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6484
- 條形碼:9787503966484 ; 978-7-5039-664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本書特色
1.這是一本歷史系學生和文學系學生都應該讀的一本書。尤其是那些面對很多史料不知如何深入的同學,這本書會告訴你,文學史料怎么使用,文學作品的價值怎么挖掘。 2.顧頡剛眼中的孟姜女故事有什么不同?陳寅恪為什么癡迷于柳如是的考證?作為歷史學家卻在文學史的研究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是文學作品的什么特質吸引了他們?他們以歷史學家的眼光看文學作品又有哪些新發(fā)現?本書作者帶著他的疑問,走進了史學家的園地,為我們揭開了其中的原因。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新史學觀念的輸入,中國史學完成了由傳統史學向現代史學過度。在此一過程中中國的史學研究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過程某種程度也是發(fā)現新史料應用新史料的過程,新史料的發(fā)現與運用極大的促進了二十世紀史學的發(fā)展。不論是古史辨派還是史料學派和史觀學派都對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學界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學研究的視角上來考察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將其納入到史學的視野下進行探討并不多見。基于此本著作以顧頡剛、陳寅恪、錢穆、郭沫若、翦伯贊、胡適、傅斯年等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目錄
**章 現代史家對文學作品史料價值的認知及運用
**節(jié)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與現代史學
第二節(jié) 現代史家的文學史料觀
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現代史學研究中的運用
第四節(jié) 現代史家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之價值及意義
第二章 顧頡剛古史研究“故事”范式的史料學價值
**節(jié) 顧頡剛古史研究的“人緣”與“學緣”
第二節(jié) 疑古辨?zhèn)我曇跋碌摹对娊洝费芯?br />第三節(jié) 孟姜女故事研究與“故事”眼光的形成
第四節(jié) “故事”研究范式與民眾史觀的史料學價值
第三章 陳寅恪、傅斯年的文史之學
**節(jié) 陳寅恪的文藝美學觀
第二節(jié) 陳寅恪文學研究范式探析
第三節(jié) 從史實考證到“心史”詮釋
第四節(jié) 傅斯年的史料觀及其古典文學研究
第四章 道與藝:錢穆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體認
**節(jié) 傳統文化視野下錢穆的古典文學研究
第二節(jié) 錢穆論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
第三節(jié) 錢穆文化觀的學術意義與價值
余論
參考文獻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節(jié)選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以《詩經》為例,胡適等人就認為它是一部詩歌總集,今人欲全面了解《詩經》之內涵,必欲除卻兩漢以來的經學附會方能發(fā)現作為純文學作品及民間詩歌的《詩經》內涵。也就是在胡適看來,他只承認《詩經》的文學性,且只認為它是一部民間文學的總集,對于其政治教化功能,胡適從來沒有承認。如果我們按照現代接受美學的相關理論去考察的話,就會發(fā)現,文本一旦脫離開作者之后,它就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群解讀中,一定能夠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演變的過程。胡適的所謂科學的態(tài)度與方法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一種靜態(tài)的認知罷了。 但胡適等人開創(chuàng)古典文學研究的基本范式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中仍然發(fā)揮著主導性作用,其頗具說服力的一個事實就是,在20世紀的末期,有學者還在感慨王國維、聞一多、錢鍾書等20世紀古典文學領域的大師們的論著所具有的深度,我們今天多數學者仍然難以達到,甚至還有許多人匍匐于巨人腳下,重復這些大師早已完成的工作。由此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的艱難緩慢。如何從世界文化和當代理性的高度卓有成效地進行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工作?此一感慨無疑讓我們知道了胡適文學研究范式的生命力是何其旺盛。但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內難道只有所謂現代化進程嗎?難道除了運用西方思想文化資源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研究途徑與資源可以審視挖掘了嗎?時至今日,在古典文學研究繼續(xù)深入發(fā)展的今天,還是有部分有識之士對支配古典文學研究的中西維度的基本范式表達了自己的憂慮與不滿。如果真按胡適所說的,還各個歷史事物以本來的面目,那么《詩經》的本來面目是什么呢?屬于純文學的詩歌總集嗎?這種觀點毫無疑問是近代人才有的觀點。自《詩經》誕生之日起,其使命與價值就從來不僅局限于所謂文學領域,正如有學者所言,“作為中國文化經典之一的《詩經》,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淵藪,是古代政治倫理的教科書和禮樂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詩歌藝術的典范”。此一概括與錢穆對《詩經》的解讀何其相似,可謂是錢穆的知音。且他對新時期以來《詩經》研究的所謂“科學方法”也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有學者對六十年來的《詩經》研究存在的弊端予以深刻的反思,認為現代學科體制帶給《詩經》研究以巨大的成就,但也正是受到此種學科體系的限制,極大影響了人們對《詩經》的正常解讀與認知。因為在現有的學科體系之下,《詩經》只是被視作文學一科,千余年來其作為文學之外的其他資源則被學術界有意地忽略和漠視,但作為經典的《詩經》則不能夠被任意割舍與拋棄,所以該學者呼吁當今的《詩經》研究“不僅要還《詩經》以《詩》的時代,更要還《詩經》以‘經’的時代”。如果說在胡適提倡新文學的時代,經學是“孔家店”的內容,在被打倒的行列之中的話,那么時至今日,在傳統文化強勢回歸之今日,一味以西方所謂科學的方法來否定作為傳統文化之核心的經學,那么其選擇及途徑的合理性也是存疑的。“經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穩(wěn)定載體,并非哪位圣人,或是哪位皇帝拍著腦門決定的,它有它的文化生態(tài)。它的存在,它的發(fā)展,它的輝煌,它的衰落,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歷史生態(tài)中進行的,真正決定其價值意義的乃是這一文化生態(tài)的歷史選擇”,這才是胡適所謂的歷史的本來面目,而非以時下西方時髦的理論來衡量傳統文化。 當下另外一位學者對聞一多《詩經》研究的反思也頗有啟發(fā)。在文學具體觀念上,闖一多與胡適有許多不同點,但在解讀及研究傳統文學的理念與方法上頗多交集。對聞一多運用所謂西方人類學、社會學理論去解讀《詩經》等傳統文學的庸俗化作法,該學者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當下《詩經》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出現的將某種所謂‘文化模式’無限推衍于《詩經》時代的研究方法、《詩經》訓詁中出現的濫用訓詁手段唯以新解為尚甚至曲解文本以求合于‘文化模式’的研究作風、《詩經》的價值研究上出現的倫理道德意義與文化思想史意義研究的缺失,等等現象,探本尋源,在其開創(chuàng)者聞一多身上已露端倪”。 五六十年前,在談及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時,錢穆曾深刻地指出:“必聯屬于此民族之全史而研治之,必聯屬于此民族文化之全體系;必于了解此民族之全史進程及其文化之全體系所關而研治之。必求能著眼于此民族全史之文化大體系之特有貌相,與其特有精神,乃可把握此民族之個性與特點,而后對于其全部為巡視過程乃能有真知灼見,以確實發(fā)揮獨特內在之真相。”這段文字可以說是錢穆文學研究*基本的信念與態(tài)度。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回過頭來反觀錢穆對古代文學所作的考察中體現出的理念、思路與方法則多有啟發(fā)。在當今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除了中西維度之外,通過考察傳統文學在傳統文化語境中的演變發(fā)展,也不失為探討歷史真相的一種途徑與選擇。錢穆的文學研究似乎在昭示著我們,這一研究理念與方法所得到的認識或許比其他更科學也未可知。 ……
詮釋與考證:中國現代史學大家的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
郭士禮,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紅學史的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博士后特別資助項目1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嚴丹,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7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區(qū)域社會史、法史。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