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學衡(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2553
- 條形碼:9787559652553 ; 978-7-5596-5255-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衡(第二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史哲研究者、愛好者1.作為學術論文集,本書本著貫通文史哲藝各人文學科的原則,不分畛域,廣收并蓄,體現了編纂者的時代意識及學術理想。 2.文稿作者覆蓋面廣,照顧到學術大家與學術后進的平衡;文稿不限篇幅,使作者可以充分表達觀點。 3.兩篇講座實錄,除主講人的發言外,還有同領域學者的爭鳴,可以感受濃厚的學術氛圍。 4.文稿選目極注重前沿問題,很多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中期成果,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 5.《漢晉時期京師西域侍子及其佛教行事》《重寫隱士:早期史傳中的陶淵明形象建構》《錢穆膺選為“中研院”院士始末考論》等多篇文章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
學衡(第二輯) 內容簡介
《學衡(第二輯)》是一部學術論文集,以“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編輯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學術文章。共設七個欄目,“學者演講”中,黃裕生教授闡發了清華大學的原則精神和務實傳統以及“學不分東西”的情懷;“學衡講座”中,匡釗與胡明輝分別從語言哲學與自然哲學的角度分析、評價戴震的學術貢獻和時代意義;“學術前沿”收錄了兩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開題報告;“工夫論專題”的兩篇論述,既是對《學衡》輯中關于先秦儒家工夫論話題的延續,也是一個補充,將該問題的討論擴大到了道家領域;“研究文章”欄目收錄五篇文章, 涉及佛教典籍、敦煌文獻、西域史、中古文學史、先秦音樂史等多個領域,均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學術追憶”中,王景琳以親身經歷回憶吳組緗先生的點滴,樓培以詳盡的史料考證了錢穆先生入選“中研院”的始末,譚苦盦系統評述文獻學家吳慈培的生平:“著述介述”是對《清代易學史》《南京佛寺敘錄》的評介。
學衡(第二輯) 目錄
學者演講
在“清華首屆基礎文科博士后夏令營”開營儀式上的致辭(黃裕生)
學衡講座
字義與范疇
——從語文學能抵達哲學語義分析嗎(匡釗)
重新思考戴震的歷史意義(胡明輝)
學術前沿
文廟歷史傳承及其功能研究的價值及評述(楊莉)
羅漢信仰研究述評(王鶴琴)
工夫論專題
荀子的工夫論(李麗珠)
處身當下
——《莊子》技藝工夫論新詮(魏孟飛)
研究文章
《楞嚴經》真偽問題再議(王傳龍)
羽2《維摩經義記·卷第二》考釋(王曉燕)
漢晉時期京師西域侍子及其佛教行事(葉德榮)
重寫隱士:早期史傳中的陶淵明形象建構(〔美〕田菱撰、 呂辛福譯)
《南風歌》打譜記(黃一洲)
學人述憶
學術夾纏著政治
——錢穆膺選為“中研院”院士始末考論(樓培)
文人中的“劍客”
——憶吳組緗先生(王景琳)
著作介述
犖犖大端 可點可圈
——《清代易學史》述評(張韶宇)
一部記錄南京佛寺的“百科全書”
——《南京佛寺敘錄》評介(崔廣洲)
CONTENTS
編后記
學衡(第二輯) 節選
編后記 《學衡》第二輯,刻下就要問世。詩圣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自有丘壑,讀者或亦別懸銖兩,可以印證,可以生發。作為編者,也不免略有感想。本輯的欄目設置,大體保持不變。文章方面,有幸收入海內外學者演講、講座、論文、翻譯、回憶文章、書評等作品十六篇,精彩各具。這也是我們當初編輯《學衡》時的一貫思路,學術性、思想性而外,充分保留作者的個人風格。 清華大學哲學系黃裕生教授娓娓道來的演講,平實深刻,卻如驚雷啟蟄。他對清華大學的校訓、傳統、風氣等多方面的觀察與理解,值得反復體會。大學何以為大學?學術何以為學術?學者當今的任務又如何?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代、每一位學人反復求解,然而得其真昧者恐怕不多。這篇演講,可說是民國《學衡》宗旨、理念的當代闡釋。它也許更該入選中國高考指南,列入報考清華學子的入門必讀篇目。 “學衡講座”收入兩篇。匡釗老師受邀第十期“儒藏學衡講座”,在北大才齋開講,分享對學界近些年有關古典學、哲學、經學等交叉問題與復雜關系的思考,檢討了傳統義理、訓詁的學術史及其實踐,提出了“哲學語義分析”,并給出例論。這些都反映他對中國哲學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的獨特思考——既能繼承馮友蘭、張岱年、徐復觀等先生所開創的中國哲學研究思想與方法,又接續清代及以前的文脈傳統,創造性地運用西方古典學解決經學、哲學所面臨的的問題,并給出可操作的解決之道。匡老師的分享,引起一番熱烈討論,經過整理,*大可能地保留在本書里。因為匡釗的講座里有很多內容是在討論戴震的哲學與方法,故而我們又適機選入胡明輝教授在北大中文系海外學者講座的講稿。胡老師嘗撰《中國進入現代性的轉化:戴震對古典世界的新愿景》一書,對戴震素有研究。他在講稿中說“戴震是一個不但觸及整個時代的各種知識,且準確掌握了其脈動的人”,既展示了戴震自然哲學思想及其背后的中西時代背景,也對戴震的歷史位置作了判斷。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漆永祥教授點評所言,只有像胡明輝這樣明曉自然哲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將戴震學說納入全球理性主義興起的東亞現象之中,才能把戴震講得更透徹。 楊莉、王鶴琴兩位女史的研究緊扣人文與信仰,頗具前沿性。孔子作為儒學宗師,影響千載。基于古代政治與孔子學說的緊密聯系,故當時有“帝不立文廟,為政無根基”的說法。滄海桑田,風雨如晦,近代以來,儒家學說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孔子之教因潛蘊人文共性而自有其生命力,而“文廟”在今天仍然是歷史、文化、思想、政治、建筑、民俗等等元素的聚合體和承載體。楊莉所著《民國時期天津文廟研究》及后續開展的課題,有趣有料,值得期待。與孔子不同,“羅漢”非本土所產,但羅漢及其所屬的佛教,卻和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學,都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鶴琴的文章,重點介紹了國外學者對羅漢信仰的研究,其中很多尚未引起國內學者注意,為佛教、羅漢研究者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材料指引,展現了十分豐富的海外羅漢學研究輪廓,而對羅漢信仰研究的思考既顯示其深厚的功力,又給他人提供很好的視角,善之善者也。 “工夫論專題”有李麗珠、魏孟飛的兩篇論述,既是對《學衡》**輯中王正關于先秦儒家工夫論話題的延續,也是一個補充,將該問題的討論擴大到了道家領域。如果說文廟是儒家學統的標志建筑,那么工夫則是儒生修身成德的必由之路,是將玄思落到實處的社會規訓和自我訓練。只是工夫論在古代沒有得到系統總結,或融入百姓日常,或存于四部典籍,或表現在宿儒的講學言談上,因而需要現代學者不斷整理發掘。李麗珠博士抓住荀子對“心”的界定及其所隱含的對于智性之知的偏重,闡明了其認識論與工夫論的內在理路,指出荀子思想豐富和完善了儒家工夫論關于道德和知識兩端的理論建構。而作為行致之道的“工夫”,當非儒家專屬,道、釋兩家也各有所擅,并且它們在歷史中并非絕緣,惟有分而治之,相互援用。《莊子》一書描摹過庖丁解牛、扁鵲斫輪、丈夫游水等許多出神入化的技藝,體現了突破物我二分的“處身當下”“以身體之”的工夫技藝與境界。魏孟飛的解讀,令我們對以往熟知的莊子故事又別開生面,為我們理解儒、道工夫之同異提供良好的視角。王正、李麗珠、魏孟飛等青年學者拓展和深化了中國哲學的格致內蘊,鼓舞我們繼續拜閱和刊登更多探討工夫論的佳作。 王傳龍、王曉燕、葉德榮的文章,根植史料,氣不外浮,為我們展現了文獻、歷史與佛學研究的不同側面。王傳龍老師攻治文獻之學,辨析《楞嚴經》只是其一,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提出的新思路,即經名與內容、流傳征引和真偽辨證,這三個方面已經從考據之學透入義理之域。王曉燕、葉德榮兩位學者的文章,針對某一具體問題,極盡考辨征引,讀之令人生起無有退轉之信力。我們不惜篇幅,附錄羽2《維摩義記·卷二》,一方面呈現王曉燕的釋校成果,也以經文義理作為考辨內容的補充,豐富讀者的閱讀。葉先生文章視角頗為獨到,讀來興味悠長,既反映藩屬國與中原王朝的政治交往,又呈現文化交流的場景,人情悲歡與命運浮沉蘊于其中,引人入勝。 呂辛福所譯美籍學者田菱教授的文章、王一洲對《南風操》的整理,意義超出于紙上。陶公、詩、酒、琴都是中國文化里相當重要的典型或意象,對當下人文學者的精神與生活也不無指引。田菱教授為我們揭示了陶淵明這一完美的隱士形象,如何在歷史的書寫中被反復選擇、加工、詮釋和演繹,一步步被“人設”而出的。這篇佳作得以和國內讀者見面,必須感謝呂辛福先生精到的翻譯。六經之中,《樂》已久佚,是為一憾,而今治學者缺少系統的舊學訓練,文化斷層無疑又是一憾。王一洲博士亦感于此,在研習中國古代哲學同時,磨煉古琴技藝,董理古譜,誠為可貴。需要指出的是,這篇打譜不僅是文藝之作,也涉及若干經學問題,經典與歷史、思想與文藝、知識與情操再次交輝相映! 本輯繼續設置“學人述憶”欄目,載錄關于人物、往事的考訂和回憶的文章。它們既是掌故,也是學問,只是換作一種視角或標尺,顯現那些鑲嵌在歷史中若隱若現的事件、或沉或浮的人物。無論為了還原、追認、強調,還是反思、紀念、鞭笞,這些文章都是我們以此展現自己并認識自己的方式。本次收錄三篇。樓培之文,從錢穆先生“院士”落選與入選,刻畫出那段歷史的不同面向,而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也通過那段歷史,促進后人總結和反思。王景琳對吳組緗先生的回憶,讓我們緬懷前輩的風采。吳組緗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又以剛勇直率聞名,留下很多軼事。王景琳親炙先生,受到切身影響,更兼文筆之助,故而紙上生韻,不僅記錄了自己對吳老師的所聞所感、獨特經歷,使吳先生形象躍然紙上,也表現出撥亂反正之后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師風、學風以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精神樣貌。若與黃裕生教授的演講參照對讀,我們或可有更多的感慨吧。譚苦盦先生的《吳慈培事跡考》是目前對吳慈培生平履歷考證、研究*為詳盡的文章,其對吳慈培交往活動、文化生命的發掘、拼接、補配、復原,令人神醉。該文見微知著,中有全史,對于考察歷史書寫與考據之關系,是足堪示法的范文。 “著作介述”欄目收錄了張韶宇、崔廣洲兩篇文章,分別評述了《清代易學史》與《南京佛寺敘錄》,讀者自可參閱。 本輯文章大都于2018年開始編錄,往復參詳,歷時兩年。這里匯聚了作者、審稿人、編輯等多方的努力與心血。特別是編校、出版過程比預計的要漫長,作者們在等待中給予了耐心的支持,這是我們萬分感謝的。 *后,《學衡》**輯面世后,我們得到來自師長們的勉勵。他們給予書籍出版、欄目設置、文章質量、板式設計等各個層面的反饋。比如,北京大學哲學系干春松老師就建議本刊延續民國《學衡》的刊次。再如,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沙志利老師看過**輯贈刊后,非常認同我們的選文理念,立即慨允賜稿。又如,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易》研究編輯部主任李尚信老師提出了中肯而詳細的編訂意見。此外,來自各地的讀者朋友們也對本刊給予了贊賞,或提出了建議。燈下捧讀,無任感激。 胡士潁 潘靜如 2021年5月
學衡(第二輯) 作者簡介
樂黛云,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全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深圳大學中文系主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著有《比較文學原理》《跨文化之橋》等,主編有《中西比較文學教程》《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等。 胡士潁,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資料室副研究館員,著有《易學簡史》。 潘靜如,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著有《民國詩學》。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