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護理臨床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877309
- 條形碼:9787557877309 ; 978-7-5578-773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護理臨床與實踐 內容簡介
護理的整體化和社會化使護理工作范疇不斷擴大,同時由于整體護理的開展將使住院周期縮短,住院患者的危重和復雜程度將大大增加,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又使護理技術日趨先進。這些都對醫護工作,尤其是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工作者既要能促進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要能提供預防、臨床和康復服務相結合的整體服務;既要能獨立分析和解決護理對象的健康問題,協調個人、家庭與社區的衛生保健需要,又要能同各類專業人員合作。基于此,《護理臨床與實踐》由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同仁編寫,以提供臨床護理的閱讀、參考。
護理臨床與實踐 目錄
**章 呼吸、循環系統疾病的康復護理
**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護理
第二節 冠心病的康復護理
第二章 神經系統常見傷病的康復護理
**節 腦卒中的康復護理
第二節 脊髓損傷的康復護理
第三章 骨科疾病的康復護理
**節 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的康復護理
第二節 脊柱骨折與骨盆骨折后的康復護理
第二篇 內科護理
**章 內科疾病護理常規
**節 一般護理
第二節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三節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三節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二章 呼吸科護理
**節 慢性支氣管炎
第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第三節 支氣管擴張癥
第三章 消化科護理
**節 胃炎患者的護理
第二節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護理
第三節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護理
第四章 心內科護理
**節 心力衰竭病人的護理
第二節 心律失常病人的護理
第三篇 外科護理
**章 普外科護理
**節 胃、十二指腸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二節 肝臟疾病的護理
第三節 膽道疾病的護理
第二章 神經外科護理
**節 顱內腫瘤病人的護理
第二節 腦積水病人的護理
第三節 神經外科功能性疾病及護理
第三章 骨外科護理
**節 關節韌帶和肌腱損傷護理
第二節 關節脫位護理
第三節 骨病護理
……
第四篇 婦產科護理
第五篇 兒科護理
護理臨床與實踐 節選
《護理臨床與實踐》: (1)臥床期:即從發病到病情相對穩定,一般為發病后1~3天。目的是防止壓瘡、肢體變形、關節攣縮,促進心肺功能及預防并發癥,但應盡可能縮短臥床期,及早指導病人進行床上主動活動。此期康復護理的主要內容包括保持抗痙攣體位、體位變換、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和早期床上活動等。 1)保持抗痙攣體位:抗痙攣體位,又稱“良肢位”,是指為了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保護肩關節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性體位。腦卒中偏癱的恢復過程中遲早會出現典型痙攣姿勢,故從發病**天起就應使患者保持抗痙攣體位。早期注意床上的正確體位,對防止痙攣姿勢的出現和預防繼發性損害(如足下垂、足內翻、肩關節脫位等)有重要意義。 2)注意體位變換:應每2小時翻身1次,目的是預防壓瘡和肺部感染,并通過體位和肢體的伸屈肌張力的變化預防痙攣模式出現。在進行體位轉換中要注意:從患者的肩胛處托起患肢,以免因用力牽拉患肢而造成肩關節軟組織損傷和肩痛。此外,對于深昏迷、生命體征不穩定的重癥腦卒中患者應禁止或謹慎翻身。蛛網膜下隙出血的患者要觀察4周左右才能謹慎地開始康復訓練。 3)關節被動活動:為了保持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完整,預防關節粘連和攣縮的產生,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和增強感覺輸入的作用,因此,維持關節活動是早期康復治療不可缺少的措施。一般在腦卒中發病數日后即可開始,每日2~3次,每次每個關節活動3~5遍,直至主動運動恢復。關節活動度訓練以不引起各關節疼痛為原則。關節被動活動時需注意:活動順序,先健側再患側,先肢體近端再遠端(即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動作要輕柔緩慢;活動范圍,幅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緩慢進行,切記粗暴與急于求成;活動重點,以抗痙攣模式的活動為主。如肩外旋、外展、前臂旋后、腕背伸和指伸展以及下肢伸髖、屈膝和踝背屈等。 4)早期床上活動:一旦病人神志清醒,生命體征穩定,體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就應早期指導病人進行床上主動活動(床上主動翻身及橋式運動)。橋式運動訓練:患者仰臥位,囑兩腿屈曲,雙足平放床上。護理人員站在患側,一手放在患膝上,協助病人向前向下拉壓膝關節,另一手放在患側臀下,指示病人抬起臀部(伸髖),抬起保持10分鐘,休息10分鐘,再做輪回。一天2次,每次半小時。 (2)坐位期:通常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穩定后應盡早進行坐位訓練,其內容包括:康復基礎訓練、床邊坐位、坐位平衡訓練、床上轉移訓練、ADL訓練等。正確的坐姿:患者雙腳平放在地上,護理人員指導病人伸腰挺胸,頭頸保持直立使整個脊柱垂直于骨盆,上身的重心平分在兩側臀部,兩上肢自然放在體側或大腿上。當進行從坐到站和從站到坐的訓練時,應緊密與日常護理工作結合,并加強安全保護。坐位訓練中應注意:坐位訓練時應逐步起坐,如無頭暈等不適癥狀,可逐漸加大角度,依次取30°、45°、60°、80°,直到能保持90°坐位,避免半臥位,以免強化伸肌優勢。坐位訓練前、后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率、脈搏和血壓等以防直立性低血壓。當前一次能堅持30分鐘而無體位性低血壓表現者可過渡到下一階段的訓練。患側的上肢應予保護(支撐物支持),以防止肩關節半脫位。此外,可同步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幫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加進食、穿脫衣服、洗臉、刷牙和進行自主排泄等訓練。 (3)離床期:一旦患者坐位能維持30分鐘以上就可進入此期,又稱起立期。通常在發病后第5~15天。離床期的康復訓練包括:基礎訓練、站立訓練(平行杠內站立訓練、站立重心轉移、單肢負重訓練)、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及床一椅之間轉移訓練。站立時頭要向前直視,軀干挺直,臀部前挺以保持伸髓、膝微屈、足跟觸地,雙下肢同等負重。在配合進行站立訓練時,要注意患者的站姿,以及患肢負重的情況,并應經常提醒其盡量使患側負重,抬頭看前方,防止僅用健肢支撐站起的現象。站立訓練時一方面要多鼓勵患者,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另一方面應加強安全保護,控制節奏,避免過度用力或過度疲勞。在使用矯形支具時,要注意松緊適度,觀察皮膚有無紅腫、破潰等。 (4)步行期:一般在發病后的第8~21天進行。在獨立站立達30分鐘并有移動能力時即可進入步行訓練。恢復步行是大多數偏癱患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腦卒中康復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步行前應先進行患腿前后擺動、踏步、屈膝、踝背屈練習。訓練時,應給予必要的保護和協助。訓練包括:平行杠內步行訓練、扶拐步行訓練、獨立步行訓練等,訓練應逐漸增加難度,并經常提醒患者抬頭看前方。 (5)恢復期:一般在發病后1個月左右,患者在獨立行走50m的基礎上進行室外步行,即上下樓梯訓練、斜坡行走訓練等實用性步行訓練,并配合繼續肌力強化訓練和ADL訓練等。 根據運動康復治療程序做好相應的肢體康復護理,從床上正確體位的擺放一早期床上活動一起坐訓練一坐位訓練一站立訓練一步行訓練一上下樓梯訓練(見康復護理實訓四~六),其中以第1~2階段*為重要,且適合于任何患者。根據總的康復計劃和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訂詳細的護理計劃,結合日常生活活動所需進行訓練,幫助患者盡可能達到日常生活自理。此外,在訓練過程中可采用一些器具或自助具等,幫助患者在ADL訓練中學習獨立自立。 4.感覺障礙的康復護理 應告知患者及其家人,應避免燙傷、凍傷,嚴禁使用熱水袋,并注意保暖;有深感覺障礙者行走需有人陪伴,避免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以免摔傷。 5.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 患者發生吞咽障礙時,易出現煩躁、易怒和抑郁情緒,甚至有拒食等。同時,吞咽功能障礙可造成水和營養成分攝入不足,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從而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醫護人員應給予理解和安慰,配合治療師進行間接吞咽訓練和進食的訓練,堅持每日訓練至少2次。當病人神志清楚、認知正常、能交流、病情穩定,即可開始吞咽功能訓練。吞咽功能的訓練包括間接吞咽訓練,即基礎訓練(針對吞咽活動有關器官的訓練)和直接吞咽訓練(進食的訓練)。 (1)基礎訓練 1)舌肌訓練:讓患者舌做水平、后縮、側方運動和舌背抬高運動,并用勺或壓舌板給予阻力。或者用舌尖舔下唇后轉為舔上唇,按壓硬腭部等。如果不能做自主運動,可由醫護人員用紗布輕輕持舌進行上下左右運動。 2)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先要求患者自主屏住呼吸,關閉真聲帶。用冰棉簽輕輕刺激患者軟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吞咽結束后緊接著自主咳嗽,這樣可以清除咽部的滯留食物。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