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勞動研究》(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6540
- 條形碼:9787500876540 ; 978-7-5008-765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勞動研究》(第一輯) 內容簡介
《中國勞動研究》聚焦我國勞動領域的前沿變化,關注勞動關系理論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倡導推進多學科交叉的學術爭鳴,通過設置專題、勞動研究、工會研究等欄目,匯聚具有原創性、創新性、前瞻性和理論深度的研究成果,凸顯對勞動者權益維護的理論關懷,不僅為我國勞動領域的學術發展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思考,更致力于以及時的勞動研究對時代問題做出回應。
《中國勞動研究》(第一輯) 目錄
專題:新就業形態與職工權益維護
新就業形態勞動法律調整探究(林嘉)
新就業形態法律制度建構中的十大關系(王天玉)
新就業形態的就業市場培育研究(張成剛)
家庭特征、異質性工作經歷與平臺就業者社會保險參與:來自全職外賣騎手的證據(李曉曼、孫偉航)
合作的價值:平臺企業呼叫中心勞動關系多樣性及其成因(孟泉、繆全)
落袋為安與謀求發展: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外賣騎手工作動機分析(楊濱伊)
勞動研究
國家在場與企業退場:市場化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變遷(王星)
高質量發展階段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實施過程評估(王陽)
工會研究
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工會角色和作用探究(陶志勇)
中國工會基層民主選舉的內生性演進:基于珠三角地區的實證分析(楊濤)
《中國勞動研究》(第一輯) 節選
勞動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中變動不居,從農耕時代的《莊子·讓王》中的“春耕種,形足以勞動”,到工業化時代的體力勞動和教育勞動、醫療勞動、藝術勞動、媒體勞動等智力勞動,再到現在網絡化時代的平臺勞動、網約勞動、創意勞動、在線勞動,智能勞動等,勞動形態更加多元,勞動內涵不斷豐富,即使機器取代人的勞動也取代不了人的能動性、主動性、創新性和柔性。 當前,新技術革命使新業態“無中生有”和傳統產業“有中出新”交織演進,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合力推動勞動領域出現趨勢性變化。一是勞動力需求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普工迅速向技工轉變,逐步消除無技能上崗現象。截止2020年底,中國有技能勞動者超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約5800萬人,約占技工總量的30%,但與德國、日本等世界制造強國高技能人才占技工總量約5O%尚有較大差距。差距就是潛力,縮差就是動力。“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高技能人才引領的技工時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能密集型產業演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人口紅利向技能紅利發展,勞動者迎來技能勞動時代。二是勞動力供給由無限供給轉向有限供給。我國在2010年新增農民工達到1245萬人的峰值后增幅逐年下降,2019年增長286萬人,2020年下降570萬人。在2020年3月的防疫與復工中,廣東、浙江等用工大省包飛機、高鐵、大巴,“點對點”接農民工返城,“硬核”復工加獎勵,充分說明農民工不再是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蓄水池”,已成為寶貴的人力資源,誰聚集技能勞動者就占有高質量發展的先機。三是在勞動形態上,一大批新生代勞動者投身到快遞、外賣配送、網約車服務、尋呼服務、家庭服務、平臺服務和網絡營銷服務等現代服務新業態,成為數據驅動、網絡支撐、平臺協同的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主力。新就業形態在戰疫情中發揮了“保就業”的新支柱作用,在經濟恢復中發揮出暢通“毛細血管”的新動能。 新冠疫情給勞動就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危機中孕育著生機,突破常規的新事物紛紛涌現,勞動力市場創新迭出。網約用工、靈活用工、眾包用工、共享員工快速發展,勞動管理上突破工業化時代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一統天下”的格局,出現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情形的平臺網約勞動用工,這使新業態下的零工經濟和傳統靈活就業有了分界線,勞動管理向“適應新就業形態,推動建立多種形式、有利于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勞動關系”轉變。伴隨著勞動形態日益多元新穎,勞動管理正經歷著深刻變革。 新就業形態以平臺網約勞動為主要特征,它的優勢體現在:勞動和服務的精準性提升,勞動效率提高;勞動就業靈活自由,既順應了新生代勞動者自由勞動的擇業取向,也有助于發揮勞動者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供了大量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能夠迅速獲得較多收入的就業機會,吸納新生代、中生代勞動者快速進入;網約勞動大都按單計酬,勞動者收入與工作付出的關聯更加密切,有利于堅持多勞多得,同時鼓勵技高多得。與此同時,新業態勞動用工發展中也顯現出亟需研究解決的新問題,主要包括:就業穩定性低,人員“換崗”流動率高;符合確立勞動關系和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并存下如何進行勞動監管;以農民工為主的新業態勞動者如何在就業地參加城鎮職工社保問題亟待解決;新業態勞動用工的勞動爭議處置與勞動監察執法需要探索新辦法來保護勞動者權益。新業態呼喚新管理,不能簡單用以往辦法管理新業態,也不能讓新業態勞動權益監管出現空白。平臺網約勞動從先發展后規范到邊發展邊規范,現在到了以規范促發展的階段。新就業勞動者的勞動權益維護正在“破題”,區分符合和不符合勞動關系情形進行分類管理,組織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業傷害保險試點,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城鎮職工社保的戶籍限制等政策都在有針對性地推進,勞動爭議在線調解仲裁、智慧監察也在探索中,這些系統性政策調整和變革性制度設計,為勞動者權益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式。網約勞動的平臺算法應與平臺勞動標準相結合,算法“取中”、避免“過勞”,實現平臺網約勞動者的體面勞動。要在加強平臺各市場主體權益保護的同時,明確平臺企業的勞動保護責任。 疫情尚未結束,創新正在進行。積極探索勞動就業發展新趨勢、深度研討勞動領域新問題,要努力讓研究走在政策制定前面,讓政策走在市場曲線前面。勞動多元化、探索無止境,客觀地對勞動領域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理性分析,有利于從勞動力市場新變化中研究出新見解,積極應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維護的新挑戰。 理論是實踐的升華,勇于探索勞動發展新趨勢的一批理論工作者,正在將勞動領域新變化的實踐上升到理性層面進行深度研究,頗有學術功底的中國工人出版社與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馮喜良教授積極合作,集合眾多勞動研究的專家學者,編輯出版《中國勞動研究》集刊,以“大勞動”的視野,聚焦勞動領域的前沿變化,透視勞動社會熱點問題,匯聚原創性、創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通過對勞動者權益維護進行深入分析,給我國勞動領域的學術發展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思考,及時以鮮活的研究對時代問題做出回應,這對構建新階段和諧勞動關系、促進國家勞動管理治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創新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創刊號圍繞新就業形態與職工權益維護這一熱點問題,從機制構建、典型案例、高質量就業、技能提升、勞動興趣、工會建設、勞動關系形態、社會保障需求等多維度輯錄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文章,展開多學科視角的分析,突出了新觀點交流、新思維啟迪、新趨勢預判,也為本集刊開了個好頭。期待《中國勞動研究》今后能有更多優質研究成果,助力勞動管理創新在貫徹新理念中有新認識、進入新發展階段中有新辦法、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有新作為。 我們已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正處于數字賦能的深度認知和人智融合加快發展的階段,“數據”這個新的生產要素運用到勞動領域的研究將產生超乎想象的效果。工業化時代分工越細越能提升勞動效率,網絡時代越融合越能產生勞動新效益。工業制造消耗的是材料和電,智能制造依靠的更多是數據和算法。擁抱數據、創新無限,擁抱勞動、發展無限,擁抱研究、未來無限!我們要深入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尊重勞動、關心勞動者的系列重要論述,意氣風發地在新征程中開辟勞動學術研究新天地。 楊志明(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2021年8月
《中國勞動研究》(第一輯) 作者簡介
馮喜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兼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系分會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際勞工組織、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資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項目30余項。出版了《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轉型時期企業勞動關系分析》《靈活用工:從人才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等8部學術著作和專業書籍,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