形碼:9787544787888 ; 978-7-5447-8788-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本書特色
40個直擊心靈的議題,涵蓋心理學應用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經常引發社會熱議,由于行為不當或心情不悅造成的尷尬與不適,你是否感同身受?本書從分析個人性格到養成良好習慣,從處理家庭關系到應對職場社交,帶你直面難以言說又司空見慣的心靈痛點,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 解開你的困惑,助你正確處理情緒,積極面對人生 本書集結了87位心理學大師的著名觀點,在你身處窘境或郁郁寡歡時,用溫柔而直接的方式幫你解決問題,掃除精神成長的障礙。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發現問題的根源,本書旨在用科學、理性的視角帶你了解心理問題的成因,從而與自己和解。因此,這是一本易讀易懂的心理學入門讀物,也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易讀易懂的心理學入門讀物,也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40個直擊心靈的議題,從性格分析到習慣養成,從家庭關系到職場社交,涵蓋心理學應用的方方面面。87位心理學大師,用溫柔而直接的方式幫你掃除精神成長的障礙。本書能解開你的困惑,助你正確處理情緒,積極面對人生。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日常人文課”想告訴你:人生無處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鹽的日常疑惑,也能從古往今來的人文大師那里得到靠譜的解答和接地氣的建議。哲學會幫助你升華靈魂。政治學會教你解讀世界和社會格局。女性主義能讓你看穿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經濟學會賦予你理性經濟人的思維模式。心理分析會使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翻開這套書,你將學會過一種經過反思的生活。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目錄
**章:我是個怎樣的人?
我想吃掉*后一塊蛋糕,可是我為何因此感到內疚呢?
我喜歡獨處,這很奇怪嗎?
為什么我總是把事情拖 到*后一分鐘?
我是個關心他人的人,還是個“受氣包”?
明明是對他人的言語攻擊,卻偽裝成玩笑。為何會如此?
為什么糟糕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游戲有什么好處?
如果我變得更自私,我會更快樂嗎?
第二章:為什么我會這樣做?
我總是每隔幾分鐘看一次手機,為什么我不能集中注意力?
我該怎樣應對中年危機?
我平時很有禮貌,怎么會有路怒癥?
為什么我總想做無償的志愿者呢?
當她說“我穿這個顯得屁股很大嗎?”時,我為什么撒謊?
我有飛行恐懼癥,該如何克服?
我為什么總喜歡飆車?
為什么我每天晚上都看肥皂劇?
我該怎么避免在見家長時出丑?
為什么我總是買同一品牌的產品?
第三章:他人
為什么我很難找到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公司的新人為什么對我那么友好?
怎樣才能阻止我青春期的女兒文身?
為什么我的伴侶如此沒用?
我的伴侶明明很好,為什么我還是喜歡看帥哥美女?
我為什么被拉黑了?
為什么我的老板總是這么刻薄?
家人對于我來說是一場噩夢,我應該將他們割舍掉嗎?
我的伴侶在對我說謊嗎?
我的老板很酷。她干練、善于表達、有條理,穿著得體。為什么我不能像她那樣?
第四章:發生什么事情了?
為什么我總說一些令人尷尬的話?
哈利 ?? 波特的真正魅力是什么?
我真的好后悔,我該怎么辦?
我應該為了愛還是為了錢而工作?
為什么我總是選擇買更貴的東西?
生命的意義何在?
第五章:我該如何提升自己?
為什么我瘦不下去?
我害怕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繼續前進,怎么改變這種情形?
我如何才能更有創新思維?
我害怕公開演講,怎么克服?
我應該像我爸爸希望的那樣去考公務員,還是追求音樂夢想?
我怎樣才能更好地渡過難關?
致謝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節選
我想吃掉*后一塊蛋糕,可是我為何因此感到內疚呢? 產生這種想法會讓人有點內疚。弗洛伊德認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帶有內疚感的想法處于核心地位。我們產生某種欲望, 然后對它進行評判,而在決定怎么做之前,內心的欲望與評判會進行快速的、反復的斗爭。這個過程一遍又一遍地發生。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這是因為大腦發展出了三個相互沖突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而這三者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盡管這三個部分指導著我們的一言一行,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甚至無法意識到它們在做什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是一個涵蓋一切事物的龐大理論——它不只解釋某一件事,比如為什么會害怕蜘蛛、為什么會墜入愛河、為什么會否認永生、為什么會喜歡吃漢堡包。這個理論解釋了所有這些事情。弗洛伊德致力于準確地描述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盡管他手頭上完全沒有科學工具來達到這個目的。有趣的是,如今許多神經科學家又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論,希望用它來解釋他們利用大腦掃描技術看到的現象(作為一名神經生物學家,弗洛伊德本人一定也很想玩這種技術)。 然而,回到19 世紀90 年代,弗洛伊德研究心靈的唯一有效工具就是催眠。弗洛伊德與一位名叫布魯爾的醫生合作,布魯爾醫生發現,患有“歇斯底里癥”的女性的癥狀(比如咳嗽、窒息和肢體癱瘓)取決于“她們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卻被遺忘的場景”。布魯爾幫助女患者回憶那些被長期掩蓋的事件,這樣做有助于治愈她們歇斯底里癥的癥狀。弗洛伊德驚訝地發現許多女性身體的不適完全消失了。 精神分析的誕生 弗洛伊德把這種想法付諸實踐,發明了后來被稱為“談話療法”的治療方法,即精神分析療法。它以這樣一個觀點為出發點:許多發生在我們大腦中的事情是我們無法覺察到的。大多數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更不用說解釋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即使我們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來解釋為何選擇這個伴侶、這份工作或者這所房子,我們也沒有真正地觸及問題的核心。那些聽起來很合理的理由似乎都很不錯,但它們僅僅是自我必須贊同的聲音,我們也只是聽到了對話的結局。 心靈中存在不停對話著的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部分在童年期的不同階段依次形成。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它是沖動、充滿欲望的部分—它渴望進食、飲水、排尿、排便、保暖——簡而言之,它不斷地索取,而且唯一的目標就是得到滿足。如果它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讓我們知道,畢竟我們很難不去理會一個啼哭的嬰兒的喊叫聲。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受快樂原則支配的,本我想要得到快樂和滿足感,并且要立刻實現。 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嬰兒那種無知的、難以控制的欲望只存在于某個階段,這個階段總會過去。但弗洛伊德的看法不同,他認為這種欲望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意識到他不可能使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滿足——“現實”會成為他滿足欲望的道路上的阻礙。這就促進了自我的發展,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它能理解外部世界的現實,并決定什么時候以及如何滿足本我的需求,或者是否需要忽略這些需求。 除了接受外部現實的沖擊之外,自我還必須注意孩童心靈的第三部分,即超我,這是*后發展起來的部分。這是心靈將外部世界的“規則”內化的部分,這些規則首先由父母傳達給孩子, 然后由社會中的其他部分,比如教師和立法者來傳達給孩子。 這個過程大致如下。本我想要吃一些美味的東西,比如巧克力,因此你發現自己很想吃巧克力棒。但超我會說:“你瘋了嗎?你已經超重啦。你所有的牛仔褲都不合身了。沒人應該這么胖!你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自我則在這兩個尖叫的家伙之間搖擺,一個堅持它想要的(你想要的)東西,另一個因為你想要這個東西而狠狠地批評你。超我的所為像“良心”一樣,但它并不是一個明智的、理性的存在。事實上,就像本我對自己所有的欲望不加選擇地接受一樣,超我也是如此盲目——別人傳達給它的“規則”,超我不經檢查就將其內化,然后這些規則就像在后臺設計程序一樣指導我們今后的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或不應該做什么。 超我發出尖銳的批評,想要讓我們服從它的命令。自我試圖抵擋它的攻擊,同時也觀察著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并試圖安撫本我,即要么幫助它接受損失,要么滿足它的欲望。所以你可能會拿起巧克力,一邊吃一邊感到內疚,因為你的超我在不斷地嘟噥著,它可能會繼續傳遞尖刻的想法。或者,你也可以成功地抵制這種沖動(自我與超我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體驗到一種帶著一絲失望(來自本我,因為它的愿望被拒絕了)的優越感(因為超我實現了)。 有時候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內在的沖突,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并不能——這是無意識的加工過程。弗洛伊德說,一些來自本我的愿望實在讓人無法接受(比如“我想要和她做愛!”或“我要殺了那個男人!”),以至于我們想要立刻擺脫它們——假裝我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產生了一套絕妙的防御機制,它致力于將那些無法被接受的思想從我們的頭腦中驅趕出去,將其隱藏起來,避免被其他人知道。這種防御機制無意識地運轉,其作用是盡力避免我們因自己的想法和沖動而過度焦慮,這個過程發生得非常快,以至于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么。 內部/外部沖突 我們來舉個例子。想象你的老板做了一件非常令人惱火的事情,導致你有一種想揍他的沖動。這種沖動對你或其他任何人來說都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你需要以某種方式“擺脫”這種沖動。有幾種自我防御機制可以供你選擇。你可能會讓自己假裝什么都沒發生(否認);或者告訴自己辦公室里的某個同事真的很想這樣做(投射);或者你可以把這種沖動從它的真實對象轉向一個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對象,比如椅子腿,然后去踢椅子腿(替代);又或者你可能會表達與你真實想法完全相反的感覺,對他比平時更友好(反向作用)。我們的許多防御方法都是由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定義的,她指出:“無論防御是出于對外部世界的恐懼,還是出于對超我的恐懼,都是焦慮推動了防御的過程。” 弗洛伊德認為,大多數時候,我們能很好地處理這種外部或內部沖突,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為了控制我們的破壞性沖動和抵御超我的批評,自我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現得太過分了,這導致了焦慮、抑郁和無數的心理問題(或“神經癥”)。他認為,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以某種方式悄悄越過防御機制,回到*初的意愿或愿望,去理解人格不同部分之間從一開始就產生的爭論,帶著勇氣和全盤接納的態度去接受那些難以接受的事情。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所探索的事實或真相,被認為存在于我們有意識的、理性的頭腦所無法觸及的黑暗之中。后來的療法,例如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都堅持認為心理問題只需要針對有意識的癥狀就可以解決。但弗洛伊德認為,“當旅行者在黑暗中吹響口哨時,他可能會否認自己內心的恐懼,但其實他對自己為什么會吹口哨再清楚不過了”。他的觀點既不科學,也不適合膽小的人。本書所呈現的大多數心理學內容似乎都在拼命地為我們的行為尋找不同的解釋。弗洛伊德肯定會覺得這種努力散發出無限迷人的驚人力量。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作者簡介
薩拉??托姆利(Sarah Tomley),英國心理治療師、作家、編輯。為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許多著作做出了貢獻,著有《哲學書》《心理學書》《心理分析有社么用?》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